十一月,青州北海國,天氣寒冷,草木凋零,天空飄起了雪花。
郡府之中,北海相孔融正招待著一人,乃徐州牧陶謙的別駕糜竺,糜竺是東海郡豪商,祖輩世代經(jīng)營墾殖,養(yǎng)有僮仆、食客近萬人,資產(chǎn)上億,被徐州牧陶謙辟為別駕從事。
其人雖是商人,卻雍容大方,敦厚文雅,雖不擅長謀略,卻熟習(xí)弓馬,善于騎射,在徐州很有名望。
不過此時,糜竺的神情卻頗是急切:“明公,今曹操縱兵大掠徐州,殘暴不仁,徐州生靈涂炭,百姓有倒懸之危,徐使君特遣我來向使君求援,望明公垂救。”
上孔融道:“曹操心懷異志,吾與陶恭祖相交莫逆,子仲又親到此處,自當(dāng)援救,只是曹操兵強馬壯,又善于用兵,非吾一人可敵,子仲可曾去向田楷求援?他家主公公孫瓚與陶恭祖是約為盟友,當(dāng)守望相助。”
糜竺忙道:“竺已去見過田刺史,他答應(yīng)兵相助。”
“如此甚好。”孔融點了點頭,又道:“田楷手下有平原相劉玄德,其弟關(guān)羽、張飛皆有萬夫不當(dāng)之勇,可向他求援。”
糜竺喜道:“如此,竺當(dāng)上平原求助。”
孔融笑道:“何老子仲前往,吾且修書一封,傳于玄德,他必引兵相助。”
“多謝明公!”糜竺大喜。
孔融當(dāng)場修書一封,讓士兵送去平原,飲了一杯酒,突然又想到了什么,拍案道:“吾怎如此糊涂,還有一人,若得他相助,曹操必敗!”
糜竺聞言,又驚又喜,忙問道:“卻不知明公所言何人?”
孔融起身振聲道:“他曾以三千兵馬大破酸棗十萬諸侯大軍,在關(guān)中打得李傕郭汜十萬涼州人損兵折將,在并州大破匈奴,在青州平定黃巾,鏟除太平道,便是青州牧張遼張文遠(yuǎn)是也!”
“張青州!”糜竺眼里閃過神往之色:“竺亦曾聽聞其大名,只是他為青州牧,位高權(quán)重,又與關(guān)東素來不協(xié),卻不知他肯否相助?”
“哈哈哈哈,子仲多慮矣。”孔融大笑道:“張青州性情豪氣爽直,正是我輩中人,又愛民如子,曹操屠戮徐州,他先前為青州牧,不便出兵干涉徐州之事耳,只要陶恭祖出言相求,他必然會傾力相助。”
糜竺聞言喜道:“如此,竺當(dāng)去拜望張青州。”
孔融笑道:“正好同去,吾已有旬月未曾與張青州暢飲矣。”
……
今時的東萊郡已經(jīng)是大不同往日,自夏秋以來,青州牧張文遠(yuǎn)令郡縣備災(zāi),動百姓和士兵上山射獵,下海撈魚、采海帶,而后烤制、曬制肉干、魚干與海帶干進(jìn)行儲存,又動民婦入山采蘑菇,同樣曬干儲存。
與此同時,張遼又動士兵和青壯開水庫、鑿水井、建房屋、挖魚塘養(yǎng)魚,青州多年來就災(zāi)害不斷,張遼的備災(zāi)舉措大受百姓歡迎,百姓有了生存之道,對生活充滿了期望。
東萊郡處處生機(jī),處處可以見到文遠(yuǎn)池、文遠(yuǎn)庫、文遠(yuǎn)井,甚至連張遼經(jīng)過的山頭也改成了文遠(yuǎn)山、文遠(yuǎn)嶺,都是百姓自以張遼的名字命名的,隨后孔融在張遼的建議下,也在北海展開了備災(zāi)行動,劉備、關(guān)羽和張飛在平原、濟(jì)南、樂安治下同樣如此施為,只是他們對郡縣掌控力度不夠,效果自然遠(yuǎn)遠(yuǎn)不如張遼。
張遼將東萊郡規(guī)劃治理的井井有條,名聲傳遠(yuǎn),附近郡縣百姓多有來附者,隨著八月份徐州大戰(zhàn)的開始,漸漸有更多的百姓來歸,他先前建設(shè)的那些房屋派上了用場,不過糧食卻不夠了,屯田不過一年,還見不到什么效果。
而且張遼知道,在下一年,也就是歷史上呂布入主兗州的那一年,從關(guān)中三輔到青徐兗豫,生了大面積的旱災(zāi)和蝗災(zāi),加之各處戰(zhàn)亂,民不聊生,餓死無數(shù),所以張遼向朝廷上書,就是想盡一份力,至于他的治下,更是緊鑼密鼓備災(zāi)了。
他估計到明年,會有更多的流民涌入青州,糧米就是個大問題。
為此張遼將目光放到了跨海的幽州,幽州牧劉虞這幾年經(jīng)營幽州,民生安定,糧草充足,而劉虞又素來仁愛,可以服,故而在九月中,張遼親自乘船跨海去了趟幽州,見了次劉虞,向他借糧救急。
劉虞如今為朝廷任命為大司馬,督北方六州之事,青州按理就在他管轄之下,何況他是徐州東海郡人,聽聞家鄉(xiāng)戰(zhàn)亂,流民無數(shù),起了憐憫之心,答應(yīng)借糧給張遼兩百萬石。
張遼感激之余,得知劉虞有攻伐來暴戾的公孫瓚之心,他知道劉虞的下場,便勸阻了一番,但他看劉虞情形卻是沒怎么聽從。
從幽州借糧回來后,張遼便去徐州收了諸葛亮和徐盛,還要在徐州搜刮一番人才,但東萊卻出了點意外。
此時的長廣縣管氏塢中,張遼看著一封情報,手指輕敲著案臺,一旁的諸葛亮看到來在講解兵法的師父接到一封情報后就沉思不語,心中也不由好奇起來。
“阿亮。”凝眉思索的張遼突然開口問道:“幽州牧劉虞兵十萬攻打公孫瓚,反被公孫瓚打敗,被困居庸縣,汝以為為師該不該救劉虞?”
諸葛亮聽到張遼詢問,反問道:“劉幽州被困千里之外,師父如今是否能救下劉幽州?”
張遼摸著下巴微須:“我若要救,自能救之。”
諸葛亮道:“如此便該去救。”
張遼看了他一眼:“為何?”
諸葛亮道:“公孫瓚日益暴戾,劉幽州乃漢室宗親,素來仁義,深得民心,又與青州有借糧之義,師父救之,即可償還恩義,又可得幽州民心,于公于私,救劉幽州有百利而無一害。”
“哈哈哈哈,好一個于公于私,好一個有百利而無一害。”張遼笑道:“如此,便救之!”
張遼剛才只是考問諸葛亮,實際上他心中早已計議,當(dāng)即寫了書信,命暗影傳給在中山郡的郭嘉和趙云,讓他們策劃救助劉虞之事。
他相信郭嘉加上趙云,不會讓他失望,以郭嘉的智謀加上趙云的勇武,如果他們都救不下來,那自己親自去了也沒用。
書信出后,張遼正要繼續(xù)教導(dǎo)諸葛亮兵法,突然有親衛(wèi)來報:“北海相孔融求見。”8
</br>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