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山體內的通道,緩緩向上傾斜。越向里走,兩邊的冰壁就越粗糙。仔細看去,冰壁上居然掛著一顆顆露珠般的冰晶,在藍光的映照下,像極了天上繁星。
如此光怪陸離之地,難怪陳驚天也會被驚掉下巴。即使是孟一葦,進洞之后也不禁倒吸數口涼氣。特別是想到那一眼望不到邊際的彤陽山脈,竟然全是由這種冰晶組成,便更是驚駭不已。
要知道,雖然他體內就有一片神識之海,但說起來卻并不算現實之物。那片海到底是識海幻想,還是真實存在,孟一葦到現在也還未探究清楚。而且水有多深,海有多廣,其中蘊含的神識之力到底有多磅礴,他始終沒有一個直觀概念。
而彤陽山不一樣。在穿過平坦貧瘠的荒原之后,壁立千仞的彤陽山脈猛然出現在眼前。它東起北海之濱,西入瀚海戈壁,與鐵環山脈搖搖相望,各自連綿萬里。可與鐵環山脈不同的是,組成這座山脈的物質不是砂石土壤,而是完全凝固成晶體的天地本源。
明白了這些,才能體會到,彤陽山帶來的沖擊力,是多么簡單和粗暴!
“這里是天地造化?”震驚過后的孟一葦,立刻向陳驚天問出了最直接的問題。
陳驚天微微皺眉,轉身迎向孟一葦的目光。他雖然早就察覺書院小夫子,并非真正目盲。可此時,那雙睜開的眼睛卻有些格外刺人!
他發現孟一葦的眼睛并不聚焦,但是瞳孔卻聚而不散。那感覺就是,你能感覺他確實在看著你,又好像直接將你透視。
陳驚天周身氣勢陡然凌厲,霸氣離體,直接震碎了冰壁上的許多“露珠”。
孟一葦這才意識到,這樣盯著對方,確實有些孟浪了!自己這雙眼睛,年幼時可就曾嚇壞孟府里的不少人。于是索性從十歲起,孟一葦就閉眼裝起了瞎子,這樣別人舒服,自己也樂的清凈。
孟一葦重新閉上眼睛,向陳驚天點頭致歉。
陳驚天收斂氣勢搖搖頭,“歲月久遠,起源早不可考。但是據我了解到的情況看,這里應該不是自然演化而來。”
“并非自然演化?”孟一葦雖然由此猜測,但還是有些驚訝于這個答案,“既然不是天地造化,那就是人為了!”
“不要問我是何人所為!”陳驚天直接打斷了孟一葦下面可能問出的話,“我知道的事情不多,但也不是一兩句話可以交代清楚的,而我現在沒有時間。你如果想知道,就跟我走下去。”說完,陳驚天便轉身繼續向前。
孟一葦只好也繼續前行,不過他有直覺,前方等待他的或許是這世間最大的隱秘。
行進中,鬼使神差,孟一葦伸手摘下一顆“露珠”。
握在手中的露珠輕若無物,卻傳來絲絲涼意。露珠的最外一層,是透明的薄薄冰殼,里面盛著的,則是一半海水一半絲煙。
孟一葦輕咦一聲,手指用力,就將“露珠”捏碎。可冰屑和藍液并沒有散落,冰屑化為無形,藍液則完全變成煙氣,轉瞬即消散在他的指尖。
“兩分元氣,八分神識?”孟一葦心中微微思索。剛才被捏碎的露珠,并沒有消失。而是直接被孟一葦的識海吸入體內。進入
身體后,這股本源之力便分成兩股,小部分向下進入氣海,絕大部分則向上進入識海。
孟一葦可以分得清楚,進入他氣海的,應該就是那層薄薄冰殼,而匯入識海的,則是露珠里面的藍色水煙。
如此便明了了,冰殼便是元氣所化,藍色水煙則是神識所化。只是元氣和神識的比例有些懸殊。就孟一葦初步感知,組成這座彤陽山的天地本源中,神識之力占了八分,而元氣則只占了兩分。
如果說彤陽山由本源所化帶給孟一葦震撼,那么其中神識和元氣含量懸殊,則讓孟一葦困惑。
天地本源,是精魄、元氣和神識的統稱。
其中精魄只存在于生物體內,是形成生命軀體的內核。
元氣則無處不在,山石花草,風火雷電,都可以看成是元氣的聚化和分離。凡人修行到一定程度,體內的元氣被不斷壓縮提煉,就能在腹中開辟氣海。一旦形成氣海,不但吸收體外元氣的速度會加快,而且可以調動一定區域內的天地元氣,施展各式神通。
簡單來講,精魄在于自身,元氣含于天地,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本源之力,也因此被世間學者研究的較為透徹,幾千年來甚至產生了很多不同流派。其中,最為世人信服的就是誕生于一千年前的 “周天核心論”。
“周天核心論”認為,自從鴻蒙開辟之始,天地間的元氣總量就是不便的,變的只是元氣的形態。就像冰化成水,水變成氣,氣變成云,云聚成雷,雖然形態不同,但是其實源頭都是那塊“冰”,更準確的說,源頭是組成冰的那些元氣。
由此,人們推斷,元氣總量不變,但卻在不停循環轉換。而循環就是“圓”,學者便取“周天,圓也,氣路行徑”之意,稱這種元氣的循環轉換為“周天”。更有甚者認為,正是元氣 “周天”創造了這個世界。
有了世界,便要有生靈。元氣既然是創造世界的根本,生靈當然也是由元氣組成。但是從生靈誕生開始,直到到死亡,組成軀體的這些元氣,便不再被動的服從于周天規則。因為它們的首要任務,已經從幻化天地萬象,變成了維持生命存在下去。
學者們認為,讓那些組成生靈的元氣,去主動抗拒周天規則的源因,是生靈體內演化出了一個特殊的“內核”,有了這個“內核”,元氣便從游離變成團聚,并去主動維持這種狀態。這個內核就是精魄。
精魄的存在,讓生靈與石頭等死物區別開來。草木為了生存,可以主動去吸收水分和營養。牛羊為了生存,可以主動去追逐牧草。虎豹為了生存,則會去主動覓食,撕咬血肉。而石頭只能躺在那里,被風剝水蝕。
以上,就是“周天核心論”的大致意思。當年十歲的孟一葦,從父親的書匣中讀到這個推論時,便對這個世界的人類智慧有了更高的評價。
可是,當孟一葦年歲漸長,逐漸閱讀前人典籍,慢慢就發現了“周天核心論”的一個巨大漏洞,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嚴重不足。
那就是,“周天核心論”中沒有提到神識。
當然這情有可原,畢竟在天地本源之中,精魄基本就是體魄,元氣更是無處不在,但是
神識卻不是一般人可以察覺到的。就算凡人掌握了修行法門,也只有大資質者,才能在苦修之后,有那么一絲希望,從體魄深處看到神識之光。更別說世間凝結出神魂,或者修成陽神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當然也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書院。
書院建院八百年,一直在不斷研究神識。 但是即使在書院之中,修行之人也在少數。不過書院卻找到了研究神識的捷徑,這條捷徑就是,“神紋”!
書院認為神識同元氣一樣,充斥在天地之間,也會受到精魄吸引。但不同的是,元氣是一種“顯”性本源,神識則是一種“隱”性本源。因此,元氣組成的山川大地、風雪雷電,草木花蟲,飛禽走獸,還有人,都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或者最起碼是能感受到的。
而神識則一直處于 “隱身”狀態。要想看到神識,從前只有一種途徑,那就是修行!不斷增強自身的感知,到了一定程度,就能透過元氣本體看到體內神識,這些神識也是由精魄吸引而來,就隱藏在體內深處。再將這些神識提煉精粹,就能形成神魂。
有位書院先賢曾這樣論斷,生靈誕生之初其實是不完整的,既然天地中存在元氣和神識,一顯一隱兩種本源。那生靈也該有一實一虛兩個身體,實體即是元氣之體,也就是皮囊,虛體則是神識之體,也就是神魂。只有虛實皆備,才可能在天地法則之下,得一份大自在。
而自從書院精研神紋,就發現了另一種利用神識之力的途徑,那就是以元氣為紙,通過特殊的文字與神識溝通。
神紋幾乎只由書院掌握,要知道,元氣作為一種天地本源,幾乎為世人共享。但是神識這種天地本源,除了一些大修行者外,只有書院可以利用。這也就是為什么,越是修行到了高處的人,越會對書院充滿敬畏。
不過,無論是煉體納氣,邁進修行道,還是拜入書院,學習神紋鐫刻之術,都是天分、悟性、刻苦和運氣,缺一不可!萬人中,也不見得會有一二人。
見神識之難,如上青天!
難怪劃分武道等級的那個大楚書生,會將九品之上的第一個圓滿境界,稱為“熹微”,大概是他在感嘆,凡人看到神識之光的希望是有多熹微吧!
既然元氣和神識都是游離在天地間的本源之力,為何彤陽山中卻是元氣少,神識多?而且從常識看來,神識比元氣更難聚集,可為何此地卻偏偏相反。
要知道,一個道門大真人苦修甲子歲月,才能凝聚足夠的神識之力,孕育出飛升的陽神。一個江湖武夫需要跨越九品,才能看到體內神魂的熹微之光。而這里,就有整座山脈的天地本源,而其中蘊含的神識之力,直接讓山體內部藍光湛湛。
如果真如陳驚天所言,此山脈并非天地所化,那么又是誰強行吸納神識之力至此?
如果天地開辟之初,神識總量也是恒定的,那么如此龐大的神識匯聚在此,天地間游離的神識又會變得多么稀薄?
彤陽山綿延萬里,山體中的通道也悠長蜿蜒,孟一葦望著陳驚天愈發急促的步伐,對于這個世界的真相,充滿了復雜的心情,好奇又恐懼。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