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河南,再無成建制的清軍殘余。
洛陽城及周邊,更是僅大西軍存在。
在李嗣興看來,六、七萬大軍環抱,能出什么事?
李定國前腳離城,李嗣興后腳就跟上了。
不過李嗣興還是懼怕被他爹發現的,所以,引人遠遠跟著,不敢靠太近。
陰差陽錯!
如果李嗣興能多帶些人,李定國這番遭伏,可能就化險為矣了。
然而,李嗣興手中沒幾個人,“裨將參軍”聽起來象那么回事,文武皆管,可事實上,但凡所有事皆管的,往往什么也管不了。
李嗣興手下就十六騎,這還是李定國受不了李嗣興的軟磨硬泡,將自己的親衛騎兵,劃了十六騎給他。
否則,李嗣興就是一光桿兒司令。
都說萬事皆有天意。
李定國絕想不到,他給兒子的十六騎,會在他最兇險的時刻,救了他半條命。
李定國更想不到,兒子會尾隨他,由此送了命!
或許李定國寧可自己喪命,也不想兒子替他去死吧。
可天意如此,不可違啊
。
吳三桂的伏兵,其實就是派往轉移財貨的夏國相所領六百人。
這種事,總得交給自己人來做。
夏國相文武雙全,又是自己的女婿,再合適不過了。
而且,吳三桂更認為,按照事前部署,以夏國相的玲瓏心思,定能猜到什么時候該是發動的時機。
果然,夏國相不負吳三桂厚望,他轉移財物之后,便按計劃伏兵于此,一直蟄伏到吳三桂引李定國來挖寶,然后一擊中的。
如果不是李嗣興和十六騎的突然出現,這場伏擊,定是全勝之結果!
李定國率殘余,強突至離路邊尚有一里地時,已經力竭。
身邊親衛,幾乎拿命為李定國開道。
可實力懸殊,再勇猛也無濟于事。
就在這關鍵時刻,李嗣興率兵趕到。
驟聞林中喊殺聲,李嗣興開始以為他爹在帶兵剿亂,正埋怨他爹不帶他一起玩兒。
可至林前時,正值李定國沖至一里距離。
望見自己父親一身血糊,李嗣興頓時悚然,想也不想,立馬帶頭沖了進去。
策馬進林,這等于是找死啊!
就象將自己困于高處,成了萬矢之的。
但戰馬通靈性,它會避讓前方擋路的樹木。
其實李嗣興一沖進林子,就被從兩側合圍過來的伏兵,用數十箭招呼。
結果沒有懸念,李嗣興甚至連聲“爹”都沒有來得及喊出口,就身中數箭。
這讓李定國和他身邊僅余的親兵,肝膽俱裂,憤怒之下,生生又闖出十余步。
李嗣興率十六騎的沖入,阻礙了兩側伏兵的合圍。
而李嗣興的戰馬身軀,為李定國擋住了一側的敵人。
李定國身邊的親衛們,狂呼著“王爺快走”,以自己的身體,橫列著為李定國擋住身后。
千鈞一發,李定國被李嗣興帶來的騎兵們,圍在中間,跨過了這不到一里地的生死線。
那邊吳三桂、夏國相眼見功虧一簣,瘋狂地呼喝“追擊”。
兩側伏兵紛紛射箭。
李定國在上馬之后,奔出十數步,被一流矢射中了后背。
。
吳三桂、夏國相帶人追到路邊,望著李定國十幾人的背影,跺足惜嘆。
如此妙計,最后僅差一著,確實是可惜了了。
吳三桂懊惱得不要不要的。
夏國相回神得快,“王爺,李定國若一回城,必定大軍來攻王爺還須速速離開此地,容后計議!
吳三桂一聽,轉頭問道:“本王諸路大軍呢在何處?”
夏國相答道:“按事先安排,除留在登封附近的騎兵外,別的皆在周邊等候王爺命令!”
“軍中奸細都去了吧?”
“皆在控制之中王爺盡管放心!”
吳三桂三角眼中露出一絲兇光,“李定國中箭,就算不死,想來也是重傷城中僅有二萬兵力,而咱們的兵力二倍于敵!
夏國相眼睛一亮,“王爺是說攻城?”
“就是此意!”
“妙妙啊!”夏國相的擊掌贊嘆,“李定國率軍北上,河南、汝州二府,乃至信陽府,如今正值空虛之時若是趁此機會破城,就算不能活捉李定國,擊潰城中守軍,那三府之地,就是王爺的了待安定之后,再向周邊擴張,不須多少時日,大半個河南,必落我手小婿這就派人去知會各路兵馬,強攻洛陽城!”
吳三桂此時大手一揮,仿佛找回了一些當年叱咤風云的氣勢。
。
李定國確實傷得很重。
重到回城見到白文選和馬維興時,只說了一句,“吳三桂詐降”就昏迷過去了。
從幸存下來的親兵口中得知事情大致經過。
白文選和馬維興立即下令封城,部署西門防御。
二人的及時封城,為接下來的攻防戰,爭取了時間。
但,正如吳三桂說的,城外軍隊是城內大西軍的二倍,這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場艱難的戰斗。
。
此時,李過駐囤滎陽。
征戰沙場二十年的李過,早已練成了一種不可言傳的對戰場局勢的第六感。
吳爭令他配合大西軍西進,整合西北義軍、掃蕩清軍殘部。
他就明白,吳王殿下對鳳陽、淮安兩路戰事有了把握。
這時的李過,已經不再有別的心思、想法了。
也對,北伐一旦功成,吳王殿下聲名將如日中天,而建興、永歷二帝的崩轟,等于掃清了吳王登上大寶的一切障礙。
如果說,忠貞營歸順吳王,剛開始時是為了生存,而之后,是為了擴張,那么現在,只為從龍了!
李過有些惋惜自己不能參與進攻京師之戰,那才是最肥的一塊肉,最能讓自己載入青史的一仗。
但李過能理解,第一軍才是吳王嫡系,這樣的功勞,沒法爭、不能爭!
好在,掃平西北之功,亦豐碩,偌大的西北,足夠廣信衛施展拳腳了。
可李過很不明白,晉王為何滯留洛陽,遲遲不動。
他感覺到一絲異狀,但他沒有往李定國會出事這方面去想,而是憑著他的多年經驗,認為李定國可能對吳王起了異心,也對,不管是大順、大西軍,從舉旗造反到最后潰敗,皆經歷過無數次的內部分崩離析。
見得多了,自然一有事就往那處想。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