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古董局中局(全套共4冊) 正文 《古董局中局4:大結(jié)局》_第五章 “飛橋登仙”絕技再現(xiàn)

作者/馬伯庸 看小說文學(xué)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xué)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b>最新網(wǎng)址:</b>    我趕到紹興市是在次日下午。

    紹興距離杭州極近,不過百里之遙,兩城之間往返的長途車極多。跟杭州相比,紹興城區(qū)不算大,里弄窄巷,老街小橋,處處都透著一種江南水鄉(xiāng)的溫潤氣質(zhì)。我進(jìn)城時正好趕上下雨,看著窗外細(xì)雨如酥,周遭的老舊建筑都隱在淡淡的水霧之中,讓我煩躁的心情也平靜了不少,仿佛被洗過一遍似的。

    紹興這地方,號稱“文物之邦”,這個“文物”不是指現(xiàn)在咱們說的文物,“文”指精神文明,“物”指物質(zhì)文明,意思是說紹興這里無論文化底蘊還是物質(zhì)生活,兩手都硬得很。你想啊,這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代之前,后來又處于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帶,幾千年文化浸潤,讓這個小城市的底蘊厚實得驚人。

    從舜、禹開始數(shù)起,古代名人有勾踐、西施、王羲之、陸游、王陽明、徐渭,近有魯迅、周恩來、蔡元培、秋瑾等名人故里。幾乎是隨便走兩步,就能碰到一個聞名遐邇的歷史名人故里。這種人杰薈萃的地方,一向是藏龍臥虎,不可小覷。

    車子徐徐開進(jìn)城區(qū),我在路上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鄭教授顯然是被藥不然拉入伙,然后被老朝奉洗了腦,派來這里摧毀“三顧茅廬”罐。那么從這個角度反著考慮,沈家應(yīng)該不是老朝奉的人,否則他們在北京就可以動手,何必讓鄭教授跑來杭州大費周章。

    五脈與老朝奉之間,真是錯綜復(fù)雜,難以分辨。

    從藥不然的話里判斷,老朝奉有兩件事還不知道。一是我和藥不是聯(lián)手;二是我身上懷有“三顧茅廬”罐的碎片。而且藥不然也暗示,他不會對老朝奉說起我們的會面,他到底為什么這么做呢?難道說,老朝奉內(nèi)部,也不是鐵板一塊?

    歸根到底,還得先搞清楚,紹興這里到底隱藏著什么東西。藥不然讓我來紹興,卻絕口不提原因,只留下一個叫“八字橋”的地名。我不知道需要去見一個人,還是找一件物品,還是去尋訪一處地方?根本全無頭緒。

    紹興這個地方,文化上最出名的有兩類東西,一是書帖,紹興旁邊就是蘭亭,大名鼎鼎的《蘭亭集序》誕生地,又是書圣王羲之的故鄉(xiāng),傳承下來的書法水平自然高明得很;二是明清家具,紹興一帶大族世家非常多,累世繁衍,一族動輒有數(shù)千人的規(guī)模,號稱“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檻窗”,意思是一處大宅,就有三十六戶人家獨院,可想而知日常所用器物得有多少。何況他們又是縉紳官宦的身份,講究風(fēng)雅文氣,對家具質(zhì)量要求很高。

    他既然特意指定我來紹興,那么要找的東西或人,必然是跟這兩樣?xùn)|西有關(guān)。

    盡管藥不是反復(fù)告誡,說絕不可相信送上門的線索。可我的直覺告訴我,藥不然應(yīng)該沒有騙我。不過這只是直覺,沒有證據(jù),若是藥不是還在身邊,一定會把我罵得狗血淋頭吧。

    “這個混蛋,總不肯把話說全。”我暗自咬了咬牙,然后從汽車上跳下來。此時小雨依然在下,雨點落到脖頸子里帶著絲絲涼意。我縮縮脖子,買了一把傘撐起來,朝著八字橋走去。

    我出發(fā)前買了本紹興旅游手冊,里面說八字橋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間,年頭久遠(yuǎn)。位于八字橋直街和廣寧橋直街交會處。我一路問一路找,沿著小街一直快走到盡頭,才在斜風(fēng)細(xì)雨中看到一座低調(diào)的梁式石橋。

    這八字橋位于三水匯聚之處,正橋跨架南北流向的主河上,橋身全是花崗條石砌成。旁邊還有副橋架在兩側(cè)踏跺下面,分向四個方向落坡。遠(yuǎn)遠(yuǎn)望去,恰成一個“八”字。橋下的兩條踏跺各有一座方形橋洞,可容橋下兩條小河通行。河旁邊還依稀能看到一條便道,估計是從前纖夫拉纖走的路。

    這個造型,像極了現(xiàn)在的立交橋,四通八達(dá),水陸適用,又顯得勻稱質(zhì)樸,真是一個建筑杰作。我走上去,橋面嶙峋起伏,如同核桃皮一樣,落腳之處的臺階幾乎被磨平。不過望橋柱上雕刻的覆蓮浮雕,卻保存得很好,蓮瓣清晰可見。橋身臨水的側(cè)面,綠蘿如簾,更增添幾分古樸情趣。

    我站在橋上的最高處,橋頂幾乎與左右屋頂平齊,四下風(fēng)景一目了然。河水兩側(cè)全是江南的白墻烏瓦宅子,地勢反而比八字橋要低。可以看到有女子在門前水旁洗菜,一條烏篷船悠悠然漂過來,河道邊幾個年輕人騎著自行車,高高興興騎過窄巷,驚起兩只燕子斜斜飛過水面。

    雨水從傘邊流瀉下來,仿佛掛上一層薄紗簾布,讓這一切顯得美麗而又迷離。我舉著傘,眺望了半天,卻不得要領(lǐng)。眼前的景致美則美矣,只是不知關(guān)鍵之處何在。

    “藥不然啊,藥不然,你是讓我看什么呢?”我喃喃自語。

    一個背著畫板的年輕姑娘從橋的另外一側(cè)走過來,在橋頂停了腳步支起畫板,靠著橋欄開始寫生。我走過去,給她把傘撐過去。姑娘全神貫注地畫著,渾然不覺。直到一幅速寫已隱然成形,她才驚覺頭頂居然一直無雨,扭過頭來,沖我露出一個燦爛笑容。

    這姑娘皮膚白皙,一頭烏黑長發(fā),頭上別著一個銀葉子頭飾,是個典型的江南美女。我們就這么攀談起來。我自稱是從北京來的游客,到紹興來旅游。

    姑娘挺驚訝,說八字橋這個景點不如魯鎮(zhèn)、蘭亭之類的地方那么有名,一般很少有外地游客會來。我借機(jī)問她,可知道這附近有什么特別值得逛的地方?jīng)]有。

    姑娘歪著頭想了半天,沒想出來。八字橋不是旅游景區(qū),附近住的都是老城居民,也沒什么名人曾經(jīng)居住。我進(jìn)一步啟發(fā)她,說不一定是景點,只要和傳統(tǒng)文化相關(guān)就行,比如說&mdash;&mdash;和古董沾邊的。

    姑娘眼睛一亮,說這我倒知道一個。

    我大喜過望。她伸出手臂朝橋下一指:“喏,那邊就有一個古董店。”我朝那邊一望,遠(yuǎn)遠(yuǎn)看到在小河拐角處有一棵大榕樹,樹干幾乎歪斜貼到水面,整個樹冠像一把斜擱在地板上的傘。樹后隱隱可以看到房屋一角。

    “記得回頭謝我啊。”姑娘落落大方地喊了一句。

    我謝過姑娘,下橋朝那邊走去。八字橋一帶水道縱橫,往往看著很近,走到跟前卻被小河攔住去路,要繞好遠(yuǎn)才能過去。我七轉(zhuǎn)八彎,走了好幾次冤枉路才到了那古董鋪子門口。

    這屋子是仿徽派建筑的二層小樓,才蓋起來不久。屋頂兩側(cè)是馬頭山墻,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呈云朵狀,勾連迂回。檐下?lián)文镜癯筛鞣N珍禽異獸,頗為精致。門口一副對聯(lián):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入深山。居然讀出幾分大隱隱于市的味道。

    上頭還有一塊牌匾,上面寫著“蘭稽齋”三字。蘭是蘭亭,稽是會稽。

    我推門進(jìn)去,里面店面不大,鋪子兩側(cè)各有一個棗木閣架,上面擺著各種古玩,有青銅、玉石、瓷器和一些雜件,后頭還掛著一幅《蘭亭集序》的橫軸謄本。我約略掃了一眼,貨色只能算中平,細(xì)節(jié)倒布置得極清爽,窗明幾凈,簡簡單單,還焚了一爐素香。

    老板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長臉細(xì)眉,皮膚白凈不見一絲皺紋,頗有幾分女相。他熱情地打了個招呼,說您隨便看看,然后又踱回到柜臺后頭。

    我注意到這家鋪子并不是開在魯迅故里附近&mdash;&mdash;那里是紹興最大的古玩市場&mdash;&mdash;這說明他是一處車店。所謂車店,是指那種地理位置偏僻的古玩店,一般人找不到,上門都是經(jīng)熟人介紹來的,大多是懂行的。與之相對的是街店,設(shè)在旅游景點或熱鬧街市旁邊,抬眼就能看見,接待的多是游客和外行人。

    我沒著急說話,圍著閣架轉(zhuǎn)了幾圈,里面的物件有新有舊,摻著擺在一起。我從架子上拿下來一件青花花鳥蓮子罐,罐上底款寫的是“大清乾隆年制”。我一看那底款,微微一笑,心里有數(shù)了。正經(jīng)的乾隆官器底款,“年”字上面一橫要斷開,叫作斷頭年,“製”字下面凹處橫著一筆出頭。這個罐子底款不具備這兩個特征,不用看其他的了,肯定是假的。

    不過這罐子仿得還可以,花鳥和蓮子紋飾得線條清晰,釉面擦得干干凈凈,光彩奪目,算是現(xiàn)代工藝精品。我也不言語,拿著這罐子端詳了半天。這時候老板湊過來了,笑瞇瞇地說:“您覺得這件怎么樣?”

    我含糊回答:“還成,看著挺漂亮的。”老板一翹拇指:“實不相瞞,我擺在外面的東西,新多舊少,糊弄外行人的。您一挑就挑出唯一一件真貨,可真是行家。”我故作得意,連連點頭。老板一拽我衣袖,壓低聲音道:“我這店里,真正的好東西,其實您還沒看到呢。”

    “哦?在哪?”

    老板說:“我跟你說,這是我個人私藏。咱倆有眼緣,我才破這個例,一般客人來,想看都看不著。”說著話,他從后屋取出一個云龍紋寶藍(lán)綢底的大錦盒,鄭重其事打開盒子,里面是一件康熙五彩龍鳳瓷筆筒。一拿出來,滿眼生色。

    康熙五彩是在瓷面上彩繪,有紅、黃、綠、藍(lán)、紫、黑等等,還分深淺、濃淡、厚薄,所以呈現(xiàn)出的效果極為奪目。這個筆筒繪著一龍一鳳,龍身是蜜蠟黃,鳳羽是瓜皮綠加棗皮紅,陪襯的祥云、瑞草、花卉、林木、山石也各有獨色,讓畫面看起來熱鬧無比。

    “俗話說,千金易得,知音難覓。這件東西我是不賣的,但是碰到懂行的人,總想一起鑒賞鑒賞。”老板柔聲細(xì)語地說道,滿眼都帶著真誠。

    我摸著這個筆筒,心中卻是冷笑不已。

    他這是給我夾菜呢。

    夾菜是句南方古董行當(dāng)?shù)陌翟挘狈降拇狐c里叫分槽,是古董店鉤人的一種手段。

    有些古董鋪子,老板會故意在前頭貨架上擺上真真假假的物件,后頭備有幾個錦盒,里頭裝的都是假的。如果客人一進(jìn)門,就挑起一件假貨在那兒擺弄,說明是棒槌,老板就會故意吹捧,說您真有眼光,把客人捧得飄飄然。然后他會推心置腹地說,前面的貨色一般,后面有幾件珍藏的寶貝,只給懂行的人看。

    客人聽了,虛榮心得到滿足,又覺得老板很真誠,進(jìn)了套兒渾然不覺。接下來怎樣,就不必多說了。

    因為這種做法,是看人下菜碟,所以稱為夾菜。北方比較粗俗,給豬喂食得分開食槽,區(qū)別對待,所以又稱分槽。

    這個老板見我孤身一人闖入,又拿起那個假蓮子罐看了半天,所以默認(rèn)我是個棒槌,不騙白不騙。

    其實我還真是棒槌,這些知識,都是臨時抱佛腳從《玄瓷成鑒》上學(xué)來的。好在雖然我的瓷器知識不扎實,但騙術(shù)的本質(zhì)都是一樣的,懂點心理學(xué)、明白點人性就夠了。

    比如這個康熙五彩龍鳳筆筒,若是單獨擱在這讓我猜,我可鑒別不出個子丑寅卯。但現(xiàn)在我一看老板給我夾菜,知道這玩意兒肯定是假的。知道正確答案,再往回推斷其中破綻,就相對容易多了。

    我拿起筆筒,在手里轉(zhuǎn)了幾下,不經(jīng)意地說:“老板,這綠色有點不對啊。人說康熙五彩是綠里透黃,你看這鳳凰羽翎的綠,可有點透黑啊。”

    老板一聽,笑容登時僵在臉上。我這話,絕對是行家才問得出來的。他趕緊賠著笑說可能屋里光線不好。我把筆筒一翻,說康熙年間的器物細(xì),都是糯米胎質(zhì),微微泛黃,怎么這看著泛白呢?老板這回可繃不住了,這明擺著就是扮豬吃老虎嘛。

    “您說的……這個嘛,也不盡然。”

    我輕輕說了第三句:“民國貨的話,確實是一件精品,斷成康熙年,就過了。”

    五彩瓷只出現(xiàn)過兩個時期,康熙年間流行了一陣,后來因為太過濃艷,逐漸被粉彩給取代了。一直到了同光年間和民國初年,民間才開始重新仿制五彩。很多人拿新五彩充舊五彩,專唬外行。

    至于怎么區(qū)分兩者區(qū)別,一看胎質(zhì),二看彩料,三看釉色,這在《玄瓷成鑒》里說得特別明白。但實際如何運用,可就是運用其妙,存乎一心了,不是背書能解決的。

    老板從我手里把筆筒一把搶回去,氣哼哼地說:“我好心覺得你合眼緣,你這么干有意思嗎?”

    古董這個圈子有個很怪的心態(tài)。外行充內(nèi)行的人不少,而且特別受商人歡迎,好騙;像我這種內(nèi)行充外行的,反而會受鄙視,覺得是存心戲弄人,擋人家生意。

    其實我之所以這么做,真不是閑著無聊,而是讓藥不然給逼的。

    藥不然給我的線索太少了,我不得不去一處一處試探。可是人心難測,我不知道哪里埋著坑,不得不小心謹(jǐn)慎。先探探對方的底,覺得靠譜,才好打聽事情。

    這一試,果然讓我給試出來了。這蘭稽齋的老板一見到肥羊,騙得毫不猶豫。可見他人品有限,鋪子布置再清雅,也遮不住是個藏污納垢之地。我懷揣著“三顧茅廬”人物罐的殘片,干系重大,可不能隨便拿給這種人看。

    “你到底買還是不買,不買還請自便吧。”老板變了臉色,下了逐客令。

    我想了想,最后問了一句:“你這有青花人物蓋罐嗎?”老板沒有任何特別的反應(yīng),很不耐煩地收拾茶器:“沒有沒有,從來沒收過。我這要關(guān)門了。”

    聽到這回答,至少我能確定,這里絕非藥不然所暗示的地點。

    多待無益,我很快推門出去,站在小巷子口,一時有些彷徨。八字橋附近,應(yīng)該只有這一家古董鋪子,若不是這里,我該如何去找呢?

    眼前的窄巷多而稠密,向四面八方蜿蜒伸展而去,有如迷宮,房屋密密麻麻,總不能讓我挨家挨戶去問吧?我在雨中沿著巷子里轉(zhuǎn)了許久,因為沒有目標(biāo),只好逢彎必轉(zhuǎn),信馬由韁。就這么游蕩了一個多小時,我一無所獲,反倒是肚子開始咕咕叫了起來。

    我實在懶得再走遠(yuǎn)了,抬頭一看,原來又轉(zhuǎn)回到八字橋邊上。旁邊有一家小鋪子恰好出攤,挨著河邊在賣炸臭豆腐。那一股微微的臭味彌漫四周,混著雨后的清新空氣與河草清香,讓人食指大動。

    我快走兩步過去,正看見店主正把三串臭豆腐從油鍋里撈出來,上面的豆腐塊已炸出金黃顏色。店主在鍋邊磕了磕油,旁邊一個顧客接過去,直接開始嚼起來,咯吱咯吱的,看著特別香。我看得眼饞,正要掏錢,聽到一個女聲歡快地喊道:“呀,你也來吃啊?”

    我一抬頭,原來等在鍋邊的人,正是下午給我指路的那個寫生女孩子。她在八字橋這里寫了一下午,也跑來吃臭豆腐。于是我們索性拼了張桌子,點了一碟《孔乙己》里的茴香豆,要了盤糟青魚干,就著臭豆腐邊吃邊聊。

    女孩自我介紹說她叫莫許愿,我一聽,差點沒拿住筷子,這不成心的么?她問我叫什么,我說叫許愿。她先是愕然,然后哈哈大笑起來。

    有了這么一層緣分,我們倆聊得更自在了。莫許愿是學(xué)美術(shù)的,本地人。她說八字橋邊上這家臭豆腐特別好吃,是用莧菜梗原汁泡的,鹵出來特別香。說完她拿起一根空釬子,把豆腐塊蓬松的表皮戳出洞來,再從旁邊的小瓶里舀出辣椒油和麻油,順洞里倒進(jìn)去。

    經(jīng)過這么一番處置,她戳下一塊遞給我。我入口一嚼,真是脆香四溢,臭味翻滾,簡直就是一列五味雜陳的味覺火車,在嘴里來回沖撞,痛快極了。連吃了五塊,我才停下來,吃點小菜解味。

    莫許愿說她從小就在這八字橋旁邊長大,對每一條巷子都極熟悉。現(xiàn)在她不住這里了,但每個月還是會來一次橋上,畫一遍附近的風(fēng)景,然后下來吃頓臭豆腐。她說她想把這些記憶留住,最好的辦法,就是畫下來,因為畫畫走心,心到了,人也就到了。

    一說到這個,她就開始滔滔不絕。說了半天,莫許愿忽然意識把我給冷落了,有點不好意思:“哎,你找到那家古董店了嗎?”

    “嗯,不過沒什么好東西,就出來了。”

    “原來你還研究古玩啊,怪不得面相看著有點老成。”

    這姑娘可真不會聊天……我呵呵一笑,避而不談。莫許愿挺熱心,又歪著腦袋使勁琢磨了半天,實在想不出來八字橋附近還有什么和古玩有關(guān)的地方。

    “真對不起,實在想不出來啦。”莫許愿雙手合十,歉然說道。她說完以后,半天沒聽見我吭聲,一抬頭,看到我直勾勾地看著她,眼神火熱。

    姑娘臉立刻紅了,正要避開眼神,我卻低聲喝道:“別動!”她立刻不敢動了。我伸過手臂,想要去摸她的臉,把莫許愿給嚇壞了,身子往旁邊一躲,差點從椅子上跌下去。我這時才意識到失態(tài)了,連忙縮回手,解釋說我剛才不是看你,我是在看你的銀頭飾。

    莫許愿從頭上摘下頭飾放在手心里,遞過來:“喏,你自己看就是,別再看我啦。”

    其實中午我就注意到了,她的頭上別著一個銀頭飾,和那一頭烏黑的長發(fā)相得益彰,搭配得十分自然古雅。不過那時我沒留意頭飾細(xì)節(jié),現(xiàn)在兩人對桌吃飯,我才注意到,那個銀頭飾居然是一朵蓮瓣團(tuán)花。我一時看得入迷,結(jié)果差點引發(fā)了誤會。

    我把銀頭飾放在掌心,仔細(xì)觀察。它的工藝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捶平的銀餅上鏨出花紋,然后再彎成扎頭樣式。可是這個蓮瓣團(tuán)花的造型,卻很不尋常。它以十六片蓮瓣團(tuán)成一圈,每兩瓣蓮瓣之間,穿插有一根竹枝,這些竹枝好似輻條一樣匯聚到圓心,看上去好似車輪。

    這種蓮瓣加竹枝的造型,我生平只在一處看過。

    民國時期,陜西的經(jīng)味書院曾定制過一批牛皮筆記本,贈送給楊虎城將軍。后來有三本筆記本流落到我父親手里,成為佛頭案的重要證據(jù)。這些筆記本做工精美,本子四角都以銀角鑲嵌,設(shè)計者別出心裁,把銀角設(shè)計成了蓮瓣竹枝的造型,蓮代表佛家,竹代表儒家,正是經(jīng)味書院的特色所在。

    經(jīng)味書院一關(guān),這個設(shè)計湮滅無聞,沒有其他人再使用過。

    而我在紹興,居然再一次看到這個造型,不由得又驚又喜。我抓住莫許愿雙臂,連聲問她這銀飾哪里買的。

    莫許愿見我好似發(fā)了神經(jīng)病一樣,不敢掙扎,只得用顫抖的聲音回答:“是,是八字橋的尹銀匠打的。”

    “他是誰?”

    “就是尹銀匠啊……”莫許愿略帶委屈地說。

    “你能帶我去嗎……哦,對不起,對不起,沒弄疼吧?”我趕緊松開她,忙不迭地賠禮道歉。莫許愿揉著胳膊,嘴巴微微噘起:“我可以帶你去,不過有句話我可得說清楚。”

    “您說您說。”

    “我對你沒感覺,你不要一見鐘情。”

    “好吧……”

    八字橋附近住著一個姓尹的銀匠,不是本地人&mdash;&mdash;不過這個所謂“本地人”的概念,可有點長。按照中國的尺度,有可能遷移過來四五代人了,仍被當(dāng)成是外來人看待。

    “反正從我爸小時候記事開始,他就在這了。”莫許愿說。

    尹銀匠有一個很小的攤子,就開在家門口。他收費公道,手藝也不賴,八字橋附近的街坊都來這打些長命鎖、銀手鐲什么的。最近幾年,自家打銀器的人少了,尹銀匠也開始做一些比較流行的首飾,吸引年輕姑娘。莫許愿前一陣路過他的攤子,看到一個掛出來的頭飾不錯,便買了下來。

    我點點頭,請她帶我去看看。莫許愿爽快地答應(yīng)了,不過她警告說:“尹銀匠脾氣比較古怪,你可做好心理準(zhǔn)備啊。”

    莫許愿帶著我走街串巷,在迷宮般的小巷子里轉(zhuǎn)了半天。此時天色漸漸暗了起來,她前頭拐了個彎,說道:“就在前頭了,今天運氣不錯,他出攤了!”

    我看到前方是一條窄窄的烏巷,兩側(cè)高墻,地上是凹凸不平的青石路面。在巷子盡頭可以看到亮起了一盞燈。大概是燈泡瓦數(shù)不夠,那燈光略顯昏黃。我們再走近些,可以看到雨點敲打在掉漆的藍(lán)皮燈罩上,光線晃晃悠悠,忽明忽暗,真有點雨夜深巷說《聊齋》的味道。

    尹銀匠沒有鋪子,連招牌也沒有,就是在自家當(dāng)街門口放了一個木制工作臺,用幾片玻璃罩住。前頭插著一個竹架,上頭挑著許多造型各異的小銀飾,非常低調(diào),若不是有莫許愿提醒,我可能從他面前走過都不會有覺察。

    我們走到跟前,隱隱能聽到房門里傳來收音機(jī)的唱戲聲。尹銀匠整個人正窩在工作臺里,弓著腰在捶弄著一塊銀片。工作臺上散亂地擺放著各種小工具,什么熔銀爐、手錘、鏨子、鐵皮剪、坩堝、銅模子,旁邊地板上還散亂地堆放著松香、石灰、硼砂等物料。這是個典型的傳統(tǒng)民間手工小作坊,唯一比較現(xiàn)代的設(shè)備,是一臺用來化銀的乙炔噴燈。

    莫許愿喊了一聲尹銀匠,他停住手里的活,抬起頭來。這是一張五十多歲的苦臉,倒八字眉,雙眼因為長年伏案做細(xì)活,瞇成了一條縫,雙頰下陷,幾乎能勾勒出顱骨形狀。唯獨額頭奇大,跟老壽星似的。

    “給你介紹筆生意!”莫許愿把我往前一推。尹銀匠淡淡地看了我一眼,把頭重新低了下去:“你想要什么?”

    我拿出莫許愿的那個蓮竹頭飾:“這是您打的吧?”

    “是。”尹銀匠點點頭。

    我俯下身子,靠近工作臺:“我想問一下您,這個銀飾的造型,您是走的手還是走的模子?”

    我許家以金石為主,金銀器也在掌管之列,我在這方面略通一二。銀器的花紋做法分成兩種,一種是用鏨子一點一點鏨出來,一種是用現(xiàn)成的模子澆銀汁。前者適用于定制,俗話叫走手;后者適用于批量生產(chǎn),叫走模子。

    聽到我這個問題,尹銀匠摘下老花鏡,搓弄了一下手指。他的手指纖細(xì)修長,上頭沾滿了銀粉,一動就隱隱有粉塵飛舞,跟變魔術(shù)似的。

    “不買就別問!”

    銀匠語氣里帶著厭煩,仿佛不愿意跟人多說話。莫許愿偷偷扯了一下我的衣袖,小聲說:“尹銀匠脾氣比較古怪,你給錢就得了,別瞎說惹他生氣啊。”

    我連忙掏出二十塊錢,說我要我要,要一個跟她一樣式的。銀匠接過錢,數(shù)了數(shù),丟進(jìn)工作臺下面的抽屜,又問道:“自己帶料還是現(xiàn)料?”

    “您這的現(xiàn)料就成。”我回答。

    銀匠看了我一眼,起身回到門里,一會兒工夫拿出來一塊銀板,用抹布擦了擦上頭的灰,拿鐵剪咔嚓咔嚓剪下一片,開始熔銀。他的動作有條不紊,熔、捶、鏨、折,都非常有韻律感。那塊銀料在他手里服服帖帖的,跟橡皮泥似的,想什么樣就是什么樣。老一輩的手工藝人,就是有這樣的本事。

    其實剛才那個問題,我不用看他做,也知道答案。模子澆出來的花紋,邊緣光滑,形體比較淺;鏨出來的邊緣更鋒利,造型清晰。而且手工作坊的模子精度不夠,無法處理太復(fù)雜的花紋。這蓮瓣竹枝太精細(xì)了,連竹枝的竹節(jié)都能看清楚,肯定是靠手工一點點鏨雕。

    我主要是想看看他的整個制作過程,做一下確認(rèn)。

    蓮花和竹子的組合,并不是多難想到的設(shè)定,說不定哪位能工巧匠靈光一現(xiàn),也能巧合地想出來。但是經(jīng)味書院的蓮竹造型有個特點,竹在蓮前,蓮在竹下,兩種植物前后交疊,巧妙地用竹節(jié)和蓮邊來表現(xiàn)位置關(guān)系。為了達(dá)到這種效果,得先鏨一半蓮瓣,再雕竹節(jié),然后再回過頭鏨另外一半蓮瓣,最后是竹身。必須按這個次序,才能做出同樣的效果。

    若是尹銀匠是按這個次序操作,那來源必是經(jīng)味書院無疑。這種時候,根本不需要對方開口,只要看他打完一件東西,就能泄露出很多信息了。

    我站在工作臺旁,借著昏黃的燈光注視著尹銀匠。他趴在那,把初具形狀的銀坯子擱在砧子上,開始了最復(fù)雜的一道工序&mdash;&mdash;鏨紋。我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他做這個真是熟極而流,手指和工具在方寸之地交替飛舞,不帶一絲猶豫,時捶時銼,還不時用噴燈撩一下。很快一個嶄新的蓮竹頭飾便成形了,手速真快。

    我從喉嚨里吐出一口氣,他做了一定程度的簡化,但加工次序完全一樣。這個銀匠,絕對有門道!

    尹銀匠對我的注視恍若未見,他用鉗子夾住,丟到旁邊的酸洗液里涮了涮,又丟到清水盆里。這是因為銀飾剛接受高溫捶打,表面會發(fā)黑,需要酸洗一下,才能光澤鮮亮。

    趁著這個當(dāng)兒,我開口問道:“這個蓮竹相間的紋飾不錯,您是從哪看來的?”尹銀匠沒回答,專心致志地涮洗著銀飾。我以為他沒聽見,又問了一句。尹銀匠把銀飾夾起來,用塊糜子皮擦干凈,硬邦邦地說:“祖?zhèn)鞯臉邮健!?br />
    “您家祖上,籍貫是哪里?”我又問道。

    “拿走。”尹銀匠把銀飾丟給我,對這個問題置若罔聞。

    我索性把話挑明了:“您祖上和陜西經(jīng)味書院,是否有關(guān)系?”

    尹銀匠摘下眼鏡,開始收拾工作臺上的殘料。我不甘心,又湊近一點,幾乎趴到他耳邊:“您聽說過五脈嗎?”尹銀匠冷哼一聲,把工具一件一件歸攏到小木箱里,這是要收攤的架勢。

    莫許愿在旁邊悄聲道:“他就這脾氣,不想說的,你問了也是白問。我們來打銀飾,都盡量少說話,不惹他。”

    我見他一副油鹽不進(jìn)的模樣,也很無奈,看來今天是問不出什么了。好在既然鎖定了他,剩下就是水磨功夫,慢慢磨唄。

    不過仔細(xì)想想,這銀匠雖然疑似和經(jīng)味書院有關(guān)系,但和我要追查的五罐,似乎八竿子打不著。從蓮竹紋聯(lián)系到經(jīng)味,從經(jīng)味聯(lián)系到楊虎城的筆記本,從筆記本再聯(lián)系到佛頭案,從佛頭案到五脈,再到青花罐&mdash;&mdash;這個邏輯太牽強(qiáng)了,繞了好多圈。

    可眼下就這么一條線索,我也沒別的選擇。

    尹銀匠已經(jīng)快收拾完了,我看看天色已晚,不好耽誤小姑娘的時間,轉(zhuǎn)身欲走。臨走之前,我又瞥了一眼那工作臺,眉頭一皺,似乎有什么不妥之處。再仔細(xì)一看,眼神被其中一樣?xùn)|西鎖住了。

    那是一柄擱在工具箱內(nèi)的細(xì)長鐵筆,長約十厘米,毛筆桿粗細(xì),握手處用細(xì)銅絲箍著一圈竹套。竹套黃里泛黑,已經(jīng)有年頭了。鐵筆的筆端是個平頭,上頭有一個凹槽。

    這個工具叫細(xì)鉆,用來在銀面上鏤孔用的。根據(jù)需求不同,筆端可以裝不同的鉆頭,在銀器上鉆出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孔出來。

    可是這個細(xì)鉆,和一般的細(xì)鉆不太一樣。這個微妙的差異,讓我看到了一絲破開局面的曙光。

    我攔住尹銀匠,一字一句開口道:“你不是銀匠,你是一個焗瓷匠。”

    尹銀匠聽到這一句,八字眉猛然一抖,整個人像個捻兒被點著的爆竹似的。他彎腰從錢匣子里拿出二十塊錢,丟還給我,然后一把從我手里搶回蓮竹銀飾,粗暴地丟回工作臺,一錘砸癟。

    “聳泡蛋!槍斃巨!”尹銀匠連聲用當(dāng)?shù)赝猎捄浅獾溃昧]著手掌,仿佛我觸動了他的什么禁忌。我還想要解釋一下,尹銀匠直接把噴燈給抄起來了,橫眉立目,跟看見殺父仇人似的。

    噴燈連金屬都能化開,對付血肉之軀輕而易舉,嚇得我趕緊往后一縮。

    我本來還想給他看一眼懷里的瓷器殘片,但看他如此決絕,我也不敢堅持。尹銀匠把工作臺推回屋去,“砰”的一聲關(guān)上大門,隨后屋頂懸著的那盞燈也“啪”地熄滅了。

    莫許愿抱怨道:“你看,讓你別亂問,讓人攆出來了吧?”我看著那緊閉的大門,好奇地問道:“聽他的口音,和本地人區(qū)別不大。他是什么時候來的紹興?”莫許愿說不知道,反正從她小時候起,這銀匠已經(jīng)在這里開攤了。

    “那他家里有什么人,你知道嗎?”

    莫許愿搖搖頭,說:“你也看見了,這人脾氣古怪,平時跟人很少交談。附近街坊有想給他介紹對象的,可誰家姑娘也受不了他,所以一直到現(xiàn)在都是單身,也沒朋友。早些年他家里有個老娘,過世很早,現(xiàn)在一個人獨居。”

    我又問:“什么情況下,他會發(fā)脾氣?”莫許愿說:“他好像特別不喜歡別人問他過去的事,一問就急,連生意都不做了。居委會還一度懷疑他是不是別省的逃犯,后來公安來查過,并不是,也就沒下文了。”

    “難道戶籍登記上也沒寫嗎?”

    “那我就不知道啦,我又不是查戶口的。”莫許愿好奇地問道,“你怎么問得這么詳細(xì),不會是公安局的吧?”我笑了笑,沒回答。

    “今天真是多謝你了。”我作了告別,準(zhǔn)備先回旅館再說。

    莫許愿瞪大眼睛:“哎?你不該請我吃個冰激凌喝個茶什么的嗎?”隨即她自己又?jǐn)[了擺頭,“算了,請我吃完甜食,你肯定會提出送我回家,然后你就知道我們家地址了。我還得邀請你上去坐,天色這么晚,聊得太晚你回不去,還得借宿在家里,太容易出事了&mdash;&mdash;我對你又沒感覺,這樣會很麻煩。”

    我搖頭苦笑,這姑娘讀瓊瑤真是讀得太多了。

    為了避免誤會,我沒敢送她回家。我們在城區(qū)里找了一家冰激凌店,她痛痛快快吃了三個球,然后分手。

    “哎,我能最后問個問題嗎?”莫許愿說。

    “說吧,要是感情方面的事就算了。”

    “你剛才說的那句話什么意思?什么焗瓷匠,怎么他一聽就生那么大氣呢?”

    “這個說來……可就話長了。”我瞇起眼睛,一副老氣橫秋的口吻。

    焗匠,是一門古老的職業(yè),至少在宋代就已存在。瓷器這東西,雖然耐久度高,但是很脆,一磕一碰,輕者掉渣,重者碎裂,會變得特別不好看。所以專門有這么一類手藝人,能把瓷器修補(bǔ)上。比如你一個瓷碗摔地上成了三瓣,不能用了,他有本事重新拼回一個碗去。或者一個瓷盤掉了一角,他能給鑲了銅角。這就叫焗瓷。

    焗匠分兩種,一種叫常活,一種叫秀活。常活是走街串巷給窮人服務(wù)的,老百姓家里窮,瓷碗摔了舍不得買新的,就找人補(bǔ)。從舊社會過來的老人都知道,焗匠會肩扛著一個挑子,帶著調(diào)門喊“鋦盆、鋦碗、鋦大缸”,這都是老百姓常用的幾件東西。這種常活的工匠,叫箍爐匠,下九流。現(xiàn)在生產(chǎn)力上去了,日用瓷器不值什么錢,壞了就換新的,所以常活幾乎滅絕了。

    至于秀活,是專為古董瓷器修補(bǔ)而發(fā)展出來的。古瓷一代一代往下傳,難免有不完整的時候,甚至有時只能找到一堆碎瓷片。這時就需要有專門的工匠把它修補(bǔ)起來,而且不能光補(bǔ)完就算,還得保證藝術(shù)完整性,對焗瓷匠的要求更高了,不光手藝,還得兼顧藝術(shù)性。到了今天,文物修復(fù)專業(yè),還得借鑒這些手藝。

    關(guān)于秀活,在古董圈里還有一個特別著名的故事。

    南宋時期,日本有一位貴族叫平重盛,向?qū)幉ò⒂跛戮璜I(xiàn)了黃金。作為回禮,阿育王寺回贈了龍泉窯的一件瓷碗,備受平重盛喜愛。后來到了室町年間,這個瓷碗被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政得到。可惜因為屢遭戰(zhàn)亂,這個瓷碗出現(xiàn)了幾道裂痕。足利義政派遣一位特使,攜帶此碗來到大明,希望成化帝能再贈送一件。可是龍泉窯經(jīng)過時代變遷,已經(jīng)燒不出同樣釉色的瓷碗。成化帝便讓御用焗瓷匠將此碗修復(fù),帶回日本去。這個瓷碗上焗了幾顆豆釘,看起來形狀有點像螞蝗,于是日本人把這個瓷碗起名叫做“青瓷螞蝗絆”,成了日本最著名的茶具之一。

    你看看,焗瓷手藝,已經(jīng)到了和瓷器本身同輝的地步了。

    那為什么我一看到那件工具,立刻就認(rèn)出來尹銀匠是焗匠呢?

    焗瓷這門手藝,原理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在瓷器上鉆幾個孔,再用長短不一的釘子給固定住。其中鉆孔這一道工序,最考驗功力。瓷器薄而脆,要在上面鉆出一個孔來,還得保證不碎不裂,需要極精細(xì)的手法。焗匠用的開孔工具,是一根鐵筆,在筆頭鑲嵌一顆金剛石,在要開孔的部位輕輕研磨,磨出一個孔來。

    中國有句俗話,叫“不是金剛鉆,別攬瓷器活”,就是打這里來。

    尹銀匠工具箱里那桿鐵筆,已經(jīng)改圓為尖,用來加工銀器&mdash;&mdash;可是外頭那圈竹套卻泄了底。給銀器鉆眼,考驗的是力道,弄錯了還能回爐重化;給瓷器鉆孔,只有一次機(jī)會,用錯力氣就碎了,所以需要極為精細(xì)的控制。外面加一圈竹套,可以提高手指摩擦力。

    尹銀匠之前肯定干過焗瓷,而且還是一個玩秀活的。不知什么原因,他改了行當(dāng),只是這管鐵筆還用得著,于是稍加改造,變成了一件銀器工具。若沒那圈竹套,我還真看不穿。

    當(dāng)年在京城里頭,秀活手藝出眾的都是瓷器大家,有這個眼界,才敢在古瓷上頭動手。既然尹銀匠的老本行是焗瓷,那他和五罐之間終于有了直接聯(lián)系!

    我暗自慶幸。尹銀匠的這個破綻,其實根本不算破綻。若非對金銀器加工和瓷器都有了解,根本看不出來。銀器是我本家的學(xué)問,焗瓷的事在《玄瓷成鑒》里寫過。多虧了藥不是逼我惡補(bǔ)了一陣,這才僥幸有所發(fā)現(xiàn)。

    果然,多讀書還是有好處的。

    當(dāng)然,我沒跟莫許愿說得太細(xì),她一個局外人,未必能聽懂。我跟她隨便說了幾句,打發(fā)回家了,不然她又會多出什么奇怪的聯(lián)想。

    到了第二天,我又來到八字橋附近。不過我這次沒有貿(mào)然靠近,而是遠(yuǎn)遠(yuǎn)地在巷子口偷望。我看到尹銀匠打開房門,搬出工作臺,這才放心。

    我原來最擔(dān)心的,是他被我撞破了隱事,連夜?jié)撎印=B興我人生地不熟,可沒地方找他去。

    巷子很偏,我偷偷監(jiān)視了他一上午,一共也沒幾個人路過,停下來找他做東西的,更是一個也沒有。手工銀器這一行,真是江河日下。其實不獨銀器,所有的手工藝人,如今日子都不好過。現(xiàn)代工業(yè)和科技發(fā)展太快,讓他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我甚至懷疑,尹銀匠從焗匠轉(zhuǎn)行,便是因為這一行幾乎滅絕,只能另謀生路。

    我在心里盤算,到底該怎樣獲得尹銀匠的好感。送東西?連莫許愿這樣的土著都不知他的愛好;幫他忙?他深居簡出,生活簡單到了極點,幾乎都不和外界交流;用錢賄賂他?這倒未嘗不是個好辦法,可看他昨天退給我錢然后一錘砸壞頭飾的勁,恐怕只會起到反作用。

    這個尹銀匠,簡直就是現(xiàn)代社會里的一個怪胎、一個隱者,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只活在自己的工作臺后面。一時間,我真有點老鼠吃烏龜&mdash;&mdash;無處下嘴。

    到了中午,尹銀匠把工作臺抬回門內(nèi),鎖好門,然后往外踱著步子走去。我尾隨著他,盡量保持距離,看到他走過八字橋,來到昨天我吃臭豆腐的那個攤子。尹銀匠撿了一條長板凳坐下,點了一碟炒河蝦和一碟梅干菜,還讓店主人燙了一壺黃酒,慢慢叫了一碗米飯吃。

    我眼睛一亮,看來他不算徹底不食人間煙火,好歹喜歡喝酒,那就好辦了。我裝作不經(jīng)意的樣子溜達(dá)過去,走到小店前跟老板打了個招呼,然后一屁股坐到了尹銀匠桌子對面。

    尹銀匠抬頭看看是我,一臉怒意,把飯碗往桌子上重重一擱,起身就要走。我不急不忙地拿起一只酒壺,說這頓我請,咱們什么旁的話都不說,就喝酒,成不成?

    “走!走!”

    尹銀匠卻不接這茬兒,沉著臉往外邁。我連忙抓住他胳膊,尹銀匠猛然一甩,力氣還不小,把我生生給震開,揚長而去。

    店主人樂了,說你找老尹干嗎。我隨口說想跟他學(xué)手藝。店主人搖搖頭,說老尹這個人平時極其不喜歡跟人來往,也就來我這吃飯,能談上幾句。像你這樣主動搭訕的,他最煩了,一煩就發(fā)神經(jīng)病,好像叫什么狂躁癥啥的。

    我一聽,忙問店主人,原來還有別人來找過尹銀匠?

    店主拿炒勺磕了磕鍋沿,感嘆了一聲,說從前街坊有在電視臺工作的,想做一期失傳的傳統(tǒng)手工藝,找到尹銀匠這來了,結(jié)果他一看見攝像機(jī),立刻翻臉,把一伙子人直接罵出門去了。還有一個香港人,想請他去廣州做銀器生意,剛一提出來,就被老尹拒絕了。香港人覺得是錢沒給夠吧,揣了一口袋現(xiàn)金過來。老尹倒好,直接開了噴燈,把口袋給點著了。等香港人把火給撲滅,錢已經(jīng)被燒了一半多。

    “若是我,就趁機(jī)要挾尹銀匠賠錢,賠不起,就把他弄到廣州。”我脫口而出。

    店主笑道:“香港人也是這么打算的,可這人哪,真不可貌相。沒想到老尹從家里拿出倆瓷碗,丟過去。香港人請人鑒定了下,發(fā)現(xiàn)這倆瓷碗值的錢,比被燒掉的錢多呢,只好揣著碗灰溜溜地離開。當(dāng)時整個八字橋都轟動啦,街坊們議論紛紛,這老尹平時看著窮酸,手里還真有值錢東西啊。”

    我忙問是什么碗,店主為難地抓了抓頭,說這就不知道了。我想想,那半口袋錢起碼得幾萬塊,一個小銀匠,居然收藏著這么貴重的瓷碗,這家伙的底細(xì),果然有些神秘。

    我們倆正聊著,門外忽然傳來腳步聲。一抬頭,老尹居然回來了,翻著眼皮,一臉欠了人錢似的。我還沒開口,卻發(fā)現(xiàn)老尹身后居然還跟著一個人。

    這人我也熟,正是昨天蘭稽齋的老板。我們四目相對,一下子全愣住了,沒料到會在這里看見對方。我看到老板手里抱著一個八卦紋的琮式瓶,瓶口缺了一角,心下立刻了然。這老板一定也看破了尹銀匠的焗瓷手藝,想請他出手修補(bǔ)。

    蘭稽齋老板看我的眼神,充滿了警惕。他大概此時心里在想,好小子,你昨天去我店里,原來是想探我的底。我覺得有點冤枉,不過眼下也沒法解釋,只好任憑他誤會下去了。

    尹銀匠一出門,就被蘭稽齋老板堵了回來,心情惡劣到了極點,面皮一抖一抖,有如火山噴發(fā)前的地表,隨時可能被灼熱的巖漿淹沒。平時一個人去找他,已經(jīng)讓他煩躁得要發(fā)病;現(xiàn)在這種討厭鬼有兩個,當(dāng)場氣死都有可能。

    “讓我回去!”尹銀匠厲聲叫道,卻多少有點色厲內(nèi)荏。

    我笑著把他擋住:“尹先生,既然來了,何妨喝點再走?”蘭稽齋老板也堵住了他的退路:“就是,就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應(yīng)該多走動走動,這頓我請。”我們倆雖然互相敵視,但在按住尹銀匠這點上,還算有共識。

    尹銀匠氣急了,開始用紹興話罵起人來,又急又快。我聽不大懂,便不在乎,那老板想來久經(jīng)考驗,也不會被影響。尹銀匠罵累了,呼哧呼哧喘氣,發(fā)現(xiàn)我們兩個擺明了不吃怒罵,他手邊又沒有稱手的武器,完全沒辦法。

    我跟蘭稽齋老板都看出來了,這個尹銀匠表面狂躁,其實骨子里是個懦弱性格。只要你比他更兇更橫,他很快就服軟了。

    一看我倆油鹽不進(jìn)的無賴模樣,尹銀匠無奈地退后兩步,坐在椅子上頹然問道:“你們到底想干什么?”

    是啊,我們想干什么呢?

    其實我的目的很簡單,請尹銀匠為我看看那塊“三顧茅廬”的碎片。他對瓷性熟的話,說不定能窺破那白口的奧秘。

    至于蘭稽齋老板的真實目的,恐怕絕非修補(bǔ)琮式瓶這么簡單。這瓶口修復(fù)不是什么難事,就算紹興沒有,杭州一定有師傅,何必選擇尹銀匠這么一個難應(yīng)付的人呢?我看哪,他真正的意圖,是想摸清楚尹銀匠家里還存著什么瓷器。

    商人逐利如蒼蠅逐臭,哪有寶貝,恨不得挖地三尺去淘去買。這種隨隨便便拿出兩個精品瓷碗的家伙,手里一定有更多好貨。

    我們都不愿意說出自己的真實目的,于是局面便陷入一個尷尬境地,一時小店里安靜下來。尹銀匠的面皮又抽動了一下:“你們不說,那我就回去了。”我和蘭稽齋老板對望一眼,同時開口道:“我們想請教一下焗瓷的手藝。”

    尹銀匠對“焗瓷”這個詞似乎非常抗拒,一聽我們這么說,他雙肩高聳,呼吸粗重,好似又要犯病了一樣。店主人眼疾手快,遞過去一碗黃酒。尹銀匠一飲而盡,用袖口擦擦嘴,情緒勉強(qiáng)壓了下去:“我只是個銀匠,只會銀活兒。”

    蘭稽齋老板搶先道:“不麻煩您太多,就是想給這個瓷瓶鑲個銀芒口。說到底,焗金不分家,您做的還是銀活嘛。”

    這家伙到底是個老江湖,這話說得相當(dāng)有門道。

    稍懂焗瓷的人都知道。有些瓷器碎了,碎片還在,這種可以拿釘子焗回原狀,這是最基本的手段。可有些瓷器,缺失的部分已經(jīng)找不到了,這種情況的修補(bǔ)方式,是用金、銀、銅等料,打成缺失的形狀鑲嵌上去&mdash;&mdash;相當(dāng)于給瓷器鑲了個金牙&mdash;&mdash;所以這手藝不光看修補(bǔ),還得修補(bǔ)得有藝術(shù)感。手藝高的人,能把殘瓷修出花樣來。

    比如一個茶盞壞了半邊,用金葉子鑲上,兩邊用米釘焗子固定,這就有了個新名目,叫作金甌缺。再比如哪個壺口出現(xiàn)崩口,那就包一圈花銀邊,叫作遮芒。還有補(bǔ)盤子時,上面鑲上一串銅豆釘,一個素盤就成了滿天星。前面提到的那個“青瓷螞蝗絆”,就是把殘缺品焗成藝術(shù)品的一個范例。

    所以但凡焗匠,必然有一手金屬加工的絕活,和專業(yè)銀匠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蘭稽齋老板故意混淆這兩者之間的概念,強(qiáng)調(diào)這個委托其實還是銀活,不想激起尹銀匠的反感。

    尹銀匠對這個要求不置可否,轉(zhuǎn)過來又看向我。我想了想,開口道:“我手里有片碎瓷,想請您看看其中門道。”

    既然是碎瓷,那就沒有焗的必要了,他甚至都不用動手,只要看一眼動動嘴皮子就成了。

    我們都看出來了,尹銀匠對焗瓷特別抗拒,因此盡量把要求說得簡單,挖空心思不往焗活上靠。

    尹銀匠既沒一口答應(yīng),也沒一口回絕,他又要了一碗黃酒喝完,打了個酒嗝:“我只能答應(yīng)一個人,你們倆自己商量吧。”

    得,這尹銀匠看著木訥,腦子還真好使。見我們兩個一起糾纏過來,索性禍水東引,把矛盾轉(zhuǎn)移,讓我們自己先撕巴一輪,他看熱鬧。

    這有什么好商量的,我和蘭稽齋老板一看就是志在必得,誰也不會放棄。兩人跟斗雞似的,豎起翎羽,翹起雞冠,互不相讓,可一時都還坐在座位上,沒動手。

    為什么不動手?怕我們一打起來,尹銀匠趁機(jī)跑嘍。

    旁邊店主打了個圓場:“老尹哪,你這不是挑撥人家打架嗎?我這小店可容不下兩尊菩薩。要不你給他們劃個道?”

    尹銀匠這會兒酒勁有點上來了,眼睛微微泛紅,說話聲也比剛才大了:“那成,你們不是來找焗活嗎?那就考考你們的焗活手藝,誰知道多,我就答應(yīng)誰的要求。”

    我和蘭稽齋老板對視一眼,同聲道:“怎么比?”

    尹銀匠想了想,說你們跟我來,然后伸手跟店主借了兩個盛酒的大瓷碗。我和蘭稽齋老板一左一右,生怕他跑了,半挾持著出了店鋪。店主搖搖頭,繼續(xù)炸他的臭豆腐。

    我們?nèi)齻出了店沒走幾步,就是八字橋頭。此時正值正午,陽光艷熾,是紹興難得的晴朗天氣。金黃色的光芒拋灑下來,照得橋下流水波光粼粼,活力洋溢。唯有這座青灰色的古橋不受影響,依然帶著綿延千年的陰冷氣質(zhì)。

    我們?nèi)齻走到橋頂,尹銀匠看看天色,開口道:“焗活手藝,我收起來幾十年了。今天你們倆逼我拿出來,也得看你們有資格沒有。當(dāng)年焗匠收徒,一考眼力,二比手力,三比心力。過了三關(guān),師傅才會開始真正訓(xùn)徒。你們既然想要看,也得遵循這個規(guī)矩。比過三關(guān),誰勝數(shù)多,我就答應(yīng)誰的要求。”

    說這話的時候,尹銀匠的背不由自主地挺直了,氣質(zhì)為之一變。剛才那個有著精神隱疾、脾氣暴躁而又怯弱的人不見了。陽光照耀下,尹銀匠微瞇的雙眼透出一絲自傲的光芒。

    我心中一動,先前我曾在北京見過一個老頭子,曾經(jīng)是京郊最有名的風(fēng)箏高手,誰也斗不過他,后來落魄到了要飯的地步。可他只要手一碰風(fēng)箏線,整個人精氣神立刻變了,威風(fēng)凜凜,和眼前的尹銀匠一樣。

    每一個藝人,其實都有在專業(yè)領(lǐng)域的矜持和驕傲。

    “這第一關(guān),是考驗眼力。”

    尹銀匠舉起那兩個瓷碗,從橋頂朝兩個方向往下一摔。石橋都是花崗石路面,堅硬無比,又凹凸不平,這倆碗扔下去,登時摔了個粉碎。尹銀匠道:“你們先來比比眼力吧,看誰先能給拼回去。”

    這個考驗,不算離譜。焗瓷的第一步工序,就是找碴、對縫,把碎瓷和瓷器本體之間的縫隙對上。咱們現(xiàn)在說話老愛說找碴找碴,其實最早就是焗瓷的術(shù)語。

    找碴的難度在于,瓷片是有厚度的,形狀能對上,厚度未必能嚴(yán)絲合縫。這時候就需要焗瓷匠的判斷,究竟怎么搓、怎么敲,都有章法可循。說白了,其實就一條:看你眼力有多準(zhǔn),拼圖有多快。

    我和蘭稽齋老板卻沒著急動,看著尹銀匠。

    我們擔(dān)心,這是調(diào)虎離山之計。我們過去撿碎片的時候,萬一你跑了怎么辦?

    尹銀匠跺了跺橋面:“你們兩個一邊橋頭一個,我怎么跑?”我和蘭稽店老板對視一眼,也有道理,這才同時轉(zhuǎn)身朝橋下跑去。

    這瓷碗是小店里的,最普通的粗瓷大碗,強(qiáng)度不高,碰到八字橋這種石橋,摔得特別碎,大大小小的碴子撒了一地。我俯身飛快去撿,只挑大片的,蘭稽齋老板也是一樣心思。一時間,就看到倆成年人撅起屁股,吭哧吭哧地在臺階之間撿瓷片。

    蘭稽齋老板什么來歷,我不知道,可能對瓷器的了解要遠(yuǎn)勝于我。但說到玩拼圖,我可不會輸給任何人。小時候在家里,我最喜歡的游戲,就是拼地圖玩。我爸有一本世界地圖冊,被我一頁頁剪碎又拼了回去。

    我們很快就把能撿起來的瓷片都收好了,就地一坐,開始磕磕絆絆地拼回去。這碗沒有任何裝飾,不易判斷位置,而且還不是平面,瓷片有弧度,是立體拼圖,難度又上了一層。

    想把一個完整的碗拼回來是不可能的,我們比的,是誰對的碴更齊整。

    我比蘭稽齋老板拼得更快,轉(zhuǎn)瞬之間就把瓷碗給拼了一個七七八八,只剩一片比較大的,沒找到合適的位置。說來奇怪,這個殘片我怎么拼縫對碴,都對不上。但這片很大,若是放棄的話,恐怕完整性上就不如對手了。

    拼圖經(jīng)常會碰到這樣的事,一塊東西你以為拼對了地方,但其實沒有,反而導(dǎo)致其他拼圖都錯了,錯一處,亂一局。我琢磨著它該拼在哪里,來回試,還得把別的地方拆開,打散重來。這么一耽擱,蘭稽齋老板卻是搶先拼完,雙手捧著一個殘破大碗,遞到尹銀匠跟前。

    他拼得不如我完整,下端漏了很大一個洞,但勝在速度快。尹銀匠看了一眼,說這一關(guān)是你勝了。

    我滿腹委屈,再看了一眼他手里捧的碗,一下子明白過來:“這瓷片是你的!”

    原來尹銀匠把瓷碗摔向兩邊之后,蘭稽齋老板拿起他那邊的一片碎瓷,趁我不注意的時候扔了過來。

    拼圖最忌諱混入不相干的碎片,會誤導(dǎo)拼圖者,擾亂判斷。兩個瓷碗完全一樣,所以我根本沒發(fā)覺,反而為如何安放這鳩占鵲巢的碎片絞盡腦汁,浪費了寶貴時間。

    蘭稽齋老板舍了完整性,卻贏得了時間這招實在是太陰損了。我氣得夠嗆,大聲說他作弊!這不公平!尹銀匠卻淡淡說:“連碎瓷出自哪一個碗都分不出來,你輸?shù)貌辉!?br />
    我無話可說,只得狠狠瞪了蘭稽齋老板一眼。他得意洋洋,挑釁似的催促道:“趕緊下一關(guān)吧,考手力對吧?”

    焗瓷的第二道工序,是在瓷器上鉆眼兒,以便掛焗釘上去固定。這就像是在一摞文件上打孔,然后用一個檔案夾把紙孔串釘起來。不過瓷器上打眼兒,可比在紙上打眼兒難度高多了。瓷器既薄且脆,在上頭打眼兒,手必須極其穩(wěn)定。你想,一件瓷器的瓷壁可能只有幾毫米厚,要在上頭打個眼兒,還不能打透,這孔眼兒得有多薄?

    考驗手力,就是考驗一個人在進(jìn)行精細(xì)工作時,對手指的控制力有多強(qiáng)。

    尹銀匠蹲下身子,從八字橋頂?shù)氖p里摳下兩塊小石頭,拇指大小,交給我們兩個:“這八字橋的石質(zhì)是花崗巖,很硬。你們各自挑一片差不多大小的碎瓷,用這石頭在上頭刻‘立德立功立言’。十分鐘為限,誰刻得全誰勝。”

    雖然他沒讓我們拿石頭鉆眼兒,但用石頭在瓷器上刻字,難度一樣不低。

    要知道,拿石頭在瓷面上刻字,這是個特別別扭的寫字法。石粗瓷滑,很難控制筆觸,劃一條直線都難,更別說寫字了。參加的人要在十分鐘內(nèi)刻出六個字,每一個字的每一筆都得清清楚楚,瓷片還不能崩,這絕對是個大考驗。

    “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傳》,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講的是成功的三個必要步驟。這句話很受世人追捧,無論筆筒、書帖、硯幾、屏風(fēng)、印章、瓷,都經(jīng)常能看見。這幾個字的字形嚴(yán)整,筆畫適中,拿來考較再合適不過。

    我忍不住看了尹銀匠一眼,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想到這么貼合的題目,胸中必有深壑。這家伙絕非表面上那一個脾氣古怪的銀匠那么簡單,甚至焗匠這個身份都值得存疑。

    我這一愣神的工夫,蘭稽齋老板已經(jīng)先拿起石頭刻起來,石皮和釉面摩擦,發(fā)出令人不舒服的尖利聲。我也不急,緩緩舉起我那塊石頭,選了一個凸角當(dāng)筆,然后在瓷片上劃起來。

    這石尖一壓下去,在瓷面上打了一個滑,居然一點印都沒留上去。我盡管已做好心理準(zhǔn)備,沒想到實際操作起來還是異常困難。蘭稽齋老板見我刻了一個空,忍不住露出鄙夷的微笑,繼續(xù)埋頭刻起來。

    我抓著石頭連刻了幾下,才稍微掌握到了一點竅門。原來在釉面刻字,需要石尖不斷改換力道和角度,每前進(jìn)一點,都要微調(diào)一次,頂著釉皮戧出一道痕跡來。這種戧法,需要對五指力道有十分精細(xì)的控制,否則輕則滑開,重則崩碎。

    我凝神專注,拿出來紫金山拓碑的勁頭,心無外物,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一片瓷片上面。蘭稽齋老板那邊也顧不得分身嘲笑我,同樣全神貫注。

    十分鐘過去,尹銀匠說了句時間到。我們兩人停手,同時發(fā)出一陣深深的呼氣聲。我覺得從手腕到肩頭都疼得厲害,為了刻這幾個字,我被迫調(diào)動了整整一條胳膊的肌肉。

    我們兩個把瓷片交上去,尹銀匠看了一眼,眼神掃過滿懷期待的蘭稽齋老板,對我說:“手力關(guān),你贏了。”

    “憑什么!”蘭稽齋老板跳起來高聲抗議。兩只細(xì)長眼瞪得渾圓,我真不知道他居然能瞪這么圓。尹銀匠面無表情地把兩片瓷片一起翻過來,亮給我們兩個人。

    蘭稽齋老板在瓷片上刻了五個半字,最后一個“言”字還剩底下的“口”字沒刻。他字寫得很漂亮,即使在如此局促的環(huán)境下,他仍盡量保證寫出楷書的筆鋒來。而我的瓷片上面,比他要簡單得多。在瓷片正中,是一個大大的“立”字,然后在正上方和下方左右兩角,各有“德”“功”“言”三字。

    看到這么一個別出心裁的排列,蘭稽齋老板眼睛鼓了鼓,想要抗議這是耍賴,可最后還是退縮了,只是從鼻子里冷冷哼了一聲,說了倆字:“取巧。”

    我還真是取巧了。這種文字排列的辦法,和瓷器沒關(guān)系,而是我從印章的學(xué)問里借用來的。金石印章里有一種刻法,叫做合印。正中一個字,四角各有一個字,以中字搭配角字去讀。比如中間是個隱字,四角刻“身、名、利、心”四字。讀的時候,應(yīng)該讀成隱身、隱名、隱利、隱心。此所謂四合印。

    我在這瓷片上,也是如此炮制。只不過我把四合印改成了三合印。“立”字在中間,三角分別是德、功、言,按照印章的規(guī)矩,正該讀成“立德立功立言”。換句話說,蘭稽齋老板費盡辛苦寫了五個半字,還不如我寫四個字更全。尹銀匠說得很明白,先寫完者為勝,自然就是我了。

    蘭稽齋老板的店里也賣印章,這個技法他也知道。可惜他光惦記著瓷器,沒往旁里想。

    我這是賭上一賭。若尹銀匠就是個普通焗瓷匠,對印章一點不了解,我這媚眼就算是拋給了瞎子看。可這家伙一眼就認(rèn)出是四合印的變體,深知其價值,這才會判定我勝利。

    尹銀匠見老板仍不心服,便開口道:“這不是什么取巧。手力考校的,不只是鉆眼兒的手法。瓷器樣式不同,紋飾不同,裂隙不同,焗匠選擇點眼位置時,得有通盤考量,兼顧實用與美觀。這位先生用了四合印,既優(yōu)雅又節(jié)約空間,這才是手力的體現(xiàn)。悶頭刻字,不是取勝之道。”

    聽完之后,我恍然大悟。這第二關(guān)的題目,居然還隱藏著這樣的深意。蘭稽齋老板動動嘴巴,啞口無言。

    尹銀匠道:“現(xiàn)在是一比一平。接下來,是心力關(guān)。”

    我們兩個同時緊張起來。前兩關(guān)看似簡單,其實各藏心機(jī)。這一關(guān)的題目可得聽好,免得誤入歧途。

    尹銀匠緩緩走下八字橋,一拍橋側(cè)的望橋柱:“你們看到這柱頂上的覆蓮了吧?拿起你們手里的瓷片,想辦法與這覆蓮湊到一起,看誰弄得好看&mdash;&mdash;注意,不得損壞覆蓮柱,這可是古跡。”

    這一次的題目,用意一目了然。既然叫心力關(guān),自然與用心相關(guān),考較的其實是美感。美感這玩意兒,虛無縹緲,沒法用明確的詞去形容,但它無處不在,而且極端重要。同樣是粉彩上的三枚焗釘,有人焗上去就如三星橫空,有人焗上去就是三只蒼蠅,這就是審美的差距了。

    不過……雖然這考題讀明白了,實際操作起來卻有難度。

    我走到一根望橋柱,它的底部是一根圓形石柱,連接石護(hù)欄,頂上蓋著一個約十厘米厚的平放石輪,石輪側(cè)面一圈雕成了一瓣瓣的蓮花紋,從上到下交覆。這是宋代所雕,與八字橋同齡。如今石面已斑駁不堪,但蓮瓣依然清晰可見,古意盎然。若在別處,只怕早就圍起來當(dāng)文物供奉,紹興卻把它留在民居之間,任憑百姓在旁邊行走,所以比起博物館里的死板,它又多了一分生氣。

    這么美的一根覆蓮石柱,和手里這個破瓷碗的殘片,怎么才能搞出美感來?這可真是太難為人了。之前是靠鑒寶,如今就完全取決于藝術(shù)修養(yǎng)了&mdash;&mdash;這恰恰是我的弱項。我這人沒什么審美,平時穿著打扮完全不懂,若是藥不然或煙煙在這,說不定能給點建議。靠我一個人,可怎么辦哪?

    我側(cè)臉偷偷看去,蘭稽齋老板也是一樣抓耳撓腮。這不像是眼力、手力關(guān),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biāo),努力就是。“弄得好看”四字主觀色彩太濃,誰知道尹銀匠什么品位?

    過了幾分鐘,蘭稽齋老板似乎想到什么,蹲在地上,開始用石階用力地磨瓷片,發(fā)出刺啦刺啦的聲音,煞是難聽。我意識到,他打算要對瓷片進(jìn)行加工了,看來是已有腹案,不由得緊張起來。

    這覆蓮石柱的上方是平的,可以擱一個碗沒問題。可這瓷片太差了,橫著擺,豎著擺,都不堪入目。

    我抬起頭,尹銀匠背著手站在橋頂,居高臨下地俯瞰著我們。天空的太陽照射下來,恰好是逆光,讓他變成一個威嚴(yán)的黑影,還有團(tuán)團(tuán)光圈籠罩,看起來特別莊嚴(yán)。別看他剛才百般不情愿,一旦出了題目,他就立刻換了一個人。這簡直就像國外驚險里的人物一樣,有雙重人格。

    我趕緊甩了甩腦袋,把這些雜念甩出去。這時一個念頭闖進(jìn)腦海。

    對呀,我可以這么做!

    我也俯下身子,利用臺階來回研磨瓷片,把它磨得盡量狹長,中間還磨出一些深痕。這是竹枝,深痕是竹節(jié),和蓮花放在一起,恰好就是莫許愿的蓮竹頭飾造型。我不知道尹銀匠是哪里學(xué)來這個造型的,但他應(yīng)該很喜歡,否則不會轉(zhuǎn)行打造銀器還繼續(xù)使用。

    這個設(shè)想雖然糙了點,但也算投其所好。這破瓷片硬件條件太差,也只能從創(chuàng)意方面去盡量發(fā)揮了。

    時間很快到了,我們兩個各自退開一步。我把長條瓷片擺在覆蓮旁邊,說實話,真有點丑,不過蓮竹模樣還是能看出來的。

    尹銀匠背著手從我這溜達(dá)過去,掃了一眼,一言不發(fā),臉上看不出贊賞或批評。他又慢慢踱步到了蘭稽齋老板的望橋柱,看到覆蓮上撒了許多白色粉末,夾雜在蓮瓣之間,略顯愕然。我也挺驚訝,這叫啥造型?轉(zhuǎn)念一想,這應(yīng)該是瓷粉。

    蘭稽齋老板這是把瓷片生生磨出一把細(xì)碎瓷粉,像撒胡椒面兒一樣撒了上去。

    我那個好歹也算個造型,這個算什么鬼?尹銀匠也是莫名其妙,不知這算什么用意。

    “你們站好別動,等著看啊。”蘭稽齋老板信心十足地說,雙手抱臂。我心想他難道還會變魔術(shù),從白粉里變出只鴿子來不成?

    蘭稽齋老板什么都沒干,只是稍微挪動了一下身軀。

    剛才他站的位置,自己的影子恰好遮擋在望橋柱上。現(xiàn)在一移動,陽光正好照射在柱子之上。那遍布蓮瓣的瓷粉反射著光芒,形成無數(shù)小小光暈。整朵蓮花陡然變得光彩奪目,熠熠生輝,宛如佛光降臨一般。它一下子就從古建遺跡,變成了至寶法器。

    沒過多久,蘭稽齋老板又站回到原地。陰影浮現(xiàn),覆蓮石柱才恢復(fù)原狀。

    尹銀匠看著我:“不必說了吧?”

    我頹然癱坐在地上,這次真是輸?shù)脧氐祝罹嗵罅恕_@個家伙別看人品有問題,這審美確實是高我一頭。他知道瓷片如何搭配,都是很丑,居然獨辟蹊徑想出這個法子,化廢為寶,真有他的。

    一比二,我還是輸了這次賭斗&mdash;&mdash;不,不是賭斗,這事跟運氣沒關(guān)系。我是敗在了對焗活的了解上,水平不夠,輸?shù)脤崒嵲谠凇?br />
    “你跟我來。”尹銀匠指了指蘭稽齋老板,背著手,朝著自己家的巷子走去。后者得意地看了我一眼,露出勝利者的微笑,尾隨而去。

    “等一等!”我大聲喊道。

    蘭稽齋老板道:“愿賭服輸吧朋友,耍無賴可不好。”語氣里帶著嘲諷。

    “我技不如人,沒什么好辯解的。不過我好歹也贏了一次,能不能旁觀,讓我見識一下真正的焗活?”

    這個要求并不過分,甚至有點卑躬屈膝。蘭稽齋老板笑著對尹銀匠說:“您拿主意。”尹銀匠看了我一眼:“只許看,不許說。”

    “好嘞!”我大喜過望。

    我們?nèi)擞謥淼揭y匠的家里。他打開門,讓我們進(jìn)了屋。這屋里有點陰冷,我邁步進(jìn)去,情不自禁地打了個哆嗦。正廳的陳設(shè)極其簡樸,一柜一桌一床一椅,沒了,剩下的都是銀器設(shè)備和材料。電器只有一臺老式收音機(jī),和一盞八十瓦的白熾燈泡。空氣里飄著一股淡淡的霉味,似乎很久不曾通風(fēng)了。旁邊一扇門通向后堂,看門上的舊跡花紋,可是頗有年頭了。

    整個廳里,真正惹眼的,是那個柜子。這不是普通的大衣柜,而是一件黃花梨的柜格。上層三面開敞,四邊是寶珠紋的圈口牙子。里面放的是一個座鐘和一尊圣母像,后面還懸著一枚簡陋的銀質(zhì)十字架。下部對開兩門,落堂鑲平素板心,下面方腿直腿。這個柜子沒有任何多余的雕飾,連漆也沒涂,黃花梨“不靜不喧”的色澤得以完全體現(xiàn)。

    這事在江南不算罕見。經(jīng)常一戶普通人家的后屋,就擱著當(dāng)年祖上用過的好家具。

    蘭稽齋老板自打進(jìn)了屋子,視線就沒從那只柜子離開過。以他的眼力,自然知道這柜格是上等貨色。不過他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那柜子里藏著的瓷器吧。

    銀器工作臺就擱在門內(nèi)墻邊,尹銀匠雙臂搭住臺子兩側(cè),輕輕一振,把它往外挪了幾分,擺正。然后他轉(zhuǎn)身打開那個柜子,從里面拿出一卷東西來。這東西似乎是牛皮質(zhì)地,疊成一個圓卷,上頭沾滿了厚厚的灰塵,一看就是許久不用了。

    蘭稽齋老板伸著脖子還想往柜子里看,結(jié)果尹銀匠“啪”地重新關(guān)上了,他只得訕訕縮回去。

    尹銀匠捧起那牛皮卷,拂了拂上面的灰塵,把它徐徐展開。原來這是一個類似哈達(dá)的長牛皮條,呈黑褐色,上面別著一排精致的小工具,有鉤有鏟,有刺有鉆,黃楊木的云邊握手,長短一樣。它攤開的一剎那,不知為何,我的心臟狠狠地大跳了一下。因為在邊角,刻著一個個小小的蓮竹紋。這個紋雖然也發(fā)舊,但明顯是后刻上去的。

    尹銀匠從牛皮卷上取下幾件工具,抬頭道:“你不是有瓶子要修補(bǔ)嗎?拿來吧。”

    蘭稽齋老板趕緊把那個琮式瓶拿過去,說口崩了,想鑲個遮芒的包銀邊。尹銀匠接過琮式瓶,端詳片刻,眉頭卻一皺。

    一般焗活處理崩口,不需要焗釘,而是用一圈銀質(zhì)或金質(zhì)的小圈鑲在芒口,把崩壞處遮住&mdash;&mdash;不過現(xiàn)在要修補(bǔ)的這個是琮式瓶,和別的瓷器可不太一樣。

    《玄瓷成鑒》里特意把琮式瓶單獨拿出來講過,那章我印象還蠻深的。琮式瓶不是實用器,而是祭祀用的禮器。上古時代就有玉琮,基本器型是方柱、圓孔、短頸,圈足,口足尺寸一樣,四面還有凸起的橫線。歷代對琮式瓶都有仿制,形制不一。到了清代,四面凸起的橫線被八卦紋取代,所以又稱八卦瓶,燒制最多。青花也有,白釉也有,仿鈞釉的也有,仿哥窯釉的也有,形成了一個大類。

    無論哪朝的琮式瓶,最大的特征是內(nèi)圓外方,象征著天圓地方。而這個瓶子修補(bǔ)的難點,恰恰就在于這四個字。

    焗活里的遮芒,需要先打造出一條長長的銀條,對折一下,然后鑲在瓷器芒口一圈敲實。大部分瓷器圓口圓形,實現(xiàn)這個工藝很容易。

    而蘭稽齋老板送來的這個瓶,內(nèi)圓外方,崩口又有點大,從內(nèi)圈圓口蔓延到了外圈方形。為了遮芒,鑲條得兼顧內(nèi)外,同時包起,才能穩(wěn)穩(wěn)套住。你可以這么想象,尹銀匠得在一瞬間把一團(tuán)銀泥捏成內(nèi)圓外方的雙結(jié)構(gòu)套環(huán),給瓶子鑲住。

    要知道,銀泥不是橡皮泥,正處于高溫熔解狀態(tài),沒法用手去精細(xì)控制。把高溫金屬在一瞬間捏成這么一個復(fù)雜形狀,難度可想而知。

    難怪蘭稽齋老板費盡辛苦,要來請尹銀匠出山。

    尹銀匠戴上一副放大鏡,全神貫注地端詳了許久,然后從那個牛皮套子里“唰”地拔出一把小銼。這么多年過去,這小銼的光澤依然明銳。尹銀匠一握緊那小銼,整個人立刻進(jìn)入一種玄妙的狀態(tài)。我能感受得到,這比“心外無物”的境界還要高明一些,是“心無外物”。前者忘物,專注于我;后者忘我,專注于物。

    他仔細(xì)地把琮式瓶的崩口邊緣銼平,用一枚蘸了顏料的扁針在上面細(xì)細(xì)畫了一道圈。做完這些工序后,他沉思片刻,用一根鉛筆在紙上涂畫了一陣,然后取來一根小銀鋌。

    尹銀匠把小銀鋌擱到坩堝上剪碎,以乙炔噴燈加熱,銀鋌很快熔成一團(tuán)顫巍巍的小銀珠。這時尹銀匠做了一個奇怪的動作,他伸直兩條胳膊,十指以一個特別復(fù)雜的方式交疊在一起,如同一張漁網(wǎng)。然后這十根指頭依次動了起來,開始是一根,然后是兩根、三根,指頭之間彼此穿插扣合,速度越來越快,讓人眼花繚亂。

    怎么說呢……川劇里的變臉,演員得先練銅錢掌,把十根指頭交疊在一起,以極高的速度改變手勢。練這個出師了,才能正式學(xué)變臉。尹銀匠此時的動作,就和那個非常相似。我和蘭稽齋老板在一旁看著,瞠目結(jié)舌。

    當(dāng)一套手勢做完之后,尹銀匠的臉上微微紅,額頭有汗滴沁出。看來這絕活兒,對他的身體負(fù)擔(dān)可不小。他忽然把雙手解開,從牛皮帶上拔下一把小鉤和一把小夾,直接插入坩堝上的銀水珠。只見手腕輕輕一動,一鉤一夾如抽絲一般,從水珠里拉出一條銀線。

    這銀線在半空劃過一條優(yōu)美的弧形,尹銀匠左手提線在瓶口一繞,同時右手用夾子往外圈一壓,猶如太極中的舉重若輕。銀線在雙手鉤夾的捏弄下極為服帖,飛快地在瓶口纏成一條長帶,格出內(nèi)圓外方的形制。尹銀匠雙臂猛然一沉,這銀條已牢牢貼敷到了瓷口上,開始凝固。他趁機(jī)掐邊壓縫,填補(bǔ)崩口內(nèi)缺,然后把工具放下,雙手拇指捺住邊口轉(zhuǎn)了一圈。

    待得收手之時,這琮式瓶口已牢牢鑲起了一圈銀邊,非但不顯突兀,反而更增添了幾分雍容。

    整個過程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前后不過幾分鐘時間。

    這等牽銀入瓷的手法,我聞所未聞,當(dāng)真是驚為天人。我側(cè)臉一看,蘭稽齋老板張大了嘴,也是呆滯在原地。越是懂得焗活的人,看到此情此景就越是震撼無比。就算是《玄瓷成鑒》里,也沒提過有這么神奇的焗瓷手法。

    尹銀匠把琮式瓶擱回到臺上,又用工具做了一些細(xì)部的修補(bǔ),不忘在銀條上鏨上一些紋飾。半個小時之后,他把瓶子擦拭了一圈,遞給蘭稽齋老板:“一百塊。你可以走了。”

    蘭稽齋老板趕緊掏出錢,恭恭敬敬放到他面前,才敢接過瓶子。他鎮(zhèn)定了一下心神,開口問道:“您剛才這一手絕活兒,可有來歷嗎?”

    “沒有。”尹銀匠又恢復(fù)成了一個木訥老頭,他慢慢把工具逐一插回到牛皮上,眼中不復(fù)見鋒芒。

    蘭稽齋老板似不甘心:“您這牛皮卷里的工具,看著可也有年頭了,至少得是晚清的吧?家里傳下來的?”尹銀匠依然沒理他,埋頭把牛皮卷好,結(jié)上搭扣。蘭稽齋老板在一旁東拉西扯,又說了半天廢話,搞得尹銀匠煩不勝煩,揮手呵斥道:“你們兩個快走!快走!”

    嘿,連我也給捎上了。本來我打算趁機(jī)詢問幾句,這回好,一起被趕走了。

    我正琢磨著怎么能留下來,蘭稽齋老板忽然歪了一下頭,似乎聽到外面有什么聲音。然后他直了直腰,那謙卑恭敬的表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詭異笑容:“我想起來了,老爺子這手絕活兒,不是絕跡江湖幾十年的‘飛橋登仙’嗎?”

    尹銀匠正在系扣的雙手停住了,左眼猛地一跳。他難以置信地望向蘭稽齋老板,似乎被刺中了什么要害。眼神里既有震驚,也有惶恐。

    仔細(xì)想想,“飛橋登仙”這名字還真挺合適的。剛才那一幕實在太美,小鉤引著銀線飛過半空,迅捷飄逸,真如接引登仙一般&mdash;&mdash;可為何尹銀匠這么大反應(yīng)?

    這時屋子外頭,忽然傳來拍巴掌的聲音,不疾不徐,一共六聲。掌聲很響亮,屋子里聽得一清二楚。可里面殊無熱情,反倒帶著幾分陰冷險惡的味道,如同猛獸接近時的腳步聲。

    <b>最新網(wǎng)址:</b>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fēng)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xué)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wǎng)絡(luò)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平市| 北票市| 福州市| 崇义县| 旬邑县| 临沧市| 喜德县| 桂平市| 宁陵县| 定兴县| 邻水| 安义县| 高尔夫| 衡山县| 旌德县| 楚雄市| 额尔古纳市| 台中县| 阳新县| 册亨县| 东丽区| 四平市| 阳高县| 隆德县| 八宿县| 龙海市| 东城区| 射洪县| 南昌市| 普宁市| 镶黄旗| 晴隆县| 剑阁县| 西充县| 清新县| 阿拉善盟| 密山市| 三门县| 綦江县| 巫溪县| 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