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他舅侄這般演出,幾個酸措大頓時傻了眼兒。雖然這幫人腦子有些迂腐,可還是聽得懂人話的,這姚政一上來就先敲定他看過《中天竺行記》,然后又為黃大郎背書,他前不久的確與人談論過,再來就是這跟他談論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蘇澈蘇閣老,最后更坐實了黃大郎在“臘日論”里所的天竺滅佛之事的確是有其事。
接下來這舅侄倆還演出了雙黃,也不去論內容對錯,直接讓黃大郎道歉,這就讓酸措大們頓時下不了臺。
當即便有同來的文士笑道:“姚主薄且息怒,令侄少年心性,仗義執言,且言之有物,并非大錯。只是俺有一個疑問,這《中天竺行記》,雖然俺等私下也在各種雜記中見有提及,可如今便尋各地都不見善,主薄竟曾在太學見過,可知這是為何?”
姚政聞言細細想了想,其實與蘇澈談論《中天竺行記》這事起來倒還是真有,前些日子蘇澈在黃州住,等待黃大郎制作罐肉樣品的期間每日里與姚政閑談,當時他的確提過這次南游過黃州,一方面是到兄長曾經戰斗過的地方緬懷,一方面也是為了收集各種前朝文書善。
這蘇澈可不單單是蘇軾的弟弟,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在這個時代至少也得有七八十層樓那么高。早在崇寧二年(11)之前,他就著有長卷《欒城集》,這《欒城集》約有五十卷,后來還增補有《應詔集》十二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共九十六卷,不過后世僅存四十六卷。
除了《欒城集》外,還有《詩集卷》二十一卷、《春秋集解》十二卷、《古史》六十卷、《龍川略志》十卷、《龍川別志》八卷、《老子解》兩卷等。
然而,崇寧二年(11年)蘇轍從循州遇赦北返后,由于朝廷繼續推行新法,舊黨在政治上仍是受排擠和打擊的。宋徽宗趙佶受奸人蠱惑(一就是蔡京)下詔焚毀蘇軾、蘇轍等人文集的板片(印刷用的雕刻木板),因此他的《欒城集》也就成了**。
不過,當時被禁的《欒城集》僅僅是《前集》而已,這《后集》、《三集》及《應詔集》在當時尚未編成,而此次蘇澈的江南之行,便是準備收集些古卷史料,用來補充他的《古史》和《欒城集·三集》。
所謂《欒城集》,則是歷史上的三蘇雖然發跡于四川眉山,但其祖上蘇味道(蘇味道,648年—75年,唐朝政治家、文學家,曾任宰相。)確是河北欒城人,因此將文集齊名《欒城集》蓋有懷念故鄉之意。
之所以蘇澈和姚政提到《中天竺行記》,是因為王玄策當年是真牛逼,做下了“一人滅一國”的千古傳奇,自然他的傳奇故事成為了歷代史家熱衷研究的重大課題。
這王玄策生于河南洛陽,與高僧玄奘還是同鄉。
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年~661年)間,他曾三次出使印度,先是貞觀十七年(641年)因北印度的瑪卡達送使節來唐,王玄策以對其答札之副使節身份隨團迎接。接著,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瑪卡達國的王位篡奪事件,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戰績。
到了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時統治天竺眾多諸侯國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國君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并實行殘酷的宗教迫害(也即滅佛),于是王玄策又再次演繹了“一人滅一國”的版。
直到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他還第三度被選為前往印度之使節,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關于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跡,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早已失卻,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殘篇。
那么,接下來問題就來了,為什么《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殘篇留存了下來,可《中天竺行記》找不到完了呢?
而且就是姚政在東京汴梁的太學里看過的《中天竺行記》也是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出使印度的記錄,中間第二次出使印度的記載是殘缺的。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姚政和蘇澈都研究過,但他們的想法過于迂腐和正統,認為在唐朝人看來,這種去別國搞事的行為有些離經叛道,雖然是出奇制勝可算不得正道,因此當時的人恥于談論。
還有就是王玄策的作為,對于當時的大唐地緣政治而言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首先,作為大唐帝國使者的王玄策,他出使印度所執行的任務實際上和漢朝的張騫類似。是為大唐帝國在當時強盛的吐蕃諸邦的背后尋找戰略盟友,以牽制這個強大的對手。渭水之盟后,大唐將突厥當做首要大敵而放松了對吐蕃的控制,而在松贊干布的領導下吐蕃卻日漸強大。并在貞觀十二年秋(68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攻擊唐朝的松州,雖然唐軍先遣部隊在大江牛進達指揮下打敗了吐蕃軍,可也讓大唐至于發現吐蕃有些尾大不掉,想弄他又一時半會弄不死,為了安撫還不得不白送一個公主(文成公主為宗室女,乃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所以當時的目的就是想到印度找個盟友,找機會在背后插吐蕃一刀。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大唐帝國的使者王玄策同學,在吐蕃人的幫助之下,攻擊了這個該合縱連橫的對象。
盡管王玄策同學有充分的理由(使團被劫殺),并且在戰術上可圈可,“一人滅一國”的神話光環也是非常璀璨。但從帝國戰略層面上來,這無疑幫助吐蕃解除了背后潛在的威脅。以至于后來吐蕃和唐帝國的關系在當時地緣政治的環境下日漸惡化,寶應二年(76年)十月,吐蕃軍隊攻破長安,唐代宗被迫出逃,王同學要擔負一定的責任。
因此,之后無人再提王玄策的《中天竺行記》,定然是想將他的功績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殘缺并且絕跡也就是很自然的情況了。
然而……如今瞧起來似乎還另有隱情!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