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同盟與阿斯塔法派教軍的戰爭,已經進入到了第二十個年頭。
以賽因溫和為理念的教派軍,在同黑暗恐怖的辛統治下的波斯軍打起來,往往負多勝少。
阿斯塔法教派軍已經被波斯人打回了底格里斯河的西岸。
底格里斯河防線已經被攻克大半,至于波斯軍還未全部渡河。
辛派起了求穩的心思,打算把阿斯塔法派的軍事領袖刺殺后再行動。
幾天后,教派軍的領袖真死了,波斯軍也開始渡河。
秋天的底格里斯河,風中飄揚著大波斯菊的花瓣,飄散在河面上似乎就變成了密密麻麻的人影。
悲觀的阿斯塔法派,覺得巴格達也可能會不保。
其實這不光是阿斯塔法派的悲觀,辛派也有把鷹巢搬去巴格達的想法。
雙方都有這種判斷,之所以到最后也只是悲觀與想法,是因為沒能成為事實。
阿斯塔法派應該感謝遠在東方的喀布爾軍閥。
他們從喀布爾起兵后,瞬間攻入了波斯呼羅珊,又攻克重陣伊斯法汗。
德黑蘭與鷹巢紛紛告急。
喀布爾軍閥的這次軍事行動,無論是對于波斯同盟,還是對阿斯塔法派,都是一次偶然。
可歷史就是靠著偶然推進的。
史學家會假設偶然未發生,當今十三大財閥中,就有以暗殺起家的辛財閥。
歷史不能去假設,因為假設之后還會有更多的偶然。
至于時間線是不是會收束,讓偶然成為必然的組成部分。
這是科學命題,也是哲學問題。
現實是波斯同盟軍奇跡般的撤了。
辛派使者送來了和談的禮物,是幾天前剛剛割走的教派軍首領人頭。
所以使者拿出協議文書后,阿斯塔法第四代領袖,看也不看就簽了。
好在,這份協議還是可以接受,阿斯塔法派只需做出戰爭賠償,且不可以度過底格里斯河的停火線。
痛定思痛的阿斯塔法派終于明白,憑著溫和的教派是無法戰勝殘忍的敵人。
但對賽因理念的理解又使他們分裂成為兩種意見。
最終在兩種意見無法調和的情況下,阿斯塔法派分為光勢與影勢。
光勢認為,阿斯塔法派應該進行財閥化改革,最大程度的增強實力,以發展后的力量來維護賽因溫和。
而影勢認為,對付辛派以及所有異端,唯有采取以暴制暴的態度,才能保護阿斯塔法派內的賽因溫和。
但這兩種勢力都遵從賽因的理想,所以在阿斯塔法內保持著和而不同。
民眾由于剛剛經歷過慘痛的失敗,所以更加相信影勢,覺得要保護賽因的溫柔,唯有對異端勢力的殘忍。
同時民眾與領袖也接受了光提出的教派財閥化改革意見。
所以光與影同在,各行其道,各安其命。這一奇怪現象,卻使得阿斯塔法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由于協約的限制,以及對辛的畏懼,阿斯塔法教軍一時無法向西。
北方的奧斯曼王國崛起,改革中的阿斯塔法肯定無法與之爭鋒。
東邊的猶太文明也建立了其企業,長期與阿斯塔法保持良好貿易關系。
排除法做完后,阿斯塔法派唯一的選擇是向南進軍阿拉伯半島。
當時的阿拉伯半島處于一片混戰,剛剛擺脫奴役的半島人民,似乎一直都無法適應這種沒有飼養的自由。
自由還不如換成一磅干面包加一跨脫水來的實在。
所以各路軍閥、各種野心家,晃著面包,搖著水袋,輕松得到了無數仆從軍。
他們是縱橫沙漠戈壁的沙盜,劫掠屠殺無數城邦村寨。
但這次沙盜們要面對的敵人是阿斯塔法,集光影于一體的強大對手。
沙盜對于阿斯塔法影勢來說,猶如踩死螞蟻一樣簡單。
雖然簡單,也需要足夠的耐心,對于阿斯塔法影勢來說,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因為將來他們要對付的是辛。
散沙狀的半島被蠶食,但影也耐心的花費了一百年時間,才將整個阿拉伯半島消化成阿斯塔法的營養。
而這一百年,阿斯塔法光勢也完成了從教派向財閥化的改革。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集教派與現代化企業于一體的財閥。
其正式命名為阿斯塔法財閥,以賽因的后人阿卜杜拉阿斯塔法為控股法人,并擔任閥主。
西元2132年潘德夫率領馬其頓王國東征小亞細亞,奧斯曼王國很快被滅。
馬其頓成為了阿斯塔法財閥的領居。
當時的馬其頓與阿斯塔法,都有各自的對手,所以達成了不戰條約。
西元2170年阿斯塔法財閥已經完成了對阿拉伯半島的征服。
石油開采與生產,使得阿斯塔法財閥變得富有。
一百多年的戰爭,又使得阿斯塔法財閥變的更加強大。
西元2170年,潘德夫放棄了對布拉格的征服,第一次在一份沒有戰勝的協約上簽字。
潘德夫阿列克斯急于找回他的尊嚴,于是他選擇曾經的盟友阿卜杜拉阿斯塔法作為對手。
馬其頓大軍從小亞細亞半島出發,一路向西渡過了幼發拉底河,直逼巴達城而來。
阿斯塔法財閥將迎來比辛派更可怕的對手。
如果沒有布拉格的戰敗,潘德夫的馬其頓王**可能是那個時代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為此阿斯塔法財閥全境總動員。
阿卜杜拉說:老弱婦孺都不是放棄賽因理念的理由。如果不能為理念而生,就將為之而死。
影勢全體出動,犧牲了五代勢長。
阿斯塔法財閥最終付出了馬其頓王**三倍的代價,成功保衛了首府巴格達城。
這場戰爭沒有任何的技巧,只是用人命不停的向上堆。
由于影的存在,讓軍隊變的不懼死亡,在這場生命搏殺中撐到了最后。
最后先崩潰的是潘德夫阿列克斯。
他下令馬其頓軍后撤,但不曾想后撤卻導致了崩潰的結局。
阿斯塔法財閥軍一路追殺至幼發拉底河,馬其頓王**大部被殲滅。
潘德夫本人也被彈片打瞎了一只眼睛險些喪命,勉強逃回了小亞細亞半島,此后再未敢東進一步。
阿斯塔法財閥也元氣大傷,雙方也保持了這種停戰默契一直到資源戰爭。
只有戰爭的勝利才能獲取和平!
新一代的影勢的勢長,對百戰余生的阿斯塔法財閥子民如此演講。
此戰之后,賽因理念開始漸漸的離開了光,而偏向了影。
西元2254年在西奈半島上,埃及文明圈薩拉丁家族突襲了猶太企業德西爾,妄圖吞并巴勒地區進入中東。
但戰爭一開始即被猶太企業擊敗,西奈半島也丟了,猶太人跨過蘇伊士運河,眼看下埃及也會丟失。
此時薩拉丁家族派使者找上了阿斯塔法財閥,請求其出兵救援。
此前阿斯塔法財閥一直承襲塞因阿斯塔法的理念。
遵循各民族各信仰相互共存,為了承襲這一理念,兩百多年來一直與猶太領居保持貿易友好。
此刻光合會人,以薩拉丁使者名義出使。
使者說:雙方同為閃族,薩拉丁愿意歸宗阿斯塔法派。
同時他們又進行了各種利益許諾。
光勢依然在反對,但影勢卻引用了東方諺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最終阿斯塔法財閥閥主選擇了影勢,從此也背離了光。
猶太企業德西爾,本來與阿斯塔法很友好,雙方互通貿易,甚至于在軍工開發領域也有合作。
阿斯塔法財閥是可以接受身邊有一個猶太小邦的,順帶平衡下小亞細亞半島與馬其頓的形勢。
但絕對不能容忍一個跨過蘇伊士運河,席卷北非的大猶太文明圈。
友好這兩個字,對于影勢來說沒有絲毫的心理壓力,他們覺得只要是守護阿斯塔法就是正確的。
西元2255年猶太軍團跨過蘇伊士運河,進入下埃及尼羅河下游。
阿斯塔法財閥軍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突襲了敘利亞地區。
前一天還在邊境上借火的士兵,突然拿著武器沖向了對方。
很多邊境猶太兵完全沒有反應過來就被打死或者當了俘虜。
猶太企業主力大軍此時已經度過了尼羅河,想回援又被薩拉丁的軍隊纏住。
影勢派出刺客,刺殺了堅守特拉維夫的老沙龍德西爾。
幾天后猶太企業總部特拉維夫被阿斯塔法攻陷。
遭到重圍的猶太軍隊,在小沙龍帶領下,在得到生命保障承諾下投降。
阿斯塔法財閥并沒有斬盡殺絕的意思,提出只要猶太企業加盟他們可以保留其自治權。
但遭到了倔強的猶太人拒絕。
當時德西爾負責人小沙龍提出他們希望舉族遷徙遠離開中東。
在光勢殘留力量的堅持下,阿斯塔法財閥閥主同意了這一請求,并給予了一定資金補償。
于是幾十萬猶太人離開了家園,按照他們祖先留下的遺訓,去了遠東。
薩拉丁家族在這場大戰后也正式成立企業加盟了阿斯塔法財閥,成為受控股的企業。
但從骨子里薩拉丁家族還是軍閥的本性。
其在阿斯塔法財力支持下,開始了席卷北非。二十三世紀的阿斯塔法,開始了其稱霸時代之旅。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