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炎之微笑道:“四五千人多嗎?我看還少呢!諸位都知道,我兼任銅鐵使,倒是頗懂得冶金和采礦之術。 下午我到山中你們的那幾個采礦點去瞧一眼!順便再去給你們找幾個些新的采礦場就是!” “那就多謝武大使!我等流民就全靠大使了!”眾人一聽,自然非常高興。 到了吃午飯的時間,這些寨主自然非常熱情地招待他們一行人。 吃完飯后,武炎之剛準備出去查看那采鉛的礦場,忽然有人來給那桑鴻飛稟告了一個消息,倒是令桑鴻飛非常擔憂起來! 他聽罷,趕緊走到武炎之身旁道:“武大使!剛才縣里來的線人,那韋舍人已經抵達唐州方城縣! 他的治理方案是,要求所有人必須人回原籍!回原籍者,頭三年租庸調減三成!然后恢復到正常水平! 如果不回原籍,則就近安置也可,但是就只有第一年的租庸調減半,第二年開始恢復正常!而且不能保證能夠分到土地!” 這里安置就沒有土地? 武炎之一聽,他這個方案,估計流民很難答應,怕是沒有什么效果!因為及時回到原籍以后,土地的數量難以保證,也許早就被其余的人分光了! 留下來的人,也只減免第一年五成租庸調!那么以后沒有土地的農戶如何交納? 這里如果分不到土地,又怎么解決其生存問題?怎么可能讓其交納租庸調? 想到此處,他搖搖頭道:“你告訴幾個寨主,讓他們考慮就是!我們依舊按照原計劃出去考察礦場!” “是!” …… 普魯寨西北,七里,老熊箐。 武炎之帶著桑鴻飛以及三個隨從,來查看此地的采鉛情況! 那宋礦主得到消息,老遠就過來迎接。大家介紹完畢后,武炎之直奔采出的原礦石堆放點。 一看,這開采出來的礦石還不少! 他仔細把礦石查看可一番,主要是方鉛礦!還有少量的閃鋅礦,銅礦石。 看樣子,這里是一個鉛鋅礦無疑,只是規模不好判斷,也無法判斷!因為要精確判斷,那要進行深部的地質勘探。 在他的腦海里面,這個地方好像沒有什么大型的鉛鋅礦!(方鉛礦常與閃鋅礦共生,還有部分黃銅礦、黃鐵礦等) 哎!他們也不懂得煉鋅的工藝,從而大部分的閃鋅礦石白白扔掉了!太可惜了!他感嘆道。 在礦場主的帶領之下,武炎之又到礦洞、選礦場、冶煉爐以及四周仔細看了看! 還不錯,可以開采的礦脈長度大約達到三公里左右!深度當然看不清楚了!不過估計幾百米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他們的開采深度由于通風技術問題,只有二三十米,資源丟掉不少,很可惜! 按照他這個開采規模來講,再開采二三十年也沒有問題! 這時候也沒有鉆機、炸藥!他們依舊采用最為原始的“火爆法”開采礦石。 這“火爆法”,就是先用柴火燒礦石,待燒到差不多時再用冷水澆,由于劇烈地熱脹冷縮的作用,那石頭自然就會開裂下來! 這也是古代開采礦石或者開山掘路,所使用的最簡便的方法! 比如,著名的都江堰,或者樂山大佛,就是采用這種方法來開山的! 看完以后,就在地壩里面,武炎之把那宋礦主以及幾個主要的管事喊過來,問道:“宋礦主,你這礦場一共有多少人?一年可以生產多少斤鉛、銅,還有鐵?” “回稟武大使!此處一共有七百二十五人!一年可以生產鉛接近三萬斤,銅一千斤左右,鐵四萬斤多一點!” “嗯!還不錯!這足以維持三四千人生存了!不過可惜,你們這里存在兩大問題,如果解決了,產量再增加一倍也沒有問題! 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你們把一樣最好的東西——鋅礦石丟掉了!這可是煉黃銅的必備金屬!” 鋅?黃銅?金屬?這些人一聽武炎之講出的新名詞,瞪大了眼睛,很是不解! 武炎之一看,自己一激動,卻又錯了! “我再補充解釋一下!這黃銅就是‘鍮石’,因為他是黃色的,我也習慣性地叫黃銅!至于鋅,就是跟錫差不多的一種東西……”武炎之又開始向那宋礦主和幾位管事介紹起這冶煉鋅的方法來! 他還把如何加工那煉鋅的瓦罐,以及如何布置煉鋅場的細節一一講述,整個過程倒是花了將近兩個時辰! 待到講完,太陽已經西下了! 那幾人開始云里霧里,最后聽得武炎之講完,倒是差不多明白了!畢竟他們都是冶金的老手,精通其它的所有金屬開采和冶煉!只不過唯一沒有冶煉過鋅而已! “只要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按照你們如今的規模,一年可以再生產鋅兩萬斤問題不大! 這鋅的價格,現在市場上還沒有!我估計一斤賣**十文,甚至一百文,也是可能的,因為他可以煉鍮石!比鉛和錫肯定要貴上二三十文錢沒有問題! 另外,你們這礦洞太淺,大量的礦石都沒有開采出來!我再教你們一樣最實用通風技術。你們用這個技術,在往里面開采百十米也沒有問題的!” “哦?不知道有何奇妙的通風技術?”那宋礦主還沒有從剛才的驚喜中恢復過來! 他一聽還有通風技術,可以增加上百米的開采深度,那可是了不得的! 武炎之微微一笑,道:“我給你們設計一種大的風箱!正好下面有一條瀑布遍地的河流!你們就用這水來帶動這風箱即可! 這用水推動風箱,就跟碾硙(wei)的原理一樣!只是這風箱,需要重新設計制造,你們也不懂!我把圖畫給你們!” (碾硙:就是用水做動力的一種水磨,在唐代關中非常見!其磨麥、磨米的效率非常高!) 武炎之已經在尚方監工作了兩個月,知道此時冶金都是用皮囊鼓風,還沒有發明風箱。 這風箱不但在冶煉鋼鐵時,作用極大!而且還可以向礦洞里面供風!這里還涉及到采礦用的風筒。 金屬礦山與煤礦不同,它沒有瓦斯,所以對風量的要求不高!只要滿足人的氧氣使用就足夠了! 這古代沒有塑料及化工產品,當然也不能用我們現在的風筒。而用布又太貴,沒人用得起! 不過武炎之學過采礦史,也在尚方監看過相關的資料!他們有更簡單的方法:就是用藤條編成圓筒狀,盡可能密實一些!然后在外面用黃泥涂抹上即可,這就是古代的風筒!這在古代煤礦很常用! 這些人只是不知道風箱如何做,至于風筒,他們是知道的! 在武炎之反復講了風箱的設計原理以后,那幾人如夢方醒一般!連連叫“奇妙!” 就是蔣士鵬在一旁看了那風箱的原理,也不住稱贊道:“這如此簡單的東西,為何從前就沒有人想到呢?武郎真是神人啊!” 這風箱就是一個活塞,利用了箱里箱外各一塊木板來控制進出風!活塞往里面推,箱子里面的木板在壓力作用下關閉,外面的木板在壓力下開啟! 抽風時自然就反過來了! …………………………分割線…………………………. 風箱: 這里要明一下,雖然漢代就有了才有水做動力的“鼓風水排”,不過那是皮囊,不是箱式機構! 排,就是一排皮囊的意思!他的確是用水力來帶動皮囊鼓風!不過那個風量很,效率很低! 后人把它叫做“風箱”,是為了故意突出我們先民的“智慧”!實事求是地講,其實,那根本不能叫風箱! 因為直到宋代,水排的皮風囊才被活門式木門扇所代替,這從很多資料中可以看出來! 真正的“拉桿箱式活塞風箱”,要到明代才發明!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