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出趟遠門,路上那是相當的無聊,如若不是一路上的風景,仇同棉估計都要瘋掉了。 人人盡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仇同棉一路風光看盡,感嘆古代的藍白云。遙望長江,浩浩蕩蕩向東去。想到后世宅在家中,未能好好看看這祖國大好河山,覺得自己以前白活了,無論以后命運會怎樣,仇同棉只想對自己,從今起,過好每一。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際流,雖不是孤帆,卻還是應了此時此景,江面船只絡繹不絕,似乎與那滾滾長江水一樣,無窮無盡。 此地是安慶地界,仇同棉對古代的地域劃分不是很清楚,只知道從兩前就聽聞管家到了安慶,卻沒成想,一個安慶府走了三,還未走出。 突然,楊學政的馬車停了下來,掀開了轎簾,對走在傍邊的仇同棉道,“同進,你腳步快些,去前面問管家,問到了何處了。” 跑到隊伍的最前面,管家聽聞老爺問話,看了看周圍的景色,又與邊上一個當地的下人對了會話,對仇同棉道,“應當是快要過江了,過了江,就出了安慶府地界了,你問下老爺的意思,是順江而下,還是路上前往揚州。” 仇同棉回身把話轉述給了楊學政,楊學政聽完后,讓隊伍停了下來。 “這幾日,為師未曾搭理你,可曾心中有不滿啊?” 仇同棉不知道為什么老師突然問這個,搖頭道,“學生那敢不滿,學生知道,老師如何也是為了學生好。“ 楊學政聽后笑了起來,一改先前臉色,滿面紅光,似乎看到這美麗至極的錦繡江山,身上的風寒都似轉好了。 讓管家吩咐隊伍休息一會,吃點干糧,好準備渡江。 卻看到遠處似乎有一座高高的寶塔,樹立在長江岸邊,問管家,“那是何地”? 管家順著老爺指的方向看去,知道老爺問的是那寶塔。 “是迎江寺,前些年,我來過此地,也曾去過。老爺,要不要乘著下人休息空檔,前去看看?” 楊學政聽后點點頭,“恩,是要去看看,我這身子,這兩日好了很多,正好散散步。” 完,對著還在眺望寶塔的仇同棉道,“同進定也未去過,不如陪為師一起前去看看。” 仇同棉聽后開心道,“聽老師吩咐。” 見仇同棉愉快同意后,便上路了,看著挺近的,可還是走了近半個時辰。 楊學政對著管家道,“我觀那迎江寺附近住戶挺多的,想必附近肯定也有渡口,這樣,你反正也去過了,你現在回頭告知隊伍在渡口集合,我與同進進寺廟看看,時間也省下來了,要不然等回頭再去尋路,怕是要摸黑渡江了。” 官家聽到后也知道這一來一回路程不短,怕耽誤渡江,點頭應道,轉身回去了。 又過了大概半柱香的時間才爬上寺廟門口,此地是江邊上的高地,視線極好,寺廟院墻右面墻壁寫著:“佛日增輝,**常轉”,門口左邊墻壁上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進了寺院,香客絡繹不絕,讓仇同棉尋來主持方丈,通報了身份后,主持便領著二人,走了條香客少的路,向寶塔走去,主持很健談,一路上和楊學政很是聊的來。 迎江寺,上接九華山,下臨匡廬,北攘柱,南臨長江,可謂得地之靈氣,占人文之輝光。 據民間傳,安慶地形如船,塔為桅桿,若不以錨鎮固,安慶城將隨江東去,故而設之。 先前楊學政見到的塔,名叫振風塔,振風塔矗立寺中,始建于宋,重建于明隆慶四年,原名“萬佛塔”,是長江流域少見的迎江七級浮圖。遠看如同一直立的圓錐體,挺拔秀麗,氣勢雄偉;近看由磚石砌成的樓閣式建筑,嵌空玲瓏,莊重華美。該塔七層八角,內共有168級臺階,每層有石欄環衛。塔中心為八角瓜皮頂空廳。 振風塔塔門布局多變,游人登上二層以后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門而上,因此人聲笑語不絕,一旦得門而上,則又勃然而悟,其樂無窮。每層檐角發戧,戧下系銅鈴,隨風作響,悠揚遠送。塔的底層供奉一尊5米高的接引佛,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佛,四層以上有浮雕佛像600多尊。 塔頂為八方體須彌座,上接半圓形覆缽和5個鐵球(佛稱相輪),1個葫蘆寶瓶,用銅軸串在一起構成塔剎。渾厚的塔身襯著造型優美的塔剎,巍然高聳,直入云霄。“塔影橫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麗奇異的圖畫,被譽為安慶勝景之一。“過了安慶不塔”、“萬里長江第一塔”和“寶塔王”的美稱,引得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美好詩篇。 塔頂上,楊學政見仇同棉一路上興致勃勃,扶著護欄道,“先前,我見你因家父去世的事,打擊不,整日精神恍惚,像是變了一個人一般,今見你精神似乎不錯,是不是想通了什么。“ 仇同棉心想,像楊學政這種官場老油子,這察言觀色的本事真是厲害,能看出自己的不同,他這么,應該是以為我因為老人家的事才這變化這么多,不如順著他的誤會來解釋。 “老師,這幾日的跋山涉水,卻使心情好多了。“ 楊學政聽后道,“恩,你能看的么開來,為師心中也寬慰多了。”看著遠處的的長江道,“這年為師也不在你身邊,也不知你功課有沒有丟下,你看著長江,自古便是文人愛用來抒情,今日你也學學古人,以長江來作首詩吧。” 仇同棉聽后頓時傻了,這不要命嗎,突然想起了腰間的手機,腦海里詢問其手機關于清時期有關長江的詩歌,卻沒想到半沒找一首合適的,整個人都不好了,蒼啊,難道清朝人不寫長江嗎。 見楊學政和老方丈等著自己開口,便找了一首寫黃河的,地面改成了徽州,得到答案后,仇同棉故作沉吟道, 洪波艤楫泛中流,鳧淑鷗汀攬勝游。 數點漁舟歌欸乃,詩情恍在徽府洲。 楊學政聽后,微微點頭,“詩不錯,有長進,明年的春閨,我對你還是抱有很大希望的。“主持聽后也是極力夸獎道好詩,對仇同棉道,“先生若是同意,我讓弟子抄寫在塔中,好為先生留個名。“ 楊學政聽后哈哈大笑道,“還不快謝謝方丈的好意。” 仇同棉高興對著對主持拱手道,“如此,謝過方丈了。” 楊學政沒想到讓他謝謝方丈,卻沒想到這么直接,一點也不知道謙虛。 方丈聽后,急忙道,“這可不必謝,也是先生的詩好。若不是這詩,便是換成任何人來,老衲也定不會讓其在塔中留名的。“ 學政見色不早了,就與方丈道了別,拉上仇同棉,去尋隊伍去了。 找到隊伍后,楊學政決定順江而下,在揚州地界上岸,再從揚州往地界去,到了便是到了京城。 五日后,因為是往下游而去,又是順風的原因,讓其原本需要七八日才能到揚州,提早了許久,期間楊學政上岸見了好些同窗,都是仇同棉陪同的,也讓仇同棉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充分的認識。 隨后便一路北上,最后來到了,這路上是最耽誤時間的,花去有半月有余。仇同棉仔細算了算,怕是離開安徽后,有一個月了。 氣也開始轉冷,北方卻更加冷了。 驛站里。仇同棉見楊學政早已康復,別主動對楊學政道,“老師,學生看地界不用停留了,過離京城只有兩三日路程了,為何還要在此休息,回了京在休息不更好嗎。“ “你未曾在官場上待過,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也是正常的,為師離開京城這么久,官場上的消息,已經很久沒有仔細聽聞了,這兩日,你不曾發現,這驛站住的都是回京述職的嗎,就是因為這里離京城近,才都選擇在這里休息,與同僚相互打探京城消息,好回京述職。“ 仇同棉沒想到還有這事,也是學到了,“謝老師教誨,老師,不止回京述職的官老爺,學生發現,還有好多于我一般來京趕考的,怎地都這般早。” 楊學政點頭道,“想來應該是許久未開恩科,多了不少老舉人,人一多,遠的地方路程就更遠,早些上路,也是對的。” 仇同棉不認同楊學政的話,卻也不出個所以然,便沒做聲,讓老師早點歇息,便開門出去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