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邦在呂后宮中用膳時,呂后不經意問了一句:“皇上近日可又消瘦了,要注意身體呀。” 劉邦對政事,有些是不避呂后的,近日的許多為難之事一齊集在心頭,想找人一。 “皇后,你也知道那韓王、趙王紛紛起兵叛亂。我素日待他們不薄,稱帝后,封地、封爵哪一樣也不曾虧待過他們。他們反而恩將仇報,以怨報德,甚讓寡人費解。”劉邦本也沒想聽呂后出什么主意。 “皇上的思慮太重。對那些異姓王,按皇上對他們現在的封賞已經夠厚重了,不能再仁慈地對待他們。消除這些異姓王的實權才是正事。皇上你想,那些異姓王,原都以為你和他們是一樣的布衣草民,您現在做了皇帝,他們當然不平,也要爭奪下的。所以你現在對他們仁慈,等于養虎為患。他們不僅不會報恩,還會尋找機會來咬你。你是江山和美名不可兼得的呀!” 呂雉的一席話,正好到劉邦的心里。劉邦搖了搖頭,離開座席。 “寡人實在不忍將他們殺掉,他們都是我的手足,我的左膀右臂,同寡人腥風血雨中苦戰過。而今孤坐了江山,反而要殺戮手足,定會留罵名于后世的。皇后,你可不要忘記他們也都曾救過你呀!” “我哪里能忘得了這些手足兄弟的情義。但還有另一方面,今日你不誅他,來日他招起兵來謀反,就要殺你,那時你成為他們的刀下之鬼,總沒有人會想到你今日對他們的好處。” 呂雉一個女子,惡狠之心不次于男子。一番話把劉邦得心里也暗暗佩服,暗叫:“如果呂雉是一男子,我等誰都不會斗過此人。” 劉邦自此下定決心,定要誅盡反叛異姓,封立同姓、同族的親室。 這一年的冬,劉邦下死令,對匈奴、韓王、趙王決不手軟,定要平定這北方邊境。 漢軍士氣大振,奮勇殺敵,兵將齊心多次擊退了匈奴來犯。又接著直追北上,迫使匈奴節節北逃。 匈奴軍隊一再受挫,直向北方匈奴腹地逃去。漢軍急追北上,劉邦隨軍親征,一舉進入蒙古境內。 高祖七年春,當劉邦正在東坦與王黃、曼丘臣苦戰的時候,韓王信又與匈奴的騎兵在參合(山西省陽高縣)與漢軍展開戰斗。 漢將柴武寫信勸韓王信投降,信上:“陛下寬大仁厚,凡是逃之背叛的諸侯,若能再歸降,陛下通常會恢復他們的官爵,并赦免他們的罪過,這是你知道的。你現在兵敗逃之匈奴,并沒有犯下什么大罪,請你還是快快歸降吧!” 韓王信復信:“陛下把我由一個鄉間民提拔為王,這是我的幸運。但我在滎陽和項羽作戰,兵敗而不能殉死,反而被項羽所俘,這是我犯的第一條罪。當匈奴圍攻馬邑,我不能堅守城池,反而開城降敵,這是我犯的第二條罪。現在又率領敵軍與將軍決戰,這是我犯的第三條罪。以前越國的宰相文種并沒有犯任何罪,卻身遭殺戮,現在我犯了這三條大罪,那還敢奢望陛下饒恕我?我現在逃亡異國,身穿蠻夷的衣服,吃蠻夷的食物,我想回到祖國,就像殘廢的人希望能走路,失明的人希望見到光明一樣地急切,雖然如此,但環境已經不容許我了。” 韓王信拒不投降,在激戰中力不能支,終于被柴武將軍所殺。 韓王信被滅以后,接下來就輪到趙王了。 果不出王黃所料,韓王滅后,就到趙王。韓、趙本是唇齒相依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趙國和韓國在戰國時代就是友鄰之國,趙國在韓國之東。趙韓在戰國七雄爭霸之時,相依相存,互為后援,使周圍諸國最終也不得損傷兩國。秦滅六國之時,由于韓、趙聯合甚密,秦先滅敗了四國,最后才用計分裂兩國的聯合,而滅韓、趙二國。 可見韓、趙聯合就力量十分雄厚。 歷史可鑒今日,韓、趙的分裂導致兩國的滅亡,在漢高祖劉邦之時也同樣適用。韓王未被鏟除之時,趙國就已經不平安了,及至韓王已敗,被殺疆場,趙王就成了案上之肉,只等人去切割,而沒有一點還手之力了。可憐的趙王岌岌可危,然而仍忠實地追隨著劉邦。 趙王張耳在劉邦即位前就死了,由他的兒子張熬繼位。劉邦把自己的長女魯元公主許配給張熬為王后。劉邦在平城白登山脫險以后,途中曾寄住在趙國。趙王對劉邦十分恭敬,早晚都親自給劉邦上飯進菜。可是劉邦卻伸長兩腳,大聲謾罵,態度非常傲慢無禮。趙國的宰相貫高、趙午等人,年紀都六十多歲了,是過去張耳的門客。他們承襲了戰國時代的俠客精神,個性都十分剛強而且重義氣。他們實在無法忍受劉邦那樣輕率傲慢的態度,憤怒地:“我們的國王太懦弱了!”然后就對趙王進諫:“現在下豪杰并起,有能力的就能當王。可是王爺對皇上如此恭敬,皇上卻不把您看在眼里,我們實在為您感到不平,決意為你殺了皇上。”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