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珍重。”麋竺告辭。
“兄長,珍重。”麋氏拜別。
麋竺雖有不舍,卻多心安。車駕出宮,至南港換乘薊國公船,重返徐州。之于東海壽麋而言,錢財不過身外物。薊王《二十等爵》,士農工商,皆有出路。如前遼東豪商田韶,今為薊國豪商。家中有船一萬丈。單單販賣寄艙券,便賺得盆盈缽滿。然相較民爵所得,可謂小巫見大巫。
《薊法》,九等五大夫爵以上,始為高爵。每升一爵,作價十億;次立同功,減升一等,直至一等。二十等列候,非功不受。列候之上,非劉不王。
田韶為薊國販出飛云、蓋海、翥鳳三大艦隊。民爵連升三、二、一,計六等。今為十五等少上造。歲俸七百五十石。授田臺飛云艦隊,可與曹孟德蓋海、劉公山翥鳳,二艦隊相抗衡。如今,孫文臺重傷不醒,舉家北上。麾下文武,客卿薊國。長子孫策,入太學壇,拜在儒宗鄭玄門下。
江東已失飛云。陶謙求取巨艦,合肥侯如何能敵。長江水路若失,江東豐腴之地,皆暴露在外。再加內有山越為禍。內憂外患,亡國在即。
不得已,陶謙唯有退而求其次。命麋竺訂購二十艘機關斗艦,總價六億錢。
因曹孟德掘環渠攻壽春。天下皆知薊式機關之威。薊式木蘭民船,尚可仿制。然薊國白波軍艦,卻仿制不易。十三州,紛紛向薊國訂購斗艦。單此一項,薊國年入百億。
天下財富,匯聚北國。薊鈔自大河上下,漸流通于大江南北。一統大漢幣制,指日可待。
五銖之銅,源源不斷,販運薊國。被大利匠人城,回爐重鑄成四出五銖。多作為儲備貨幣,不再參與流通。薊國十年鑄幣。究竟鑄角錢幾何,無從估計。然薊人再無缺銅之困,薊商得解銅重之苦。鑄錢幾何,已無關輕重。
布鈔、器鈔、畜鈔、鹽鈔、谷鈔、樓鈔、通鈔、寶鈔。八寶券鈔大行天下。正因薊國千里稻田,年年大熟。民以食為天。三餐不可無鹽。環渤海,百五十座鹽府牢城,安置鹽戶三百萬口。再并遼東灣,鹽府治下可破二百城,鹽戶可達四百萬。
谷、鹽、布、鐵、畜。乃時下五大宗商品。
今季,薊國稻收長粒香谷,八億石。鹽府曬大夏玉砂鹽,三億石。作價:四千八百億鈔。
余下諸多名產,并機關重器皆不算。
糧、鹽,皆為“快速消費品”。自產出到被消費,流通此數較低。四海船商自薊國販購,轉售市中大糧商,大糧商分銷中小糧商,肆中販賣。不過數次轉手。以平均流通五次計。薊王可廣發九百六十億鈔(可簡單理解為:貨幣發行量=經濟總量/貨幣流通頻次)。依據每年糧、鹽增產,并舊幣回收耗損等,人為因素。薊王可酌情增發。
之所以將薊鈔,分為,布鈔、器鈔、畜鈔、鹽鈔、谷鈔、樓鈔、通鈔、寶鈔。其目的,便為準確衡量,貨幣規模。
此還需計算,對外貿易。如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大量流入。
故,經上計署歷經二十余年,不斷計算修正。薊鈔保有量,當在千億規模。
話說,“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鑄五銖錢,至平帝元始中(計119年),成錢二百八十億萬(280億枚)余云”。據此推算。兩漢官鑄五銖,當不下五百億枚。若再算郡國五銖,及私鑄錢等諸多劣幣,或有千億規模。
單從貨幣總量而言,薊鈔已取代兩漢五銖。
待市面上,再無兩漢五銖流通。
薊鈔,足可稱“放之四海而皆準”。那時,挾薊鈔之威,足以號令天下。
刀兵相向前,先來一場貨幣戰爭。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人心思亂,軍心不穩。如何還能捉刀,為群雄賣命。
薊王獨步天下,王道治國。一縷后世殘魂,赤條而來,足以。百般裹挾猶不足,還需系統又何必。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