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史·公孫弘傳》中記載的關于丞相公孫弘的事跡,并不是很多。對他早年的經歷一筆帶過。即便是他當丞相的那幾年的所作所為,也都是輕描淡寫。但卻對他在最后卸任之前所做的幾件事,特別給與了濃墨重彩的描畫。
“……時帝疾,久不愈。當此非常時期,太子監國,理政事。朝中有重臣糾合眾議,不欲太子。公孫弘以丞相位,當殿慷慨,歷數諸臣之隱罪,老而彌辣,膽氣豪壯,聞者無不為之奪氣……以此系獄論罪者,自御史大夫以下凡四十余眾,朝野驚恐,天下震動……久之,勘察明白,罪證確鑿,廣布內外。朝堂議時,有為諸罪臣申訴者,太子猶疑,問于群臣,意見不一。公孫弘振衣而出,力主嚴懲,以懲前毖后,警醒世人……稍后,朝廷露布出,張貼長安,昭告天下。有罪之臣,皆予以重治,一時之間,棄市者眾……自此以后,朝政為之一清。以元公主導之大漢王朝煌煌盛世,之所以吏治清明,不腐不蠹,公孫弘正本清源、承前啟后之功,功不可沒也……!”
不管是為了當政者的需要,還是客觀事實的記載,這位老邁的丞相在當時所起到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重要。
雖然在含元殿上,以御史大夫張湯為首的大批朝廷臣子被當場拿下。但在當時,還極少有人明白,他們會成為歷史新時期的祭奠品。更不會有人意識到,這是一場轟轟烈烈整治天下吏治的開始。
其實,當初做出這樣的決定,還是經過一番激烈討論的。最終是公孫弘與元召定策,太子同意,然后實行。只不過,這一場略微不同的爭論,外界少有人知罷了。
“古往今來,上下幾千年,王朝興衰更替,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規律。那就是,異常蓬勃的發起和興盛,然后發展到最鼎盛的頂端,再從這個至關重要的頂點開始急轉直下,進入衰落的過程……這是一個很難避免的歷史周期律。大漢王朝發展到今天,正是處在頂點的時候,所以我才說,這也是最危險的時刻!”
說這話時的元召,神色非常嚴肅,一改他往日的輕松。未央宮太子居處,這是一場小型的議會。在座的除了太子劉琚,元召,丞相公孫弘之外,就是司馬相如、東方朔等諸人。而在一邊面無表情只做傾聽狀的青年俊朗男子,赫然就是最近一段時期一直侍奉在皇帝身邊的董宴。也不知道元召讓他到這里來,究竟是有何目的。
放眼當今朝堂,除了待罪在身的系獄臣子們之外,一些老臣或病或退,已經很難依靠他們來獻計獻策了。尤其是幾個忠正老臣,如汲黯,鄭當時,姚尚等都已經病故,令人唏噓。
太子劉琚的臉色并不好看。自從在父皇面前受到嚴厲的責罵之后,他的心中其實一直有些愧疚。不管怎么說,自己的所作所為,從世俗的觀念來說,即便是頂著大義的名分,畢竟是有幾分有違孝道的。
然而面對東宮屬官們的雀躍之情和許多人殷切的目光,他卻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做下去。尤其是為了元召,他既然希望自己這樣做,那就去做好了。即便不是為了別的,太子也不希望讓元召的一番努力成空。
正在胡思亂想的太子,并沒有注意到元召話中的深意。他有些驚訝地抬起頭來,疑惑的問了一句。
“天下人不都是說,王朝的發展現在已經是歷史最好時期,繁榮昌盛的局面,前所未見。長樂侯為何又說出這等話來?所謂的危險……究竟從何而來呢?”
丞相公孫弘和很多人一樣,在心底暗自嘆了口氣。太子雖然聰明好學,但認真說起來,好像并不是最佳的帝王人選。換另一種說法就是,守成有余,開拓不足。
不過,所有人看向站在他身邊的元召,又把這種多余的擔心悄悄地消除了。生逢盛世,天下黎民安居樂業,好像并不需要君王怎樣的英明,只要他不亂折騰不勞民傷財好大喜功就行了。從這一方面來說,作為接班人,仁德寬厚的太子劉琚倒是非常合適。
“太子殿下,記得臣曾經看過,前朝時候那位聞名天下的賈誼所寫的文章。他系統的描述了當時局面,看似平靜,其實危機四伏,隨時都可能爆發!而今天,在某一些方面,和那時候的情形非常相似。并且,方方面面形勢之復雜,猶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眾人聽到這里,已經有些明悟。賈誼雖然在朝堂上的地位并不高,但他的名聲之大,已經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