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北戰爭之后,鐵甲艦發展就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旋轉炮臺鐵甲艦成為了主流。
中英兩國每年都下水至少八條鐵甲艦,而且一年比一年的噸位更大。
第一年雙方鐵甲艦都在0到10000噸,第二年就到了12000到15000噸之間,第三年就沖破了20000噸大關。
可因為這時代的蒸汽機技術限制,在都裝備多級膨脹的蒸汽機的情況下,蒸汽機因受到潤滑油閃點的限制,蒸汽的最高溫度還無法超過200c,馬力很難突破5000馬力,為了保持一定的巡航速度,20000噸就成了一個節點,更大的噸位,就無法保持主力戰艦的速度。
因此雙方的主力艦基本都保持10000馬力左右,20000噸級別,速度15節左右。
而且主力艦也發展到了裝甲時代,裝甲厚度達到了大炮口徑也進行了統一,英國選擇4門16英寸口徑的阿姆斯特朗鋼制前裝線膛炮和6門20磅鋼制后膛炮。中國選擇305口徑的鋼制后膛炮,主力艦采用四連裝炮臺設計,一艘戰艦安裝十六門巨炮。
摸索到鐵甲艦的巔峰設計之后,軍備競賽的第一階段才告結束,這五年中,英國制造了42艘各型鐵甲艦,中國制造了60艘各型鐵甲艦。雙方花費的資金都高達5000萬英鎊。
經過雙方的大規模建造之后,定型后的主力艦一艘造價已經大幅度下降,平均每艘造價可以壓低到80萬英鎊。
德國人加入軍備競賽的時機很好,正好先驅者已經摸索清楚了蒸汽動力時代的極限,而且德國這幾年的造船工業已經發展起來,克虜伯等工業巨頭已經在造船業完成了布局,擁有了建造大型鋼制艦船的技術能力。
于是德國立刻宣布了他們野心勃勃的造艦計劃,宣布在三年之內,撥款5000萬馬克,相當于2500萬英鎊,用于建造30艘一等鐵甲艦,相當于每年建造10艘。
而這樣的一等鐵甲艦,英國才只有16艘,中國不過20艘。英國立刻宣布跟進計劃,為大英帝國海軍新增40艘一等鐵甲艦,為了節約開支,之前計劃建造的10艘巡洋艦作廢,經費部用來建造主力艦。
中國早就放棄了建造巡洋艦等輔助戰艦,這些用來護航的快速戰艦,都交給海外公司維持,規定四家海外公司的艦隊,必須保證20艘萬噸級巡洋艦和40艘萬噸以下的巡洋艦,用來維護航運安,而本土艦隊則集中發展用于爭奪制海權的主力艦。
英德雙雙宣布造艦計劃之后,中國海軍立刻宣布,同樣用三年時間,建造80艘一等鐵甲艦,同時淘汰一批艦齡還不到十年的鐵甲艦,這些鐵甲艦將半賣半送的給海外公司使用。用來節約海軍的維護成本。
中國鐵了心要維持兩倍于英國的主力艦數量,這刺激了英國人,英國人這些年一直在海洋上被中國壓制,多次進行對抗的結果都是選擇了退縮,尤其是在中國占領西西里島和在希臘占領阿爾巴尼亞時候的對峙,英國海軍恥辱的退讓,讓英國民眾已經失去了安感。
于是英國內閣提議,議會票通過,要將主力艦數量至少維持在跟中國相對等的程度。英國人立刻修改造艦計劃,要求同樣建造80艘一等鐵甲艦,中國則宣布要建造160艘。英國人咬牙追加預算,將三年造艦計劃擴大到了120艘。
現在已經不是錢的問題,而是生產力的問題,造船業迎來了狂歡,各大造船廠都接到了各國海軍豪邁的訂單,凡是能建造大型船舶的船臺上,都擺滿了海軍的軍艦。
而在生產力的比拼下,英國終于輸了。英國人發現,搜空本國的大型船臺,一年也只能有四十艘大型戰艦同時建造,而中國的造船能力,則高達每年九十艘大型船舶。其中中國本土能建造五十艘,北美沿岸的造船能力在十五艘左右,美洲公司在南美有兩座能開建大型軍艦的基地,歐洲公司在黑海沿岸每年能建造十艘大型戰艦,非洲公司擁有建造四艘的能力。還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大型軍事基地,比如新加坡、蘇伊士、剛果等地,都擁有大型造船廠,以前只負責維修,經過改進設備,短時間內就能擁有造船能力。
最大型的船臺都用來生產軍艦,導致造船價格陡升,大型商船一度停建。
兩國造船工業開始超速發育,各大船廠拿著海軍的定金,一邊生產軍艦,一邊擴大造船廠規模,提高造船能力。整個世界的造船工業都在擴張。帶動了鋼鐵冶煉,機械加工業跟著擴張。海軍競賽下,世界經濟竟然在增長。
這種增長當然不是良性的,因為這是各國政府通過高負債,短期內提高了工業市場的結果。
這種既不是消費型,也不是投資型的經濟增長,不但不可能持久,而且會給各國財政帶來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相對來說,中國的負擔其實更輕,因為中國是一個歐洲人無法想像的超級經濟體,中國人口總量是英國的二十倍,經濟規模是英國的十五倍,承擔一個只有英國兩倍的軍費支出,并不是什么難以承受的負擔。
可是對于英國來說,就很難承受了。120艘一等鐵甲艦,而且因為軍備競賽,造船價格暴漲,每艘定價達到了100萬英鎊,總計超過1億英鎊的開支,以及日后需要用來維護這只龐大艦隊的開支,讓英國人知道了什么叫做勒緊褲腰帶。
英國都開始無法承受,那些經濟遠不如英國的國家,就顯得更吃力了。德國人在英國追加造船計劃的刺激下,也宣布將本國造艦規模大大提高,三年造艦增加到了60艘,但德國人發現,就是這個規模,德國造船工業也吃不下來,因為才發展了沒幾年的德國造船業,規模跟英國相比實在不是一個級別。
德國人甚至在波蘭的造船廠里都塞滿了軍艦,每年最多也只能同時建造12艘鐵甲艦。
但德國工業不缺技術,也不缺技術工人,擴張能力極強。在海軍訂單的刺激下,克虜伯等巨頭紛紛開建新的造船廠,力爭用三五年時間,將德國的造船能力趕上英國。德國人有計劃的發展造船工業,效率驚人的快。
但依然比不你現在所看的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請百度搜:進去后再搜: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