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內戰之前,許多奴隸制種植園主就已經債臺高筑,高昂的奴隸走私成本,變幻無常的棉花價格,讓許多大種植園主其實負債累累,最大的放債人之前就是紐約的銀行家。
一場內戰,更是讓他們比鄰破產,最大的打擊是,內戰讓上百萬黑人成為了第一批自由勞動者,自由勞動市場一旦建立起來,會持續的沖擊奴隸制。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奴隸勞動是最保險的,但一旦有了選擇,自由勞動更加靈活的優勢就顯現了出來。棉花并不是一個全日制工作,種植、采收時期密集使用勞動力,但大多數時間,維護并不需要太多勞動力,這意味著奴隸制對勞動力的使用,是低效率的。
而自由勞動市場,則是對勞動力最優化的調配,中國資本接過了破產的奴隸莊園之后,大量使用自由勞動力,只在采收季節雇傭短工,平時只招募少量的長工維護,并不一直養活奴隸,反而降低了成本。
那些本就經營不好的種植園,在新的經營方式沖擊下,要么轉型,要么破產,要么選擇退出,結果奴隸制就持續受到沖擊,許多種植園主發現,用奴隸勞動已經無利可圖,甚至賣都賣不出去。而自由黑人出現之后,他們也開始想辦法為他們的親人贖身。奴隸制解放,最后不是在政治的壓力下,而是在經濟的沖擊下,自我瓦解的。
由于中國資本的大量投資,盡管遭到了一批種族主義者的排斥,但大勢所趨,加上聯盟本身就依賴這些投資,因為他們的經濟狀況,讓其他國家都不樂意投資他們,只有近在咫尺的中國資本有投資的動力和能力。
隨著經濟聯系的加強,聯盟國跟中國的關系持續緊密,為了方便貿易,雙方的關稅漸漸降低到了可有可無的程度,但聯盟國依然欠下中國巨額債務,中國卻希望得到面向大西洋的港口,最終在聯盟國財政破產的壓力下,中國以2000萬貫,相當于戰前3000萬美國左右的價格,將邁阿密以及周邊的沼澤地帶買了下來,作為中國最靠近北大西洋的基地。
度過最初的五年之后,聯盟國的經濟才徹底好轉起來,在中國資本的帶動下,聯盟國本國資本也開始快速的轉型。
他們本就有一個相對健全的政治制度,盡管從美國聯邦分離出來,可他們的政治制度,甚至連憲法都是照抄當年的聯邦憲法,議會制、法制這些已經形成的制度其實并沒有動搖。而且南方種植園主一項支持自由貿易,戰后聯盟國迅速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盡管關稅作為聯盟政府幾乎唯一的收入來源,無法廢除,可在其他方面,卻極力營造良好的貿易氛圍,保護貿易安全,這些對經濟都是極為有利的。
之前瀕臨崩潰是由于脆弱的經濟基礎,無法承受內戰的打擊,以及奴隸制崩潰中帶來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在煎熬了五年之后,已經大大緩解,涌入的中國資本,加上聯盟國重塑了本國美元體系,盡管還叫“dor”,為了跟北方美刀區分開來,被稱之為聯盟刀。
聯盟刀的含金量大大降低,北方聯邦戰后一直努力恢復美元的含金量,用了八年時間精簡財務,將美元含金量恢復到了1.5克黃金左右,跟他們在在1792年,頒布的鑄幣法案規定的一美元折合24.75格令(1.6038克)純金的含金量已經接近。而聯盟刀是從崩潰中重新建立起來的,聯盟國根本就沒有能力,也沒有意愿恢復貨幣價值,在瘋狂貶值之后,最后將聯盟刀穩定在了0.01克黃金左右,連戰前的百分之一都沒有。
貶值、重塑、奴隸制改革,數百萬自由勞工出現,痛苦歸痛苦,生活水平下降歸下降,可卻迎來一個工業化的春天。
勞動力成本大量下降,跟河對岸的中國相比,聯盟國的勞動力還不到三分之一,跟北方的聯邦相比,也不到一半,這讓他們成為北美地區勞動力價格最低的地區,盡管沒有什么重要的礦產資源,但土地資源豐富,事宜棉花、煙草等經濟作為生長。戰前他們的工業水平雖然低下,可并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農業國家,他們還是有一定的工業基礎的。
后世估計,戰前美國北方北方工業年產值大概15億美元,有130萬工人,22000英里的鐵路網和豐富的糧食產出,南方工業薄弱,年產值只有1550萬美元,工人僅11萬,鐵路只有9000英里。
相比美國北方當然很差,可北方在戰前就已經是世界排名前幾的工業大國,因此不是南方本來就差,而是對標的對手太強。1500萬美元的工業產值,11萬產業工人,9000英里(14484公里)鐵路,這個水平其實并不差。至少在美洲地區,比他做的好的國家不多,一萬多公里的鐵路里程,放在全世界也頗具規模。而且南方擁有大量的大學,教育水平上,也緊跟世界一流水平。
這些條件,是滿足工業革命的基礎的,于是五年之后他們的經濟不但恢復過來,還開始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榨糖、煙草、棉紡織工業、鐵路工業、航運業,全面發展。由于起點低,這種突然爆發的增長,速度十分驚人,伴隨著奴隸制破產的,是快速邁進現代國家。
也有一些拖后腿的,加勒比海幾個州,古巴、波多黎各和牙買加,由于孤懸海外,加上西班牙統治時期的基礎貧弱,依然保持著頑固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相對之后,工業化的強勁東風一時還很難吹到這里。
聯盟國工業化的資本,應該說主要是內生的,絕大多數資本是調整后的本國資本,中國資本涌入雖然很多,可最高時候也沒有超過三分之一。而且集中于種植園、棉紡織業投資,對其他產業的滲透很低。
但即便是美國本國資本,此時也離不開中國資本的支持,因為中國金融資本進入了這里。戰前,南方資本家和種植園主,主要是向紐約和英國的銀行家借貸,他們的棉花交易很多都在紐約,出口國則主要是英國。但戰后,英國人在其他地方找到了替代產地,同時距離的關系,英國資本更樂意投資北方。這導致南方棉花出口,逐漸轉向中國,準確來講主要是中國北美領地,中國本土更多是進口印度棉花。
經濟上跟北方和英國的聯系開始疏遠,而且政治上,聯盟國極度排斥北方,紐約銀行業的資本別說再次進入南方,甚至聯盟國政府支持本國的大量種植園主去賴掉紐約銀行家的債務。導致許多紐約銀行破產,同時打不完的國際官司和政治對抗。
在這種情況下,借助本國農業和紡織業資本進入聯盟國的東風,中國的金融資本也進入了這里,聯盟國十大銀行中,九家都是中國銀行。他們不但向中國投資者提供存貸款服務,還面向聯盟國資本家開展業務。黃金霸權下的中國銀行,資本實力冠絕世界,因此他們的進入,也間接的幫助聯盟國穩定了貨幣。
政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完善,自由貿易政策,金融重新穩定,勞動力價格低廉,農業經濟化程度高,這些都讓南方開始恢復。
北方雖然工業實力更強,總體經濟規模龐大,甚至有能力重新恢復了美元含金量,但這些年北方的經濟發展并不好。
首先是巨額的內外債務,林肯發行的債券,比歷史上規模更大,高達50億美元,沉重的債務利息,聯邦政府都很難償還。由于戰爭的失利,林肯的辭職,讓聯邦權力不是加強,勉強維持了原狀,依然以出售公共土地和關稅為主要財政收入,戰爭期間林肯推動的個人所得稅等新稅種,都在各州的反對下紛紛廢除。
一方面為了應付財政困難,另一方面為了保護本國工業,本就一直試圖推動提高關稅的北方聯邦迅速大幅度提高了關稅,平均稅率已經高達40%,幾乎是全世界最高的關稅水平。還采取了出售公共資產的方式來彌補財政,比如賣掉了大量戰爭期間建立起來的造船工廠,賣掉了大量的公共土地,甚至連一支龐大的艦隊都賣的所剩無幾,如果不是還要面對一個敵對的南方政權,北方聯邦甚至可能徹底解散海陸軍。
南北戰爭后,在高關稅保護下,北方工業并沒有獲得發展的良機,反而陷入了長期的蕭條之中。其實北方工業本身不具有國際競爭力,主要不是因為國外工業品的沖擊,而是美國自身的問題,由于相對土地龐大人口稀少,大量涌入的移民是沖著可以廉價獲得土地,而不是打算來美國做工人,因此美國工人數量一致不多。這也是為什么美國工廠普遍規模很大,機械化程度很高的原因,都是人力稀缺倒逼的。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