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里家,指的是設立于圣祖臨朝時期,專門用于贍養鰥寡孤獨的半官方福利機構。.org他最初的名字不是里家,而是叫‘孤獨園’,后又曾經改名‘養濟院’。最后之所以叫現在這個名字,是因為圣祖希望此項善政推廣到天朝的每個城市每個里,讓天下的貧苦孤獨之人有一個溫暖的家,是名‘里家’。而圣祖之后的歷代天子也確實遵循了他的意志,在官方的財政支持和天道教的妥善運營之下,里家和地祗廟一樣在天朝遍地開花。
當然,為了節省資金,以及后來民眾平均財富的提高,如此大規模的福利設施就變得沒有必要了,于是里家漸漸開始合并裁撤。在現在的大城市里,一個里家通常要覆蓋好幾個里區。而在像鄭善老家那樣的鄉村里,里家則已經和地祗廟合為一體了。
里家的運營資金來自于當地的稅收和民眾的捐贈,負責管理的則是當地的耆老和天道教的祭酒。里家的工作人員只有少數是全職的,大部分則是義工。
尤其是每到節假日的時候,都會有眾多的平常沒有時間的愛心人士前來獻愛心。
成長于地祗廟的鄭善和鄭貞對此無比熟悉,而張如真則因為鄭善的關系經常到里家幫忙,所以才會提議在中秋節的時候來一次里家。
三人來到清河里里家的時候,已經快十一了。鄭貞走在前面,嘲笑著弟弟拙劣的車技。鄭善無從辯解,也就沒有接姐姐的話茬,他看了看有些空的停車場,朝張如真說道:“好像沒有什么人啊!”
張如真自然也現了這,她頭,“比不上我們那兒熱鬧!”
鄭善觀察著里家的建筑,一種熟悉的味道撲面而來。略顯老氣的大門,老舊的門檻,四周高聳的老齡樹木,這是里家常見的風景,除了建筑布局是由北方常見的四合院形制擴展而來外,一切都神似他那從小長大的地方。
鄭善暗想:“看這些老樹,看來這也是一家有年頭的里家了。”
在門房簡單登記之后,三人進到里家大院。一個明顯也是學生的義工被叫出來接帶著他們。在他的帶領下三人向義工登記的地方走去。
對于這一套流程三人非常熟悉,為此鄭善的書包里還放著三人的待會需要用到的證明文件。路上,張如真向帶路的義工打聽道:“李學長,今天的義工有多少,這個里家的規模是怎么樣的?”
經過簡短的交流,三人已經知道對方是水木大學的三年級學生,姓李,名輕隆。同樣都是學生,所以張如真稱呼他為學長。
李輕隆回答說:“這個里家的人沒有多少,尤其是老人沒有幾個,大多是沒有人要的孩子,有四十多個。至于義工,也不太多,算上我已經有七個人了,加上你們剛好滿十人。”
鄭善聞言,心想這城市的里家和鄉下的就是不一樣,孩子比老人多。
不過,貌似做義工的少了些,是因為這里不需要嗎?不是做義工已經不盛行了?
張如真有同樣的疑問,而且她直接問了出來:“怎么孩子比老人多呢?”
對于張如真的疑問,李輕隆想了想后回答道:“這沒有什么奇怪的!其實來這里活動的老人家也很多的,只是住下來的不多而已。至于孩子,他們大多是一些年輕男女沒有做好準備,不想撫養又礙于律法不能…,所以才放棄監護權送到里家來的。”
四人這個時候已經走到了里長辦公的地方,所以李輕隆簡單解釋之后就閉上了嘴巴。
沒有什么繁文縟節,辦公室的門也是敞開著的,李輕隆直接帶著他們走了進去。
辦公室不大,但是四周放了一圈的文件柜,此外還有一橫兩豎三張辦公桌以及一套用來招待客人的茶桌和椅子,所以顯得有些擁擠。
一進門,李輕隆給坐在橫著的辦公桌后面的老人行了一禮,叫道:“楊爺爺好!他們是來做義工的。”
接著又給鄭善他們介紹說:“楊爺爺是這里的里長。”
說話間,老人抬起了頭,瞇著眼睛看向他們。
鄭貞正想要給老人家見禮的時候,看清老人相貌的張如真卻是一聲驚呼,然后看向了旁邊的鄭善。鄭善同樣一臉詫異,給了張如真一個肯定的神情之后,恭敬的朝老人家行禮后說道:“老人家,又見到您了!”
楊里長扶了扶眼鏡,仔細看了看鄭善和張如真,半晌之后才想起了他們,“哦!是你們呀,來做義工是吧,真是個好孩子。”
原來楊里長不是別人,正是那天在天壇送了一個徽章給鄭善的老者。
楊里長朝李輕隆揮揮手說:“你忙你的,他們我來登記。”
“好的。那我去屋里了。”
李輕隆帶著好奇朝鄭善他們招招手之后,離開了辦公室。
楊里長從桌子上翻找出幾張空白的表格,然后起身離開椅子,一邊指著茶桌的方向一邊開門見山的說:“你們坐,然后把這個填一下。”
鄭貞雖然也很好奇鄭善是怎么會認識這個里長的,但現在不是時候,也就咽下了問詢的話語。三人聽話的坐了下來。鄭善從書包中拿出三人事先準備的東西,遞給里長說:“楊爺爺,這是我們的證明文件,包括最近的體檢復印件,以前的義工記錄等。您看一下!”
楊里長將表格下去之后,坐到了三人的對面,聽到鄭善這輕車熟路的話語,只是小小的驚訝了一下,然后就理所當然的了頭,笑著說道:“果然是里家長大的孩子,對這些很熟悉嘛!拿過來吧!你們先寫著,我看一下。”
三人各自填寫著表格,里長則翻看起三人準備齊全的資料來。在問了三人一些問題后,楊里長滿意的在他們的填寫完的表單上蓋上了自己的印章,這樣一來,他們就算是清河里家的正式義工了。
在這之后,楊爺爺領養三人向大院走去。
清河里家占地廣闊,建筑規模自然也大,但是因為現在人少,起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不過即使這樣,一些里家的特色卻照樣沒有荒廢。例如,鄭善路上看到的溫室大棚。
無論是哪里的里家,其都會保留有一塊用于耕作的土地,其目的最初是為了讓里家能有一個維持日常的收入,后來則是作為里家生活的孩子們的一個課堂所在。在那里,孩子們要學會勞作,學會吃苦,學會團結協作。
看著大棚里若隱若現的在勞作和玩鬧的身影,鄭貞不由得露出了懷念的神色,看了看同樣有所感觸的弟弟,感嘆道:“說起來,我已經很久沒有下過地了。”
鄭善卻哈哈一笑,“姐,你還是不要下地的好,糟蹋種子。”
對鄭貞下地的樣子還有些印象的張如真聞言也露出了笑臉。
三人玩笑著,跟著里長穿堂過屋,來到一片石板鋪成的空地上。只見上面擺著兩個近十米長的用書桌組成的長條桌。桌邊圍繞著幾十個年齡不一的孩子,從三四歲到十幾歲的都有。他們大的帶著小的,滿是笑意的同時都眼巴巴的看著大人。大人們穿著圍裙,正在將已經準備好的一盆盆的面團和餡料搬到桌子上。此外,鄭善還看到幾個老人也興致勃勃的參與其中。
鄭善明白,他們這是要做月餅了。
看起來每個里家的活動都差不多!我們算是沒有來錯了。
有孩子看到了走過來的里長,喊了一聲“楊爺爺!”后邁開雙腿跑到老人身邊要牽他過去。
義工們先向里長打了一聲招呼,然后朝鄭貞三人頭致意,期間并沒有停下手上的動作。
一個小女孩好奇的看了鄭貞三人一眼,在鄭貞作勢要抱她的時候一溜煙的跑開了。
被冷落的鄭貞三人互相看了一眼后,走向了剛認識的熟人李輕隆,向他討要起‘裝備’的同時詢問起分工來。
李輕隆看了看四周后,將放圍裙等物資的位置指給他們,然后問道:“呃,你們誰廚藝好?分一個人去廚房幫忙吧”
鄭貞和張如真都想留在這里和孩子們一起做月餅,于是默契的指向了鄭善。
鄭善沒有反抗兩人的‘欽’,問道:“廚房怎么走?”
“呃,等會我帶你過去。”李輕隆示意他等一會兒之后,楊里長總算安撫好身邊的孩子,空出手來的他拍了拍手,讓大家看過來,然后扯著嗓子喊道:“諸位,還有小朋友們,請安靜一下,今天來新朋友了,大家歡迎!”
接著,在眾人的注目之下,三個人依次做了自我介紹。大家也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的加入。
之后,李輕隆將鄭善帶到了廚房的位置。他一把推開廚房的大門,出巨大的響動,讓在里面干活的人齊齊看向他們。
“你怎么在這里?”
李輕隆正要向廚房里的幫工和廚師們介紹新人的時候,一群頭戴白色套,臉被口罩遮著,身披圍裙,手著手套正在切菜的人當中有一人出驚呼。
鄭善茫然的看向出聲音的那人,一臉的莫名其妙。只見她放下手中的菜刀,脫下手套后再接下口罩,露出一張熟悉的面孔。
“虞藍?”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