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家亂之源
這邊在阿羅滿心惋惜下,谷風剛把阿羅十個指頭上的長指甲,全部給剪掉。
那邊,就聽到仆婦稟報:趙姬過來的。
鄭綏聽了不解地望向那位仆婦,“誰是趙姬?”
那位仆婦猶豫了一下,方回道:“她說她是十三郎君的妾侍。”
鄭綏愣了一下,卻是冷哼一聲道:“笑話,她也能進這院子,誰放讓她來的?”外祖父和阿舅的那些侍妾,什么時候能進家中小娘子的院子了,更別提在滎陽,那些侍妾,都是待在南苑,輕易不出的。
說來,四叔公一房,人多也就罷了,最惱火的便是每一房都妾侍成群,單說十三郎君,四子兩女,全是庶出,十三嬸娘周氏,只生過一個女兒,還夭折了,而且聽說,自四叔祖母何氏去逝,在京口的家里,雖是七嬸娘管家,實則是四叔公面前一位得寵的媵妾掌家事。
使得上梁不正,下梁歪,風氣使然。
“她是七娘的生母,說七娘被抓得毀了容,過來替七娘討公道,哭著鬧著要進來,門口的婆子攔都攔不住。”
鄭綏一聽,只覺得太陽穴痛得厲害,眉頭蹙成一團,一旁劉媼見了,忙地上前道:“小娘子,這就交給老奴處理吧,聽不聽話,先打上幾十板子,保管聽話,也警醒警醒那起人,別什么阿貓阿狗,都能跑到小娘子的院子來。”
隱隱有哭鬧聲從外面罵來,鄭綏蹙著眉頭,道了聲好,她從來是討厭打板子的,沒想到,也有一日會自己下令打人,“伍佑人還在外面,阿媼去找伍佑,要打也去西南角,別在這院子里。”
“老奴省得。”劉媼應了一聲,便立即出去了。
只是劉媼出去沒多久,就又有仆婦進來稟報,說是十三娘子周氏過來的。
鄭綏也料到今兒這事,不會這么就算了,只是沒有料到周氏來得這樣快,再細想一下,看來,她想吃頓午食的時間都不夠。
“嬸娘請坐。”鄭綏一見周氏進來,還是起了身,她在四叔公一家子進府那一日,見過周氏一面,當時她對周氏的印象格外深,是因為周氏不僅在三位嬸娘中最顯老,而且神情怯弱,后來她問起劉媼,劉媼說周氏本來性子就怯弱,又因無子,在屋子里連侍妾的氣都受。
鄭綏聽了覺得納悶,周氏好歹是正室,十三郎君的那些侍妾,大多出身賤籍,她發賣不就成了,怎么偏把自己委屈成這樣。
周氏局促地對著鄭綏笑了笑,道了聲謝,又忙不迭地道:“十娘和十一娘也坐吧。”
鄭綏瞧她這樣,想著,她和阿羅不坐,周氏怕是不會坐下來,故而才重新坐到榻席上。
果然,直到鄭綏和阿羅坐了下來,周氏才在榻角跪坐下來,抬頭望著鄭綏滿是歉意:“這是午食時間,嬸娘原是不該這個時候過來的,只是趙姬雖是侍妾,出自賤籍,但到底替郎君生了兩兒一女,這次沖撞了十娘,念其是初犯,還請十娘饒過她這一遭。”
“什么饒不饒的,這事可不是侄女能做主的,嬸娘若是想替趙姬請情,去問我屋子里阿媼。”鄭綏說完,又對著周氏笑道:“我不知道京口鄭宅的規矩是什么樣,但是我不論是在平城,還是滎陽,總來沒見過侍妾能沖到小娘子的院落里哭鬧的,更沒見過,侍妾和小娘子有什么牽涉,七娘的事,也輪不到一個侍妾出面。”
周氏一臉苦笑,說是問劉媼,劉媼是鄭綏屋子里,哪能不聽鄭綏的話,她方才原是不想過來的,趙姬仗著生了兩位小郎,一直對她冷嘲熱諷的,極及刁難之能事……只是十三郎君和兩位小郎在她屋子里催得緊,她沒法子,只好過來一趟。
“說起來,三個孩子都大了,趙姬陪在郎君身邊比較長久,還請十娘幫個忙,饒過她這一回,她吃記性,以后必然不會再犯了。”
鄭綏瞧著周氏這樣,必是不好回去交待,遂道:“嬸娘陪著我吃頓午食,等用過午食,我派人去把劉媼叫回來,嬸娘親自和劉媼說,您看如何?”
周氏聽了這話,見鄭綏松了口,自是忙地答應,她更擔心的是,鄭綏把人發放了,這可是高門大族之家,常有的事。
她本是庶出,當年她的生母,生下她就讓母親給發放了,不知所蹤。
一起用午食,劉媼過來,卻是陪著周氏去了西南角領人,鄭綏回到自己院子午歇。
待睡過午覺,劉媼才過來,和她說起趙姬的事。
“不是只說打幾板子,怎么給耽擱了這么久?”鄭綏剛睡醒過來,整個人懶洋洋地靠在床頭的隱囊上。
“老奴是想著,四房的幾位郎君,侍妾也太多了,這不想著把這位發賣出去,也讓那些人警醒一下,別想著,還是在京口。”
旁邊的晨風突然嗤嗤一笑,“要我瞧著,阿媼這是殺雞敬猴。”
鄭綏看向劉媼,劉媼并沒有否定,昨日,四郎主那位得寵的良妾江氏,大約是家里掌慣了事,這回還想借著廚房鬧事,若不是她親自過去,還彈壓不住。
辛夷把手頭上的帳冊遞到鄭綏案幾前,“小娘子瞧瞧,這個月還只過了一半,單單內院的開支,就用了近一千貫錢,平常我們半年也用不上這么多,十八娘子讓婢子拿過來給小娘子瞧瞧。”
鄭綏擺了擺手,笑道:“給我做什么,我沒錢出,還是晚上的時候,等阿兄回來,把賬薄給阿兄看一眼,然后找阿翁要錢。”
“那婢子直接派人把冊子交給溫主薄。”
“隨你。”鄭綏坐起來,下了床榻,從前她是不看帳薄的,對錢幣也沒有什么概念,而五銖錢只在南地流行,北地因為戰亂的關系,更多使用的是布帛和粟米等實物貨幣,從前跟在大嫂身邊,只知道一匹布,一斗粟米,值多少物什,最近跟著十八嬸看賬冊,才知道一貫錢能買多少物什,難怪那次捐給青峰觀五萬貫錢,清峰觀的主持只要碰上她和九娘阿羅,都是笑臉迎面,喜笑顏開的,要不是因為五兄的事,她定會覺得虧了。
一貫錢,可以買五石米,而一位正四品的上郡太守,一年的年俸,也不過只兩千貫錢,
這日下午,倒是風平浪靜,沒再出什么事。
因九娘近來,總是神思恍惚,又似失了魂一般,少不得,又去陪九娘說些話,再回來練一個時辰的字。
到了晚上,五兄鄭緯回來后,只打發婢女到她院子里說一聲,沒有來她院子陪她用晚飯,她聽了,倒是挺樂意的,最近五兄常常晚上回府來陪她院子里陪她用晚飯,但自從從京口回來后,因著滿琴的事,她對上五兄鄭緯時,心里多少總有些疙瘩,想去都去不掉。
——*——*——
且說鄭緯一回府,剛到主院,就瞧見溫翁在他屋子里等候他。
起初有些詫異,不過,接過溫翁遞上來的賬冊,看了一眼,頓時笑了,“反正四叔公有錢,正好今晚我想去給四叔公請安,順便把討一回伙食費。”
一聽這話,溫翁當即啊了一聲,不可思議地望著鄭緯一眼,“小郎,這到底是小錢,況且,他們最多只待到下月底,九娘出閣,也就回就口了,這點錢我們還是出得起,沒得鬧騰起來,彼此臉上不好看。”
“有什么不好看的,”鄭緯搖了搖頭,“最近家里不是天天不安寧,昨日是大廚房,今兒是阿羅的院子,明兒還不知道出在哪一塊,不如我今晚鬧一場。”說到這,微微一頓,“我估計,我今日不去四叔公屋子里,也會有人鬧上門,阿翁信不信。”
溫翁一笑,捋著自己的山羊胡子,“老朽還想過來和小郎說說這事,不想小郎早知道了。”
“我原還想著,怎么讓他們早些離開,今日這么一鬧,倒是終于給了我一個主意,哪怕四叔公要留下,就留下,橫豎就供著一尊佛,可不打算供上好幾尊佛。”
本來四房人丁興旺,這原是好事,同族子弟,相互提攜,原本就是應該的,亦是家族興盛之道,可誰料,這些天仔細瞧去,全是一些不讀書之徒,整日里游手好閑,醉花眠柳,十足的酒囊飯袋,任憑你想提攜都無從提攜。
鄭緯從前還納悶,四叔公兒孫眾多,怎么就只單送了二十一郎君和縉郎過來建康,原來才知道,這兩個人,還是這一大批人當中,稍稍能拿得出手的。
只要一想起這一點,鄭綏就覺得不可思議,四叔公從滎陽出來時,年已及冠,從小就熟讀經義,也算是飽覽群書,當年四叔公,也有一個學識尚可的評價,怎么會讓后輩子孫,都不讀書。
經義乃鄭家的立家之根,傳家之本,四叔公自小長于滎陽,不可謂不知。
哪怕是二叔公去了平城,子孫輩,以涉獵經史而著稱的,就有好幾個,鄧侍中曾數次在宴會上,當眾夸贊,鄭家兒郎,濟濟英才,后起之秀,國之棟梁。R1152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