藪北港,扼鮑丘水路,毗鄰京沚,輻輳三城。因是四城共同,故不單獨(dú)命名,統(tǒng)稱藪北。
“一別多年,明庭別來無恙否?”何苗先禮。
“能再見衛(wèi)尉,卑下亦始料未及。”周異有感而發(fā)。
二人相視而笑。相互引薦,登車入城。
周異設(shè)宴,為眾人接風(fēng)洗塵。席間推杯換盞,其樂融融。薊國接人待物,開明之風(fēng)。何苗、趙忠,歷經(jīng)磨難,洗心革面。已與先前一刀兩斷。薊國上下,即便不能高看一眼。亦竭盡地主之宜,以禮相待。
謂因時(shí)而變。亡命南陽之旅,亦讓何苗等人,各有精進(jìn)。尤其何苗本人,已不可與先前同日而語。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何苗遂道出此行之目的。
周異斟酌答曰:“藪中確有熱泉。然皆不在城中。農(nóng)人多用來滋田,以趕農(nóng)時(shí)。聞前漢甘泉宮周回一十九里。可比縱橫五里之雄城。如此規(guī)模,恐占良田多矣。”
“明庭所言極是。”何苗輕輕頷首。
趙忠遂問道:“敢問明庭,藪中若不宜營造,周遭可有適宜之處。”
略作思量,周異答曰:“確有二處,然皆在國境之外。”
“愿聞其詳。”何苗求問。
“漁陽之北有溫泉,泉出山麓,故名(小)湯山。徐無北有湯泉,寬平約半畝,泉沸如星,溫可浴,泉自平地涌出,聞浴之可以愈疥。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溫湯,療疾有驗(yàn)。上谷(郡)下落城東南四十里有橋山,山下有溫泉,泉上有祭堂,雕檐華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湯湯其下,炎涼代序,是水灼焉無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於??水。此四處,皆可辟為行宮。”周異娓娓道來。
“誠如明庭所言,幾處皆遠(yuǎn)離國境,多有不便。”不在薊國之中,何苗如何能安心。
“橋山溫泉,匯入??水,倒也方便。”趙忠言道:“不知??水航路,能上溯下落(縣)否?”
“累頭山,治水(??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里。”先秦稱浴水,前漢稱治水,今漢至北魏稱??水,隋唐后又稱桑乾河。因上游水土流失,常改河道,俗稱無定河。明清大力整治后,始稱永定河。
“可也。”周異答曰。時(shí)下豐水,漕運(yùn)便利。經(jīng)橋山溫泉,可順流而下,入薊國渠。
“聞泉上有祭堂,雕檐華宇,被于浦上。因能治百疾,故赴者若流。”何苗言道:“若圈建甘泉行宮,必與民爭利也。”
趙忠亦點(diǎn)頭:“衛(wèi)尉所慮極是。”薊王素有重名,如何能輕棄。
見四處皆有不妥。周異又言道:“聞易縣掘鯉淀,有暖泉流出。尋都水令,一問便知。”
“都水令君,今在何處?”何苗忙問。
“正在藪中。”周異笑答。
都水令鐘演,掌國中都水事宜。疏通渠道,加固河堤,皆是分內(nèi)之事。趁一季稻作畢。修繕?biāo)W(wǎng)支渠,巡視圍堰河堤,開合閘道水門,不一而足。為來年稻作,保駕護(hù)航。時(shí)下,正在藪中。
事不宜遲。
罷筵后,周異遂引何苗等人,奔赴都水署公船。
鐘演,字仲常。兄鐘繇,位列六謀主。鐘氏一門,多出仕薊國。
聞何苗道明來意,鐘演這便言道:“不瞞衛(wèi)尉,易縣溫泉,乃出掘鯉淀。泉水細(xì)弱,時(shí)有時(shí)無。署中工師言,需掘深井,方能出涌泉。然究竟掘井幾何,猶未可知也。”
“原來如此。”何苗問道:“可否一試?”難得掘鯉淀既位于薊國之中,又不與民爭。若能掘出熱泉,立甘泉宮于水岸,坐擁漕運(yùn)之便,二全齊美也。
“未嘗不可。”鐘演欣然應(yīng)允。右相已下敕令,鐘演自當(dāng)遵從。
于是乎,眾人有換乘都水公船,入掘鯉淀。
“易水又東,埿水注之,水上承二陂于容城縣東南,謂之大埿淀、小埿淀。其水南流注易水,謂之埿洞口。水側(cè)有渾埿城,易水經(jīng)其南,東合滱水。”
待抵達(dá)溫泉處。何苗舉目四望,乎心有戚戚:“老大人可還記得京中童諺。”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芒;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趙忠幡然醒悟。
何苗嘆道:“此諺,分上下句。上句所言,乃史侯為張讓所劫,后安然回宮之事。此句無有異議。今日方知,下句乃言及甘夫人并麟子。北赴薊國,方能得安。”
趙忠亦言道:“衛(wèi)尉所言極是。上下二句,乃言太后二子也。前為史侯,后為麟子。”
“此是何地?”何苗高聲問道。
“此乃易縣近郊。東距縣城五里。”鐘演答曰。
“筑甘泉宮可乎?”何苗又問。
“稟過主公,朝議自有公論。”鐘演笑道。
“且看涌泉易否。”趙忠進(jìn)言道。
何苗卻信心十足:“既應(yīng)童諺,必有所出。”
果不其然。掘井不及十丈,便有地下熱泉涌出。“炎熱倍甚(80 ℃)”泉水甘冽,可直飲入腹,被譽(yù)為“神泉秀水”。
上報(bào)薊王。薊王遂遣國中良匠,就近擇址,督造甘泉宮。
待工匠實(shí)地勘測,將微縮模型造出。比對瑞麟閣中,薊國山川地形微縮沙盤,見其“樓觀數(shù)十,臨易河,通遼海”,薊王這才幡然醒悟。此乃易京(注①)也。
不料非白馬公孫所筑。乃薊王為甘夫人所建。
事已至此,多說無益。薊王成人之美,詔造甘泉宮。
比照紫淵王子館。易縣甘泉宮,必是奇觀也。
易令陳忠,字孝先,乃陳寔之孫,陳諶之子。時(shí)“太丘六子”同殿為臣,轟動(dòng)海內(nèi)。陳忠少年英才,入學(xué)薊國太學(xué)壇,拜大儒崔寔門下,習(xí)治政之術(shù)。后學(xué)有所成,千石出仕,任易縣令。
聞主公擇址境內(nèi),督造甘泉宮。自喜不自禁。上疏稱謝不提。
陳忠施政多年。深知奇觀建筑之大功效。
只需甘泉宮筑畢。易縣必將大興。
若麟子在此登基。當(dāng)可改名易京。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dòng)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fèi)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