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快馬加鞭,馬不停蹄的來到了湖北省秭歸縣,也就是中國戰國時代楚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也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傳說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后演變為今秭歸。秭歸縣位于中國湖北省西部,宜昌市轄縣,地處川鄂咽喉,長江西陵峽兩岸,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此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而我們的最終目的地是屈原故里在秭歸縣三閭公社樂平里,位于巫峽與西陵峽之間的長江北岸,這里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跡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并以景名聯詩一首:降鐘伏虎嘯天來,響鼓巖連擂鼓臺。照面井寒奸佞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俗埃。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閭八景勝蓬萊。
它是宜昌市秭歸縣的一個四面青山綠水回環的山清水秀,風光秀麗的小村莊,公元前340年,屈原就誕生在這里,這里是詩祖的根脈。秭歸為屈原的誕生地,這個出生地可不是道聽途說的,而是有根有據的,最早源于東晉袁山松宜都山川記: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里也。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也引用了袁山松秭歸說。唐代文學家沈亞之在屈原外傳引江陵志說:屈原故宅在秭歸鄉,北有女須廟,至今搗衣石尚存。晉庾仲雍荊州記及唐王茂元楚三閭大夫屈先生祠堂銘并序中都明確指出屈原是秭歸人。殷商時期秭歸為“歸”國所在地,“歸”,郭沫若認為“當即蜀鄂交界之處夔國”,“其故地在今湖北的秭歸縣”。西周時期,周成王封熊繹以子男之田,居丹陽,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為夔子國。今香溪有古夔國城遺址。丹陽,是楚國最早的郢都,是屈原祖先的聚居地。從古至今,在香溪河聚居著龐大的熊氏、屈氏家族。時至今日,熊屈兩姓還有近萬人伴隨居住于兩岸。歷代大詩人杜甫、蘇軾、蘇轍、王十朋、陸游、范成大、王士禎經過秭歸后,都留下了謳歌屈原的詩作。現在正值深秋時分,秭歸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頌屈原祠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所以我們目之所及滿目都是密密麻麻,無邊無際,枝繁葉茂的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綠中鑲紅,相得益彰,如詩如畫,紅紅火火,如火如荼,層層疊疊的大紅柑橘芳香四溢,碩果累累,讓人感覺到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而在這里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跡和傳說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而且我們來到了屈原故里,還有一奇令人稱道,值得一提。這里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后,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幺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歷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后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于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而當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至現代社會,可惜我們來得不是時候,沒有看到當地人告訴我們的如火如荼的賽龍舟節目,不能一飽眼福了,不過這里的風景名勝還不錯,青山綠水,小橋人家,悠閑自得的農家的村夫,顯得如同一副大寫的濃淡相宜的水墨畫。我們來的了屈原出生的香爐坪,這香爐坪正是屈原出生的地方。,偉大的人出生的地方都是那么與眾不同,別出一致,現坪中央立著一方青石碑,刻隸書:楚三閭大夫屈原誕生地。相傳兩千多年前,這個山間平畈,住有一戶人家,男名伯庸。有一天伯庸夫人正要分娩,天空突現祥云,并伴有絲竹之聲,伯庸十分驚異,便立即在門外擺香爐,焚香禮拜。這時從房里傳來嬰兒的呱呱聲,一種異香也撲鼻而來。因為這孩子出生時有異兆,伯庸很喜歡他,給他取了個名叫屈原。因為屈原降生時有過異香,這個小坪也就稱為香爐坪。
然后我們又風塵仆仆的來到了香爐坪對面的伏虎山山坡,這里有口古井無波的古老的古井,里面的水是墨綠色的,顯得水深不見底,相傳系屈原所鑿。因為巖石特別堅硬,挖了很久才挖了個小坑。但他毫不灰心,終于感動了山神。山神贈給他一把鐵鎬,他自己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終于挖成此井,井成后,四季不涸,清澈可鑒。屈原和他姐姐每天都要來井前梳洗整妝,故名照面井。時常可見來來往往的鄉民悠閑自得的井邊常青樹下置“照面井”梳理衣裳,只見面還刻著龍飛鳳舞剛勁有力的大字:此系屈公遺井,以后切勿荒穢此株青樹,永世勿得砍伐。井與碑石,至今猶存。讀書洞在響鼓溪深谷的半山,相傳為屈原讀書處。洞口處所刻“讀書洞”三字,早已顯得模糊不清,斑斑駁駁,勉強可辨。傳說屈原在洞內讀書時,曾有石桌、石椅、石凳。鄉民盛傳,夜間行經洞旁時,洞內仿佛能夠聽到若隱若現的朗朗讀書聲,聲聲悅耳。其實這只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讀書洞的山風水聲所造成的一種錯覺罷了,并不是什么屈原靈魂顯靈,讀書洞西的響鼓巖,有一圓形石臺,傳說楚莊王曾在此擂鼓督戰,故名擂鼓臺。屈原在家鄉時,經常登臨此臺,吟誦自己的詩作,故又名吟詩臺。我們一行人不緊不慢的從自帶仙氣的讀書洞下來,沿響鼓溪行,至王寨山前,只見一新修復的屈原廟座落在山坡。廟下有兩股龍眼,如白練的泉水常年不斷,潺潺流淌。此泉附近有三塊水田,據傳是屈原躬耕之地,人稱玉米三丘。這一傳說由來已久。見諸于文字的有唐代沈亞之的屈原外傳。沈云:屈原被放逐后,吟詩耕田,每念及楚國命運,即憂心忡忡,傷感不止,原墜淚處,獨產白米如玉。漫步玉米三丘時,可發現此地耕牛不穿鼻繩,耕地時卻知道轉彎,人稱屈原神牛。相傳屈原從楚國京城回家鄉時,由侍者挑了7捆寫盡民間疾苦的竹簡,快到家門口時,捆竹簡的繩子斷了。老農一片熱心,將牛鼻繩解下來送給他,從此這里的牛就不用鼻繩了。兩千多年來一直如此,從未改變。當然世界并沒有什么神牛,只不過是屈原故鄉的農民聰慧過人,馴化耕牛的方法不同而已。但是卻也反映了秭歸人民對這位偉大歷史人物的崇敬和懷念。
我們并不急這一時半會兒去屈原的墓地所屬地屈原祠一探究竟,屈原祠并不太遠,唐代始建,在宋朝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為清烈公祠。位于鳳凰山的山梁,面向東南,有山門、兩廂配房、碑廊、前殿、樂舞樓、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組成。而是不緊不慢,悠閑自得,如釋重負的來了番自由自在的屈原故里自由行,感覺真是風景這邊獨好。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