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大冶地區(qū)濃煙滾滾,無數(shù)煙囪冒出的黑煙聚集成云,使得太陽黯淡無光,半山腰,登高遠眺的皇子宇文維新,看著濃煙環(huán)繞之中閃爍著火光的大冶地區(qū),看著其中那一個個龐大的身影,無法形容自己此時此刻的感覺。
他仿佛置身于小說中的世界。
妖霧彌漫的群山之中,棲息著一頭巨大的洪荒巨獸,這巨獸正在沉睡,不知不覺中吸天地之靈氣、取日月之精華納于己身。
它的頭顱,枕靠在山峰上,巨大的重量,壓得山峰咯吱作響
它的脖子,依靠在山坡上,粗碩的黑色血管浮現(xiàn)表皮,一股股黑色血流在血管中流動
它的身軀,壓在大地上,擋住了田野,擋住了溝壑,遍布全身的凸起,是一個個鱗片,還有一根根棘刺
鱗片和棘刺之間的縫隙里,有大量火光閃爍,那是巨獸體內(nèi)的烈焰正在熊熊燃燒。
躍動的火苗遍布全身,而其脊背上為火光環(huán)繞的七根巨刺,仿佛即將化作利刃,刺透長空。
沉睡中的巨獸,發(fā)出雷鳴般的鼾聲,鼾聲傳到數(shù)十里外,飛禽走獸都不敢近前。
就在巨獸身邊的宇文維新,甚至有一種錯覺,仿佛自己說話聲大一些的話,就會驚醒這頭巨獸。
它會如那鯤鵬一般,展開遮天蔽日的翅膀,扶搖直上九天么?
宇文維新收回思緒,看向山下大冶制鐵所,看著那七座巨大的煉鐵高爐。
以新式冶煉原理設計、建造的巨型煉鐵高爐,爐體宛若山丘,其尺寸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要在爐身外箍上鐵架進行加強。
這種巨型煉鐵高爐,單爐日產(chǎn)鐵十萬斤,一旦點火終日不熄,一年至少可以運行八個月,年產(chǎn)鐵兩千四百萬斤。
單爐年產(chǎn)鐵兩千四百萬斤,這是什么概念?
就在去年,產(chǎn)鐵量天下第一的大冶制鐵所,全年的鐵產(chǎn)量也就比這個數(shù)字高一些。
有如此驚人的突破,得益于去年年底實現(xiàn)了關(guān)鍵技術(shù)的突破,隨后,巨型煉鐵高爐在大冶動工建設,共計七座,其中一、二號高爐已經(jīng)建成投產(chǎn),點火十二日。
三、四號高爐這兩日點火,五、六號高爐剛剛建好,七號高爐即將完工。
每座高爐耗資數(shù)十萬貫,造價不菲,而投產(chǎn)之后,其產(chǎn)量累計起來十分驚人:七座煉鐵高爐,累計年產(chǎn)量為一億六千八百萬斤。
這又是一個讓人聽了不敢相信的數(shù)字,如今卻即將成為現(xiàn)實,擔任觀察使到大冶巡視的皇子宇文維新,看著碩大的煉鐵高爐,艱難的咽下口水,問陪同參觀的官員:
“這高爐...得消耗多少礦石,消耗多少燃料?”
“回大王,通常而言,普通鐵礦的含鐵量,在三成左右,若有五成,便是富礦,大冶鐵礦石含鐵量在五成左右,下官便以此推算。”
“要煉出一斤鐵,需要兩斤礦,而要熔化一斤礦,就要三斤木炭,當然,如今用煤炭,從寬了計,等同于熔一斤鐵礦要兩斤煤炭,畢竟煤炭熱值高...”
“這高爐燒的是煤氣,且不計制作成煤氣的損耗,依舊以一斤礦消耗兩斤煤計,那么...”
“單座高爐日產(chǎn)鐵十萬斤,所以日消耗鐵礦石二十萬斤,消耗煤炭四十萬斤。”
“若以七座高爐全年的消耗來看,就是消耗鐵礦石三億三千六百萬斤,消耗煤炭六億七千兩百萬斤。”
宇文維新聽到這個數(shù)字,不知該說什么,這種以“億”做單位的鐵產(chǎn)量和原料消耗量,已經(jīng)超出了他的想象范圍。
父親讓他到大冶走一圈,一開始他還覺得無聊,現(xiàn)在身處大冶,看著眼前這個巨獸,他終于明白父親的用意何在。
眼下,有識之士都會意識到鐵路、火車的好處,可要修建鐵路就得有足夠的鐵料制作鐵軌、道釘,然而,一里鐵路就要消耗鐵料六萬斤。
從長安到洛陽,官道長度有七百余里,若要修鐵路,長度應該差不多,那就意味著要修這條鐵路,至少耗鐵四千二百萬斤,接近去年大冶、利國、舞陽三大制鐵所合在一起的年度鐵產(chǎn)量。
所以,鐵不夠,鐵路就修不快。
然而,從明年起,這個問題不再是大問題了。
年輕的宇文維新不過二十出頭,他不像幾位兄長那樣生于西陽、長于西陽,所以對于大冶沒什么直觀的印象。
現(xiàn)在,宛若巨獸的大冶,在宇文維新腦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七座煉鐵高爐,累計年產(chǎn)量為一億六千八百萬斤,加上現(xiàn)有高爐的產(chǎn)量,差不多有兩億斤,宇文維新去年秋天時,還聽父親閑談時提起,說爭取未來五年,讓大冶制鐵所的年產(chǎn)量達到四千萬斤。
結(jié)果還不到兩年,直接就翻了幾倍,這是不是騙人的啊....
宇文維新如是想,看著眼前的濃煙滾滾,還是有些不敢相信。
一旁,陪同皇子公干的楊濟,看著眼前的七座高爐,心中也是吃驚不小。
他記得,在大明的時代,一座常見的煉鐵高爐,正常運行時,一天十二時,每時都要出鐵一版,一晝夜出鐵十二版,每版十鈞,累計一百二十鈞。
一鈞等于三十斤,也就是說,崇禎年間的煉鐵高爐,單爐鐵產(chǎn)量是三千六百斤。
現(xiàn)在,周國的新式高爐,日產(chǎn)鐵約四千斤,比如現(xiàn)在正在修建的秦蘭鐵路、關(guān)中鐵路,其沿途幾個鐵冶,單座高爐的日產(chǎn)量就是四千斤。
所以楊濟判斷,這個時代的鐵冶平均水平,僅以單座高爐的日產(chǎn)量計,和大明崇禎年間的鐵冶水平差不多。
兩個時代之間,可是差了一千年。
當然,考慮到火輪船、電報、火車,這不算什么。
但是,楊濟沒有想到的是,現(xiàn)在,居然有單爐日產(chǎn)量十萬斤的“巨獸”出現(xiàn)。
而這樣的巨型煉鐵高爐,本來可以早幾年就有的,之所以拖延到今年,完全是因為落后的采礦水平限制。
大冶制鐵所這七座巨型煉鐵高爐,單從建筑難度來說,并不算太難,楊濟覺得即便是在大明的時代,也能修起這么大的高爐,但問題是限制太多了。
道理很簡單,爐子越大,需要的通風量就越大,大明的時代,給高爐鼓風靠人力或者水排,根本就不足以給如此巨大的高爐通風。
硬要上馬巨型高爐的結(jié)果,就是高爐內(nèi)溫度上去不,甚至連過半的鐵礦石都熔不掉。
其次,高爐的煉鐵量越大,消耗的鐵礦石和燃料就越大,日產(chǎn)鐵十萬斤的高爐,要堆積多少鐵礦石、木炭或者煤炭才能喂飽?
通風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已經(jīng)解決,但是煤炭、鐵礦石依舊靠人力來開采,開采量較低,根本就撐不起巨型煉鐵高爐的巨大消耗。
一個礦工,平均每日開采的鐵礦石是十斤,平每日開采的煤礦均是二十斤左右,面對宛若饕鬄的巨型高爐,這樣的開采效率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所以,巨型高爐不是沒辦法修建,卻受限于原料、燃料不足,導致建起來沒什么用。
但是,去年年底,采礦技術(shù)出現(xiàn)突破,因為猛炸藥、烈炸藥的產(chǎn)量大增,所以“爆破采礦”的技術(shù)實用化,極大提升了采礦效率。
其次,蒸汽動力的輔助采礦機械出現(xiàn),可以協(xié)助礦工采礦,節(jié)省時間、人力,提升采礦效率。
所以,當采礦由人力采礦改良為機械輔助之后,一個礦工的每日平均采礦量翻了數(shù)倍甚至十余倍,煤炭、鐵礦石的開采量暴漲。
最后,制作耐火磚的工藝改良,使得巨型煉鐵高爐的內(nèi)襯壽命得到保證,降低運行成本,降低爐體崩潰危險。
正是有了這樣的底氣,政事堂諸公才最終下了決心,為大冶制鐵所募集資金,新建七座巨型煉鐵高爐。
與此同時,舞陽制鐵所、利國制鐵所也在籌建巨型煉鐵高爐,再過幾年,周國的鐵產(chǎn)量,怕是要以十億斤計。
由此,楊濟可以作出判斷,周國的鐵冶水平,已經(jīng)超過了大明,至于將來會達到什么高度,他無法想象。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