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文華殿議事就順暢多了,只有皇帝和四位內閣閣臣在座,沒有御史言官總是嘰嘰歪歪想給給皇帝上課。
到了議事時分,朱大明來到文華殿,四位閣臣起身見禮,然后依次坐定。朱大明看見角落里坐著的內閣中書舍人,心中突然想起了一個人來。
這個人叫作沈廷揚,是明末比較有見識的官員之一,松江府崇明縣人,出身于明末海商之家,對海運和水師都很熟悉,正是在內閣擔任中書舍人的時候,被崇禎皇帝偶然發現,然后予以重用,而這個人也確實很有才干,運河堵塞后,先是倡議并主持海運,后來又先后提督天津和登萊水師,策應遼東作戰,北京淪陷前上書皇帝遷都南京,但崇禎皇帝并未采納。
到了北京淪陷后,沈廷揚到南方繼續組織抵抗,失敗后被清軍俘虜,曾經的好友洪承疇親自勸降,沈廷揚大罵洪承疇,然后慷慨就死。這明明末的朝廷之中并非沒有人才,相反即便是在內閣中書舍人之中,也是藏龍臥虎。
沈廷揚并非進士出身,至于他什么時候做的中書舍人,以及做了多少年的中書舍人,朱大明目前并不知道,但是他相信是人才早晚會脫穎而出的。
李國鐠看皇帝就坐之后陷入沉思,也不知道是該話還是該等待,文華殿中一時安靜下來。
片刻以后,朱大明看四位閣臣皆已就位,才回過神來,略帶歉意地笑了一下道:“朕剛剛有點走神,倒讓卿等多候了。”
李國鐠聞言松口氣,躬身道:“陛下日理萬機,還請好好愛惜身體。”看皇帝點了點頭,然后接著道:“陛下,總領大行皇帝陵寢修造的禮部侍郎何如寵與工部侍郎高宏圖聯名上折,天寒地凍、施工艱難,請求工期延后,以待來年三月,再恢復施工。”
朱由校是一個苦命的皇帝,真是一點也不假。這個皇帝既不貪權,也不好色,生活也清苦,因為根沒錢揮霍。做皇帝期間,軍隊總是打敗仗,而朝堂之上也黨爭不斷,除了喜歡做點木工,也沒有別的追求,十五歲當上皇帝,二十三歲就死了,甚至連個子嗣也沒有留下,生前也沒來得及給自己建造陵寢。
總的來,朱由校活著的時候沒有享過什么福,死了以后到現在也還沒有入土為安,因為他的陵寢是在朱由檢即位之后才開始下旨修建,如今才剛剛修了四個月,再加上朝廷財政困難,到現在還沒有修好。
歷史上,天啟皇帝的陵墓被叫作德陵,屬于后世昌平天壽山十三陵之中最寒酸的一個。天啟七年八月底,崇禎皇帝登極之后,雖然很快就下旨給天啟皇帝修造陵墓,但是當時朝廷財政枯竭,根拿不出多少錢,崇禎從內庫中支出一筆銀子以后,也沒了下文,特別是外有建虜、內有流賊,軍費開支巨大,內庫很快也枯竭了,而大行皇帝的棺槨,又不能長時間地停在紫禁城白虎殿,所以最后天啟皇帝朱由校的棺槨,是在德陵還沒有完工的情況下,就被下葬的。
歷史上,天啟皇帝的下葬時間,是崇禎元年的三月份,而德陵完工的時間則是崇禎五年的八月。也就是,歷史上天啟皇帝下葬的時候,他的陵寢其實也只是建好了一個地宮而已,地面上的很多附屬建筑,基上都沒有建造出來。
一個生前超級喜歡土木營造的皇帝,死后卻葬在了十三陵之中最為粗略草率的陵中,不能不是一個悲哀。
后來,滿清大軍占領了北京城,德陵地面建筑多數被燒毀,多爾袞雖然下令將當時自縊殉節的懿安皇后張氏一起葬在了德陵地宮之中,總算讓朱由校夫妻團聚了,但卻并沒有重新修建地上的建筑物。
后世十三陵邊上明德陵的地面建筑,是一直到了乾隆五十二年,才重新在原址上補建的。可以,朱由校這個皇帝當得很不值,生前挺慘,死后也挺慘。
想到這里,朱大明道:“大行皇帝的棺槨,如今已經在白虎殿停靈四個月,德陵的工期實在不宜久拖。如今天氣寒冷,地面的大工可以暫停。但是地下的玄宮該怎么建就怎么建,不要停下。前些日子,朕從內庫之中為德陵撥銀五十萬兩支用,今后若是不夠,可令何卿等上折續請,所需的人工、物料、布置,不該省的絕不能省,明年九月之前務必完工。卿等切記要顧皇家的體面。”
朱大明為朱由校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兼任禮部尚書的徐光啟和兼任工部尚書李邦華也都在場,加上首輔李國鐠、次輔孫承宗,四人聽了都是心頭一緊,心中想,如今的皇帝顧念親情,果然是不假,同時一起道:“臣等遵旨。”
完這個事情,朱大明主動問起了皇極殿改元大典的事情,這個也是禮部在做,具體是禮部侍郎溫體仁在牽頭準備,包括改元的詔書,大赦天下的詔書,以及前往天壇祭祀上天的祭文,前往太廟祭祀祖先的祭文等等,都是一些禮儀上的程序上的事情,但同時又是必須做、不能省的事情。
如今禮部尚書是徐光啟,這些繁文縟節能省的已經算是省了,但仍然十分復雜,徐光啟一一稟報。皇帝和其他幾位閣臣聽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因此這件事情就算是確定了。
督促加快德陵修造的事情結束以后,李國鐠又道:“陛下,如今禮部、翰林院與國子監皆上書請開恩科。臣等以為,皇極殿改元之后,按慣例需開一次恩科取士。”
對這件事,朱大明也有考慮,而且對于主持崇禎元年恩科的人選,他也早已想好。朱大明聽完點了點頭,道:“開科取士乃國家掄才大典,既然朝廷有此慣例,自然要開恩科。朕看,崇禎元年開恩科之事可在改元大殿上公告天下。而且朕以為,此次恩科不僅要取文進士,而且要開武舉,取一批武進士。如今邊關多事,朝廷多有借助武人之處。八股取士繼續由禮部負責,至于武舉就由兵部負責。”
完這個話,朱大明停頓片刻,看了看四位閣臣,四位閣臣都是支起耳朵聽著,見皇帝停下話頭,徐光啟、孫承宗立刻表態,口稱遵旨。
然后,李國鐠問出了在座的四位閣臣都很關心的問題,即會試主考官或者總裁官的人選問題:“陛下,會試主考官,天下關注,不知陛下可有人選?”
然而令四位閣臣意外的是,皇帝根沒有征求他們的意見,不假思索地直接道:“科舉既然由禮部負責,那么會試的總裁官,自然由徐愛卿來做。科舉的慣例,朕自然知道,會試的總裁官由徐卿來做,至于副總裁,就由督察院左都御史李標來做。”
徐光啟一聽之下,既驚且喜,連忙領旨謝恩。李國鐠欲言又止,但最后還是沒有出聲。倒不是李國鐠想自己來做這個主考官,而是他覺得徐光啟學習西洋人的學問,有點走火入魔,居然信了西洋人的教,這樣的人來主持朝廷的科舉怕是有人閑話,然而皇帝已經毫不猶豫地就決定了,這讓他又不好再多什么。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