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禎元年恩科會試主考官的問題上,朱大明并沒有想太多,在他看來,徐光啟身上的西學背景要比別人更適合來挑選自己想要的人才。
朱大明要的是經(jīng)世致用之學,而不是如今翰林院中只會寫文章談道德的文人士大夫。
事實也證明,過去主持科舉的都是正宗儒臣,其中不乏儒學宗師級的人物,但是挑選出來的進士們又有多少有用呢。
歷史上這一科,是周延儒在主持,但是周延儒這個人,朱大明并不打算重用,所以不可能讓他主持。
想到這里,朱大明接著道:“至于武舉的總裁官,就由孫愛卿來做,副總裁官由軍機大臣李愛卿和英國公張惟賢一起來做。務必為朕選出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武進士。”
孫承宗、李邦華聞言,立刻躬身行禮領旨謝恩。能夠成為科舉的總裁官,是這些人自打考進士當官開始就有過的夢想,只是很少有人能夠美夢成真罷了。
看徐光啟、孫承宗、李邦華都有些的興奮,朱大明接著道:“主持科舉,不管是聽著光鮮,也意味著莫大的責任。諸位愛卿既然領旨,就要盡到責任。八股取士是朝廷的規(guī)矩,但是朕以為,這次恩科要注重選取經(jīng)世致用之才,經(jīng)義上的功夫當然要看,但策論的地位更要提升,若是策論不行,不能選取,若是經(jīng)義上差點,而策論可以,那就不必糾結(jié)于經(jīng)義。”
徐光啟聽了趕緊領旨,這也是他多少年的想法,自然沒有贊同的道理。
接著,朱大明又道:“凡天下舉人,皆可赴京參加會試,若是因為家貧而不能赴京應試,天下各州府學官皆有義務接濟,一應差旅開銷,都有官府支應,不得使任何一個有志于報效朝廷的舉子,因家貧而錯失良機。往年會試,朝廷錄取多在三百位以內(nèi),次既然稱為恩科,朕決意取夠五百之數(shù),不使任何一個可用之才,流落朝廷體制之外。”
明朝末年,的確有不少文人從賊,投靠李自成或者張獻忠,為其設官職、安百姓,但是其中功名最高的也多是舉人,比如牛金星、李巖,很少有進士投賊,至少在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quán)之前,很少有真正的進士投靠李自成。
因為一個人讀書讀到了進士,總體上就是大明朝體制內(nèi)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是統(tǒng)治階級也不為過。這樣的投靠新朝又能得到什么。何況讀書讀到了進士及第,儒家的忠孝節(jié)義基上都是深入骨髓了,都會成為現(xiàn)行體制最自覺最堅定的維護者。
當然了,到了滿清入關,明朝大勢已去的時候,文人進士投降滿清,則又另當別論了。目前朱大明所能做的,就是盡量把天下英才籠絡到朝廷這邊來,即便是一時半會用不上,也不能讓他們最后走向朝廷的對立面,幫助流賊去造自己的反。
比如牛金星這樣的人,來是天啟七年的新科舉人,后來考進士沒考上,又沒有當上官,所以只好在老家寶豐開個私塾,教授學生,到崇禎十年的時候,因為得罪了一個地方官,最后竟然被奪去了舉人的功名,還被充軍到盧氏,充軍三年,吃盡了苦頭。
到了崇禎十三年,李自成帶著農(nóng)民軍躲進了豫陜交界地區(qū)的盧氏山中,被剝奪了舉人功名的牛金星很自然地就成了大明朝的反對者,盧氏的官軍都逃了,何況他這個充軍過來的罪犯,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投奔了農(nóng)民軍,很快幫著李自成擺脫了流寇的做法,建立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大順政權(quán)。
如果牛金星考上了進士,他還會去投奔李自成嗎?或者哪怕是沒有被剝奪舉人功名,他對大明朝廷也不會失望到絕望的地步。
當然了,有人會,這種原考不上進士的人,你讓他考上近進士了,那不是對科舉制度的不尊重嗎?這話貌似有道理。但是每次科舉錄取二百多將近三百個進士,其中沒有什么用的無能之輩至少占一半。
再了,如果大明朝都滅亡了,朱大明要那些文章寫得花團錦簇的進士又有什么用呢。或許多招二百人也不一定能把牛金星、李巖這樣的人招進來,但那不是朱大明考慮的問題了。
不管怎么樣,多招二百人,朱大明至少多了二百個天然的盟友和追隨者,或許其中還有一些可用之才呢,比如后世大名鼎鼎的宋應星,萬歷四十三年就高中舉人了,接下來的十多年間五次進京趕考,次次落榜,最后不得已以舉人的身份,做了江西一個縣的教諭。
就在崇禎元年,也就是明年,公元一六二八年,宋應星和他的哥哥宋應升一起,參加了他一生中五次失敗會試中的第四次,也是第四次失敗。
當然了,這個時空中,朱大明不會讓他失敗。如果多取的二百人之中,哪怕只有宋應星一個有用的,那也值了。
四位閣臣皆是十年寒窗出身,自然知道考上進士對一個文人士子來有多重要。皇帝愿意多錄,對天下士林來,這絕對是崇禎元年最大的善政。既然如此,誰又愿意反對,誰又敢于反對呢。
在四位閣臣的稱頌之聲中,朱大明接著道:“武舉也是一樣。朝廷重開武舉的旨意,也要在改元的大典上公布。京營及九邊各鎮(zhèn),自士卒至官佐,由各鎮(zhèn)監(jiān)軍御史先行遴選,通過遴選后皆可進京應試,五軍都督府考試先取三百人,皆授武舉人出身,武會試由軍機處會同兵部負責,選取二百人,皆授武進士出身。在籍士卒武官,南北直隸和天下各省要遴選舉薦一批武舉赴京應試,名額不限。”
完這個,朱大明看著孫承宗、李邦華,兩人皆是躬身領旨。對他們二人來,這是好事。
孫承宗曾經(jīng)督師薊遼,對軍中情況非常了解,武官多數(shù)都是世襲,有的生來就有千戶、百戶,甚至指揮使、都督同知等武將官銜,但是上不得馬、張不得弓,什么都不懂,把軍隊交給這樣的人,怎能不打敗仗。同時他們也知道,很有一些作戰(zhàn)勇敢、武藝超群的士卒,晉升沒有門路,始終沉淪下僚。如今皇帝大開武舉,無異是給這些猛將苗子打開了進身之階,將來也不至于無人可用。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