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這邊剛剛緊鑼密鼓事無巨細地將仿造直線式線膛槍的事情布置下去,緊接著就又不得不馬上面對令他頭疼萬分的其他政務了。
崇禎三年的八月中旬,大明朝的京師內外,依舊干燥炎熱,自春至夏連著小半年,就沒下過一場雨。
從陜北到山西,再到宣大、河北、山東與京畿周邊,幾乎整個大明朝的北方,又一次遭遇了嚴重的干旱之中。
河北、山東、河南許多地方,接茬冬小麥種植的苞谷,剛剛長成一尺多高的青苗,就成片成片地干枯在了田里。
來自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州府關于旱災、蝗災的奏折,自從進入八月就一封接著一封地被送進了京師,然后被通政司送進了內閣。
到了最后,當然是一封接著一封地,全被送到乾清宮中的案頭,將全部的壓力,都推給了崇禎皇帝。
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繼位三年以來,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改變了大明京師的朝局,改變了從直隸到薊北地區的邊防形勢,但是對于大明北方各地的天氣,他卻是無能為力。
而且他也很清楚自己對于這一點確實是無能為力。
所以,當翰林院不斷有官員上書,說外間百姓皆望雨,請求皇帝親至天壇祭天求雨的時候,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只能將此類奏請留中,因為他根本不敢去。
當然,他不是因為害怕什么而不敢去,畢竟天壇也不遠,也沒有什么危險性。
他之所以不敢去,是因為他知道誰去了也沒有用,去了也是自己打自己的臉,白白損了朝廷的威望。
歷史上的崇禎皇帝聽信各種勸諫,下了多少次罪己詔,向天認錯,也向天下萬民認錯,可是改變什么了?
什么也改變不了,罪己詔既感動不了上天,也感動不了天下萬民,唯一的結果是讓自己一次次威嚴掃地。
然而不去祈雨可以,但是面對波及整個北方的干旱,他卻不能不讓內閣盡快采取措施。
為此,崇禎皇帝一方面讓內閣行文各地,并派農事院的大小官吏們,到宣大、北直、河南、山東等地指點補種番薯與土豆等物,盡量挽回一點損失。
另一方面,則發了旨意給南京戶部上書蘇茂相和漕運總督袁可立,讓他們從江南兩廣各地加倍采購夏秋兩季的稻米,作為秋冬之時北方漕糧的儲備。
與此同時,為了表示對北方干旱的關切,崇禎皇帝再一次下旨,減免山陜、宣大、河南、山東的夏秋兩稅,并昭告這幾個干旱嚴重的省份允許百姓逃荒,并勸說轄地受災嚴重的佃農、赤貧的百姓,往云貴、河中、漠南、薊北等地逃荒移民。
有了鄂爾多斯諸部四萬多人在官軍的護送下千里迢迢地遷往烏斯藏地區安置的例子,崇禎皇帝心里對官方組織大規模的移民,沒有以前那么擔心了。
所以,在八月中下旬的十多天內,崇禎皇帝連著數日,帶領著內閣首輔李國鐠、戶部尚書畢自肅等人,來到平常軍機處議事的武英殿中,對著大明朝的地形沙盤,與眾人商議和規劃著北方數省旱災移民的方向與路線。
崇禎皇帝知道,這樣的事情急不得,大明朝內地的漢人百姓,除非萬不得已,否則寧肯在故鄉忍饑挨餓,守著祖傳的一畝三分地,也不愿意移民到外地謀生。
明初的時候,因為多年戰亂的原因,人口大量減少,土地大量荒蕪,朝廷讓人口相對較多的山西向周邊幾個行省移民。
按理說,山西人多地少,移民到了新的地方,按丁分田,給種子農具,這是一件好事,總比給租種地主的土地,給人當佃戶打短工要好吧。
但就是這么奇怪,老百姓不相信這樣的好事,以為朝廷這是要將他們發配到邊疆去戍邊屯墾。
在許多百姓的心目中,移民到外地去,特別是移民到邊地去,就等于是充軍流放了。
因此,不管朝廷和官府如何賣力地廣而告之,就是沒人愿意去。
到了最后沒辦法,地方官府為了完成移民任務,只能采取欺騙和沿途押送的方法。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槐樹移民,就是這么來的。
對于這個問題,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同樣沒有太好的辦法來解決,但卻必須要解決。
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就明末這個氣候環境,你就是消滅了西北的流賊天下也不會太平,因為中原、山東、江淮地區早晚還會冒出大量的流賊。
如今這些地區已有的相對于耕地產能而言顯得過剩的人口,必須轉移到朝廷新開辟的邊疆版圖上去。
這些過剩的人口不移民,大明朝長江以北,秦晉冀魯豫江淮地區終究安定不下來,而朝廷邊軍新開辟的邊疆領土,也終究難以真正納入華夏的版圖之中。
當然,明末的老百姓們可不會有這么高的覺悟,他們才不管你什么華夏版圖不版圖的。
有些人寧肯餓死在家里,也不愿意冒風險移民到未知的地方去。
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當然并不想采取過于殘酷的手段,來減少這些地區的人口,比如之前在某種程度上放任洪承疇、孫傳庭對流賊亂民的屠殺,比如之前在某種程度上坐視建虜突破宣大之后的大肆屠戮,包括在某種程度上放任甚至縱容袁崇煥在西北三邊木速蠻聚居區的一些作為。
這些手段,其實都是在萬不得已的時候聽之任之的下下策。
但凡還有一點別的辦法,都不能出此下策或者放任行此下策。
雖然他很清楚,這些人終究會在不久之后死去,要么死于北方頻發的饑荒,要么死于北方頻繁的戰亂,要么死于后來肆虐這整個北方的瘟疫。
但是聽任這些人在某種程度上死于自己的不作為,作為一個來自后世的人,終究會在良心上過不去。
崇禎三年的大旱,在原本的歷史上,直接導致大明朝整個北方陷入大亂之中。
除了陜北的流賊如同星火燎原大肆蔓延之外,河南、山東、江淮等地各種規模民亂也是此起彼伏,完全亂了套。
而當時黃臺吉率領建虜的大軍,剛剛蹂躪過京師周邊北直隸許多地區,大量的流民流離失所無以為生。
而各地勤王的軍隊又有許多都被擊潰或者中途逃散。
這些同樣無以為生的逃兵,隨即加入了各地的民亂之中,使得整個大明朝從此急轉直下,從此走上了崩潰敗亡的道路。
因此說起來,明末持續的干旱,比起流賊來說,甚至比起建虜來說,都是更加致命的問題。
也因此,當大明朝北方各地旱情陸陸續續不斷傳來的時候,崇禎皇帝也只能在酌情減免北方各省夏秋兩稅,購糧備荒的同時,著手準備由各地官府進行移民了。
在崇禎皇帝的親自主持之下,經過了內閣與戶部連續多日的商議,崇禎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大明朝廷以圣旨的形式,向天下各地,正式發布了移民詔書《招墾令》: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皇明肈造且三百年,華夏百姓咸受其恩,四海之內,億兆生民,安享太平,生生不息……
“至于今日,戶口日增而人丁日眾,自大河上下、長江南北,田盡而地、地盡而山,山野鄉民,必求墾佃,然則戶口日繁、地不勝稼!
“每遇水旱荒年,民必流離失所,嘗謂四海無閑田而農夫猶餓死,正因人日增而地不變也!
“今朝廷銳意開邊而拓新土,河中、漠南、塞上、薊北,乃至于云貴西康,沃野何止千里,惜乎有土而無人……
“所謂皇恩浩蕩必及于億兆生民,今頒招墾之令,曉諭天下百姓,朝廷于河中塞北之地設官招墾,凡大明百姓,地不分東南西北,人不計士農工商,口不分老弱婦孺,皆可聞令前往,開荒墾田,永為世業。
“天下官吏軍民,能招民開墾邊地至百名者,文授縣丞、主薄,武授百戶、把總;能招民開墾邊地至千名者,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戶、守備;招民數量尤多者,授官按數加級……”
與這個公開昭告天下的詔書一同發往天下各省督撫鎮臣手中的,還有崇禎皇帝與內閣反復商議之后形成的另外一道不公開的旨意。
除了曉諭天下百姓,可以自行前往邊地開荒墾田之外,崇禎皇帝為了避免無人應招,同時也防備著北方各省的干旱如同歷史上那樣引發各地的民亂,還特別圣旨定下了崇禎三年年內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五地巡撫衙門和布政使司的移民任務:
“陜西布政使司下向隴西天水與河中移民,不拘男女老幼兩萬口。
“河南布政使司下須向河中、歸化、云貴移民,不拘男女老幼三萬口。
“山西布政使司下須河中、歸化、宣大移民,不拘男女老幼兩萬口。
“河北巡撫治下各州府須向宣府、熱河移民,不拘男女老幼兩萬口。
“山東布政使司下須向熱河、旅順、東江治下移民,不拘男女老幼五萬口……”
五個省級地區一共十四萬人,分配到了各地下面的府、州、縣,算起來每個地方分攤的人口數其實并不多。
若是這五省的巡撫和布政使司,將自愿前往墾荒的移民和官府分派遣送的移民合二為一的話,那么這個移任務應該能夠輕松完成。
這是崇禎皇帝給北方各省官府明確布置的第一次移民任務,所以,盡管他心里很急,但還是堅持了以小心謹慎為上,打算先試試水,如果順利完成,那么崇禎四年就適當加大額度。
b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