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先生繼續他的話題。
從發現的角度看,意象文字石給了我們更廣闊的采集與賞析文字石的空間。
奇石之紋與型自然天成,之所以成為文字石,是由于人的主觀意識活動在錯綜的紋理、造型中發現字型、字意的結果。
發現的過程,在于聯想,在于會意,在于對似與不似的領悟。
發現的樂趣,審美的逸情,正是意象文字石采集與賞析的魅力之所在。
對似與不似之間的文字石,九龍還是容易分辨出的,畢竟能從筆劃里看出某個字的影子。
而且這類奇石,在自然界比較容易找到。
抽象
抽象的文字石與具象、意象文字石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上面的文字不能被指認為是或像某個字,但在紋理的變動或形態的塑形上又分明具有字的意味,尤其是具有中國漢字書法的意味。
對于抽象文字石人們常常說的是“這有什么什么樣的筆墨韻味”,或者說“這有什么什么樣的字體模樣”。
彭先生打出一方黑底金字的文字石,看筆劃,又像一條龍,又像一只虎,在飛舞躍動。
彭先生看向眾人:“這是什么字?各位老師看出來了嗎?”
眾人七嘴八舌,有說龍字的,有說虎字的,還有說根本就不是字,倒像一條騰飛的巨龍,或者像是一只老虎在狂嘯。
彭先生笑了笑:“我把它理解成‘龍騰虎躍’四字。”
眾人含首點頭,確實,彭先生這樣一命名,馬上這字就活了,其飛舞躍動的筆力之美,疏密有致的結構之美,龍騰虎躍般狂奔之勢的陽剛之美,立刻呈現出來,顯示出了中國書法內在的一氣化成的人文精神,太讓人浮想聯翩了。
這種命名水平,九龍一時半會還學不來,但也讓他領略到文字石的抽象之美,此行真是太值了。
彭先生又打出了一方石頭,這方石頭上,根本找不到什么字,就是點、橫、撇、捺幾種筆劃的集合,在紅、朱砂紅相間的石頭上體現出來。
“我把它命名為‘字’”。
面對眾人疑惑不解的神情,彭先生笑了笑:“這個‘字’的命名,不是代表這些筆劃組成了一個‘字’字,而是代表了這些筆劃,表現了行楷的點、橫、撇、捺如珠落玉盤般輕盈之態的陰柔之美,所以,它們都是構成‘字’的必不可少的筆劃,我就命名為‘字’了。”
九龍想了半天,終于明白過來,這命名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妙!
文字石的抽象美賞析,讓九龍感受到了書法藝術的象外之旨、字外之味,甚而得到此時無字勝有字的更多豐厚內蘊的審美意趣。
這種奇石,九龍看到,也不一定會撿,這需要豐富的想象力,才能把奇石的神韻解讀出來。
這種抽象石,難于判斷的原因,在于并不是除了具象、意象外,其他都是抽象石,它必須要有某種特殊的韻味,如果沒有,它就是一方普通的石頭,根本沒有觀賞價值。
而這個韻味,就考驗你的文化水平了,因此,抽象石,文化低的石友,根本玩不來。
彭先生話鋒一轉,講起了文字石與書法。
漢字大概是世界上書體最多的文字,有楷、行、草、隸、篆、甲骨文等等。
漢字又最講究書法,書法堪稱國粹。
其實,對于書法而言,它已不是以字體本身的傳情達意為主要功能,它更多的是要通過線的飄逸律動,筆的正側逆轉,墨的干澀潤濕來表現書寫者個人的思想情感。
所以說,文字石從實用轉化成了藝術,就成了書法。
我國數千年的書法藝術形成了各種書法流派,如王(羲之)體、顏(真卿)體、柳(公權)體、舒(同)體,以及魏碑體、瘦金體等等。
這些書法字體為文字石的解讀與賞析提供了厚重的人文歷史環境。
特別要強調的是,在對文字石的賞析中,僅看石紋石型是否像字是遠遠不夠的。
一方文字石的品味,更要從書法的角度來審視:其線條或造型是否有筆力運動之美,其結字是否有虛實構筑之美,其布白是否有整體和諧之美。
以書法藝術家的眼光來欣賞文字石,那怕一點一橫也能給人以更多的美的享受。
彭先生打出一方只有一個點的石頭圖片,他命名為“羲之遺墨”,這一點極富王羲之書法瀟灑俊逸之神韻,有人點評為“凝墨金亮,力透千古”。
一個簡單的點,彭先生就能看出它的神韻,可見自身的書法肯定不差,九龍越聽,面色越凝重起來,一個文字石就這樣復雜,要徹底搞懂文字石,真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九龍在這邊思考,彭先生又把話題引到文字石與圖形上去了。
世界文字的發源,都是由象形符號開始,但獨有漢字沒有像其他文字那樣最終演變成了拼音文字。
《說文解字》上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象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所以現行漢字,大都或多或少的有象形或象征的意義。
故爾,在我國和RB的書法藝術中,就有一種將書法與繪畫融為一體的形象書法的類別,比如將“鷹”字書寫成鷹的圖形模樣。
九龍印象當中,春聯上就有這種筆法,又是書法又是圖形,在文字石中,也有這一類嗎?九龍可沒碰到過,那就好好聽聽彭先生的課吧,下次再碰到類似的石頭,肯定會好好收藏起來。
彭先生打出一方“馬”字石圖片,從圖形看,活脫脫一匹臥馬,但四蹄已呈跪立之勢,給人一種躍然欲起的動感;從字形看,亦稱得上是書法大師的上乘之作,用筆簡潔流暢,舒急有致,一氣呵成,其騰越的筆勢與圖形上馬的態勢蔚然一氣,字體之美與圖形之美珠聯璧合。
他再打出一方“才”字石圖片,此圖樣酷似一年輕女性的模樣,她身材窈窕,長發披肩,一臂后曲一臂前伸,呈向往狀,而其下肢的肢體語言,卻表明她已在行動之中。
用一個又一個具體的文字石來表達觀點,通俗易懂,不像某些所謂專家,故作高深,經常寫些晦澀難懂的詩詞,讓人找不著北,甚至引起不少石友望而生畏,都不知如何玩石了,彭先生這接地氣的講解,確實九龍佩服。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