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蘇州網師園殿春簃冷泉亭中的一方大型靈璧石,因形同鷹隼得名“鷹石”,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古典園林之中唯一的一方靈璧置石,原來據園林學家陳從周考證,是出自桃花塢唐寅故居的遺物,建國后移入此處。
前不久余大師因為參與編撰一本新書,特地去實地仔細考察,斷定是英石而非靈璧。
殿春簃曾經由陳從周在1980年5月移建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明軒”,因而名揚海外。
2000年2月,大都會博物館“明軒”舉辦了一個主題為“文人賞石:庭園、書齋與繪畫”的專題收藏展,從美國公私藏家搜集了從宋代至近現代有關奇石題材的中國畫近90件,同時亮相的30多方中國古典賞石,出自著名“文人石”收藏家理查德·羅森布魯姆(Richard Rosenblum)。
不幸的是,就在展覽期間(4月),這位收藏家因病溘然長逝,享年僅61歲。
但他生前慨允捐贈給大都會博物館的15方藏石,至今仍安然無恙,其中冷泉亭中就按照原樣也置放了一方羅森布魯姆捐贈的英石。
以古代四大名石而言,英石應該是最能契合瘦、皺、漏、透之審美標準的石種,尤其是瘦和皺的特征表現最為充分,瘦而有骨,皺而有范,無論橫山還是豎峰,無論具象還是抽象,概莫如此。
而且還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相比起其他古代名石,自古以來英石極少加工優化,作假不多見。
我在新著《玩石指南》一書中,曾經效仿晚唐詩人司空圖的《詩品》所論,選擇了二十四種石種一一對應,其中英石為“清奇”,庶幾近之。
英石之瘦,猶如孤芳自賞之寒士,更如郊寒島瘦之詩風,清奇悲凄、幽峭枯寂;英石之皺,猶如鶴發雞皮之老者,飽經風雨滄桑,閱盡世態炎涼。
清代詩人陳洪范曾經對英石的結構造型有一個擬人化的高度概括:“問君何事眉頭皺,獨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韻清,不雕不刻胸懷透。”
余大師特地提醒,英德雖然是資源的產地,但真正玩英石厲害的地方卻是順德。
順德作為區域開放的窗口,引來英石產地的精品,通過這里與外界對接交流,為英石創造更加高端的環境與平臺,融“兩德之力,共推英石”。
這點倒是讓九龍沒想到,他心想,以后有機會,還是要去英德一帶走走,畢竟粵省是鄰居,要去的話,方便多了。
九龍是個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既然古典賞石意味著傳承,也不知古石流傳至今到底有多少,怎么辨別古石今石呢?
畢竟現在的做舊手法太厲害了,要把今石變古石并不困難。
余大師聽到這個問題,感到很好奇:“小黃,你是不是淘到古石了?”
“沒有的事,不過,如果余老師肯教我,我說不定就能淘到寶了。”
九龍開玩笑的回應。
“確實,現在能上拍賣公司法眼的,只有這些古石,算你有眼光,我就以個人的經驗說說吧。”
余大師還真是問不倒,九龍隨口提出的問題,他都能用心解答。
所謂古石,習慣上將清代末年(寬泛一點,也可以將民國之前的列入)以前入藏者奇石稱為古代賞石。
近些年,拍賣市場時或可見一些有古代名人刻款的石頭上拍,但是大部分都是做舊作偽的新石,這也是古玩市場的一個“重災區”。
目前古代賞石雖然已經成為一個主流拍賣市場的板塊,但其易作偽性、稀缺性和審丑性等特點,也使得專事其收藏者屈指可數。
所謂易作偽性,是指賞石無論是石頭本身還是木制底座,容易做舊和作偽,非法眼很難鑒別。
有的雖是舊作,但與標明的實際年代不符,而更多的則為新作。古代賞石的鑒別特別是斷代有相當的難度。
如美國已故“文人石”收藏家理查德·羅森布羅姆一樣,許多中外收藏家乃至典藏機構、拍賣行,時常將新石(做過舊的)混同于古石。因為古代賞石大都沒有流傳有序的(形象)記錄,也沒有考古發掘的相關標準器物相佐證。
此外,古代賞石的底座與石頭賞玩年代不符的現象比比皆是,現在流傳下來的古代賞石許多是沒有舊座的,更談不上是原配底座了,即使是所謂明式或是清式底座,也不能完全判定其確切制作年代,比如清代也可能制作明式底座,民國也可能制作清式底座。
所以,以底座(包括刻銘)的年代去推測奇石最初的賞玩年代往往會有問題,判別古代賞石(園林古石除外)的年代,更多的是一種邏輯判斷,而不是實證分析。
所謂稀缺性,就是指帶有原配老座的賞石是可遇不可求的。
記得2008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杭州西泠印社拍賣公司首推“中國首屆歷代供石專場”,引起不小震動(古代賞石一直只是作為專場拍賣中的一個專題),由于征集用心(不少賞石都是《中華古奇石》著錄過的),拍賣取得圓滿成功,57件拍品成交率84.20%,成交額506萬元。
其中“標王”為圖錄封面的一方元至明的靈璧石“墨玉通靈”,出自上海藏石家,有舊配(非原配)青石臺座,曾著錄于《中華古奇石》等書,成交價為51.52萬元。即使如此,該拍賣專場也有幾方年代存疑的石頭上拍。
后來該拍賣公司雖然也不斷有古代賞石上拍,但因古代賞石資源稀缺,征集難而規模縮減,所謂首屆歷代供石專場竟成為絕響。
所謂審丑性,也就是說,古代(古典)賞石往往以丑為美,所謂瘦皺漏透、云頭雨腳,都是不符合形式美學理念的,這與當代人的認知程度有很大的落差——這也是古典賞石近代以來日漸衰微的根本原因。
特別是古代賞石由于當時開發水平有限等原因,符合瘦皺漏透、云頭雨腳經典結構造型的少之又少,更多是屬于那種大璞不完、混沌意象的東西。
也就是說,造型完美的古石少之又少,如果有的話,要格外留心觀察。
判別是否古石,看石頭包漿非常重要。
但按照包漿的成色來判別年代,很難有一個量化的尺度,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講,包漿與撫玩時間的長短有關,即使年代再久,如果缺乏長時間的撫玩(如園林置石),其包漿也是無法深厚的。
不少古石其實包漿也不是非常濃郁的。
包漿可以人為“速成”,但做舊的包漿感覺會有點“臟”,不夠清亮滋潤,黝而有光,而且石表包漿往往均勻一致,包括一些溝槽凹陷之處,不同于老包漿。
古石作偽,要特別提防舊座新石。
就是說,座是老的,石頭是新做舊的,這種殺傷力最大。
古玩圈稱其為“裝棺材”。一般人看到老座往往會失去警惕,不會特別注意石頭是否是做舊的。
就在不久前,朋友約我去看一方據說是日本回流的英石,粗看石頭有包漿,但似乎年代較淺,底座取出一看,開門是舊的,而且石頭與底座落榫比較緊密,沒有加工過的痕跡,所以初步判斷是老石頭。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