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胡血 正文 西晉時期的民族政策(中)

作者/胖胖的貓頭鷹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西晉時期的民族政策(下)

    6、 鮮卑突發部的形成

    由于民族的遷徙與雜居,鮮卑人的部族十分雜亂,這些部落互不隸屬,甚至相互之間多有劫掠。不過在此之前,鮮卑人有過一段統一的歷史。

    東漢后期,檀石槐部落崛起,他于高柳(今山西省陽高縣)北300 里之彈汗山(今內蒙古商都縣附近)歠仇水(今東洋河)建立王庭,成為鮮卑諸部落首領。史書稱“兵馬甚盛;東、西部大人皆歸焉。因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馀,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網羅山川水澤鹽池。”(《后漢書烏桓鮮卑列傳》)

    組成部落聯盟的鮮卑族實現了統一,實力已經可以與匈奴最強盛時期相比。而且鮮卑南遷之后與漢庭互市,從漢人手中學到了先進的冶鐵技術,又以漢人為謀主,漢庭深以為患。如蔡邕所言:

    “自匈奴遁逃,鮮卑強盛,據其故地,稱兵十萬,才力勁健,意智益生。加以關塞不嚴,禁網多漏,精金良鐵,皆為賊有;漢人逋逃,為之謀主,兵利馬疾,過于匈奴。”(《后漢書烏桓鮮卑列傳》)

    檀石槐將鮮卑分為三部:從右北平(今河北省唐山市東南)以東至遼東,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為東部。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今河北懷來)十余邑為中部。從上谷以西至敦煌、烏孫二十余邑為西部。各部大人皆屬檀石槐。

    此時東漢衰落,鮮卑強盛,漢廷雖然深以為患,但無力控制,只能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欲與其和親。檀石槐不肯接受,反而更加頻繁的寇邊。鮮卑人的入侵已經讓東漢不堪忍受,烏桓校尉夏育上書漢靈帝,認為應當出兵討伐鮮卑,蔡邕表示反對,漢靈帝不聽,同意出兵。

    公元177年8月,漢靈帝派遣夏育率軍出高柳(今山西陽高縣),田晏率軍出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匈奴中郎將臧旻率領南匈奴單于出雁門,各率騎兵一萬余人,分三路出塞,深入鮮卑二千余里。檀石槐命令東、中、西等三部大人各率領部眾迎戰。夏育等人遭到慘敗,甚至連符節和輜重全都喪失,各人只率領數十騎兵幸免,死去的士卒占十分之七八。東漢經過這次慘敗之后,鮮卑人更加肆無忌憚,日益衰落的朝廷已經無力組織反擊。不過東漢的運氣不錯,檀石槐在公元181年就去世了,時年45歲,他的兒子和連繼任首領。

    和連屬于無能之輩,加之貪財好色,又判決不公,在他手里至少造成了一半以上的鮮卑部落叛離。和連死后,兒子騫曼年幼,部落便推舉和連的侄子魁頭擔任首領。后來騫曼長大,便與魁頭爭奪首領之位,致使部眾離散。魁頭去世,他的弟弟步度根繼任首領,而這時候的鮮卑部落聯盟已經不復存在,各部之間相互獨立。

    于此同時,中原爆發黃巾軍起義,陷入嚴重的內亂之中。曹魏統一北方之時,漠南一帶的鮮卑部落首領軻比能逐漸吞并周邊部落,勢力逐漸強大起來,鮮卑各部有可能再次統一。

    《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有載:“軻比能本小種鮮卑,以勇健,斷法平端,不貪財物,眾推以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紹據河北,中國人多亡叛歸之,教作兵器鎧楯,頗學文字。故其勒御部眾,擬則中國,出入弋獵,建立旌麾,以鼓節為進退。”

    由此可知軻比能統轄的地區靠近邊塞,本來勢力十分弱小,袁紹取冀州之后,不少黃巾軍和黑山軍逃入鮮卑,這些漢人教會了軻比能部落制作兵器、文字以及作戰技巧,遂使得軻比能部眾戰斗力相對其他部落要強悍許多。經過多年努力,軻比能統一了鮮卑部分部落,勢力已經十分強大,控弦十余萬,已成曹魏心腹大患。如《三國志》所言:“后鮮卑大人軻比能復制御群狄,盡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五原(今內蒙古五原縣)以東抵遼水,皆為鮮卑庭。數犯塞寇邊,幽、并苦之。”

    不但如此,軻比能的強勢甚至引起了蜀漢諸葛亮的注意,他在231年的北伐中,就曾派使者出使軻比能,兩者連結之后互相呼應,企圖南北夾攻曹魏。

    曹魏幽州刺史王雄對鮮卑人頻繁的寇邊十分頭疼,于是派遣勇士韓龍前去行刺。軻比能不幸遇刺身亡,所統部落或依附曹魏接受封賞,或繼續進擾邊塞,或與其他部落相攻,鮮卑諸部對曹魏邊界的威脅大為減弱。

    到了西晉初年,隨著鮮卑部落的遷徙與融合,逐漸形成了好幾大部落,其中主要有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吐谷渾部、禿發部、乞伏部。禿發樹機能正是禿發部首領。

    禿發部起源于拓跋部,既然談到禿發部的起源,首先就得介紹下拓跋部的形成與遷徙。

    拓跋部又稱索頭部,根據《魏書》記載,拓跋部是黃帝后裔,黃帝以土德稱王,北方把土叫做“托”,而把君王叫做“跋”,所以部落便以拓跋為名。這顯然是杜撰的。

    拓跋部的最早的可信記錄應該可以追溯到拓跋毛,拓跋毛生活的時代大概是在西漢初年,《魏書》稱其“聰明武略,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由于歷史久遠,拓跋部又無文字記述,相關歷史只能口口相傳,所以拓跋毛應該是拓跋部傳說中的人物,但也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鮮卑族尚未南遷之時,拓跋部位于諸部最東北的一支,亦稱別部鮮卑。前文提到過,拓跋部的先民最早居住在嘎仙洞附近,生存條件惡劣,拓跋毛下傳五世而至拓跋推寅,拓跋鮮卑開始第一次南遷,到了今天呼倫湖附近,由于這里是千余沼澤地帶,拓跋推寅想繼續南徙,可惜尚未成行便去世了。

    拓跋推寅又傳六世至拓跋鄰,他準備第二次南遷,但自己已經年老體衰,便傳位給拓跋詰汾。拓跋詰汾秉承父志,率領部族繼續南遷,最終抵達匈奴故地,即今天河套北部固陽縣陰山一帶。

    拓跋詰汾死后,其子拓跋力微繼位。史稱力微“有雄杰之度,時人莫測。”(《魏書帝紀第一》)258年,拓跋力微將部眾南遷至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一帶,拓跋力微召集諸部大人祭天,結果白部大人未到,拓跋力微將其誅殺。由此看來,鮮卑諸部已經在盛樂一帶形成了部落聯盟,史書稱此時的拓跋部已經控弦上馬二十余萬。

    同一時期中原正處于三國時期,曹魏雖然無心北顧,但也非拓跋部可比,所以拓跋力微告誡各部大人:“我歷觀前世匈奴、蹋頓(烏桓首領,被曹操所殺)之徒,茍貪財利,抄掠邊民,雖有所得,而其死傷不足相補,更招寇讎,百姓涂炭,非長計也。”

    拓跋力微對中原采取了十分友好的態度,不但與魏和親,并于261年派其子拓跋沙漠汗入曹魏為質子。從此“聘問交市,往來不絕。”(《魏書帝紀第一》)曹魏也贈給拓跋氏金幣繒絮,歲以萬計。

    拓跋力微有一個哥哥名叫拓跋匹孤(史書記載為禿發匹孤),但他未能繼位。筆者以為有兩個可能原因,或許是匹孤母親的地位太低,因為《魏書》稱力微之母是天女所生,這自然是迷信,但至少說明了力微的母親在部落中很是尊貴。也有可能是詰汾不喜歡匹孤而喜歡力微,魏書稱力微“生而英睿”,想必很得拓跋詰汾的喜愛。 力微即位之后,兄弟二人的關系應該很不好,匹孤才會率領自己的部落自塞北西遷,曹魏時期由塞北陰山、河套一帶,沿黃河兩岸,順賀蘭山脈東麓南下,至河西、隴西以北,即今內蒙額濟納旗至寧夏北部游牧。這也說明匹孤雖然未繼大位,但也有分得不少族人,或者說有不少族人愿意跟著他西遷。

    《魏書帝紀第一》載:“元年(220年,同年東漢滅亡),歲在庚子。先是,西部內侵,國民離散,依于沒鹿回部大人竇賓。”這里說所的西部,很可能是指匹孤所統的河西鮮卑,所以匹孤在力微繼位的當年有遣軍襲擊,并獲得大勝,力微不得不投靠沒鹿回部大人竇賓。

    匹孤死后,其子壽闐繼位。《晉書禿發烏孤傳》稱:“壽闐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寢而產于被中,鮮卑謂被為‘禿發’,因而氏焉。’”禿發之姓氏即來源于此。可見禿發部與拓跋部雖是同源,但禿發壽闐也因為上輩之間的矛盾而不愿使用相同的姓氏。不過也有專家考證,禿發之姓氏為北魏史官魏收所改,禿發部其實一直沿用拓跋姓氏。

    再后來,曹魏鎮西將軍鄧艾都督隴右諸軍事時,又遷禿發等部鮮卑數萬人至河西隴右雍、涼二州之間,即今陜西中部及甘肅一帶,最后聚居于河西走廊東部及青海湖以東。整個突發部落的活動范圍東至麥田(今甘肅靖遠縣)、牽屯(今寧夏固原市內),西至濕羅,南至澆河(今青海貴德縣),北接大漠,與漢、羌等族雜居共處,再加上活動于隴西一帶的乞伏鮮卑等部落,合稱西部鮮卑。

    西晉初年發生的禿發樹機部起義持續時間近10年之久,其領導人正是壽闐的孫子樹機能,他是禿發部的第三代首領,史書稱其“壯果多謀略”,于西晉伐吳之役的前夕被晉軍所敗,后被部下所殺。

    7、 樹機能起義的發生與發展

    曹魏遷禿發部至河西、隴右,主要目的是打算以鮮卑部替己守邊,這是曹魏兵源不足而不得已為之。西北地區的民族問題一直以來十分突出,這里除了漢族、鮮卑、羌、氐、匈奴雜居外,亦有巴氐、盧水胡、北地胡等諸多民族。

    由于民族政策的失當,此時的西北有如*桶一般,而且晉武帝也已經意識到了西北民族矛盾的尖銳,所以如何維持西北地區的穩定也就成了他的心病。泰始五年(269年),晉武帝以雍州隴右五郡及涼州金城郡(今甘肅蘭州)、梁州陰平郡(今甘肅文縣),合七郡置秦州,鎮冀城(今甘肅天水市甘谷縣),以加強對隴西河西一帶的控制。

    秦州的設置本是一件好事,若能對各族采用懷柔之策,禿發樹機能起義或許不會發生。但是晉武帝所用非人,以胡烈為秦州刺史、牽弘為涼州刺史,胡烈是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縣南)人,為曹魏大將胡遵之子,在關隴一帶頗有恩信;牽弘“亦猛毅有招風”(《三國志甠招傳》)(指牽弘有父親牽招的風范),二人都以剛猛著稱,非綏遠之才。

    晉武帝任命二人鎮守西北之前還發生了一件小插曲。胡烈本是荊州刺史,牽弘本是揚州刺史,此時西晉尚未統一東南,荊揚二州為國防重心。當時都督揚州諸軍事陳騫是牽弘的上司,但二人關系相處的不太好。后來陳騫入朝,對晉武帝說:“胡烈、牽弘皆勇而無謀,強于自用,非綏邊之材,將為國恥。愿陛下詳之。”(《晉書陳騫傳》)晉武帝認為陳騫與牽弘有隙,這才構陷牽弘,所以對他的提醒不以為意,恰巧晉武帝想經營西北,遂命二人分別擔任秦、涼刺史,陳騫只能暗自嘆息,認為二人必敗。

    司隸校尉傅玄與陳騫的觀點不同,他認為胡烈必能威震西北,他在給晉武帝的奏表中有這么一段:“秦州刺史胡烈素有恩信于西方,今烈往,諸胡雖已無惡,必且消弭。然獸心難保,不必其可久安也。若后有動釁,烈計能制之。”(《晉書蔠葐傳》)

    雖然傅玄深信胡烈能控制西北形勢,但是他又當心叛亂胡人竄逃,或東入安定(今甘肅鎮原縣東南),或西赴武威,此二郡非胡烈所管轄,胡人可能東西游動,反復為患。所以傅玄建議于高平川(今寧夏固原市清水河流域)新設置一個郡,遷徙百姓實邊。使安定、武威、高平川三郡歸屬秦州,以便胡烈有能力防范諸胡叛亂。

    晉武帝并沒有采納傅玄的所提到的建議,因為胡烈、牽弘于泰始六年(270年)到任后不久,西北就出大事了,鮮卑禿發部起兵反晉,胡烈被殺。

    禿發部起兵之時,西北一帶很可能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晉書映帝紀》記載271年5月(禿發部叛晉的后一年)雍、涼、秦三州就發生了嚴重饑荒,晉武帝下令赦免三州死刑以下囚犯。西北一帶氣候干冷,農歷5月屬于青黃不接、農作物尚未成熟之時,這說明饑荒的前一年雍、涼、秦三州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致使上年的農作物減產,糧食不足以支撐到第二年秋收。

    由此可知樹機能起兵前西北的大抵情況:公元270年,民族矛盾本就尖銳的西北發生了嚴重自然災害,晉武帝不但不慰撫,反而以“勇而無謀,強于自用,非綏邊之材”的胡烈、牽弘出鎮西北,二人不能綏遠,致使“失羌戎之和”,禿發樹機能于是率領部眾起兵反晉。

    有不少人認為禿發樹機能起義的直接原因是胡烈擔任秦州刺史之后出兵屯于萬斛堆(今寧夏中衛與甘肅靖遠交界地區黃河北岸騰格里沙漠南緣),以軍事手段壓迫禿發部,樹機能這才起兵判晉。這種說法有誤,將禿發部起兵的時間與胡烈屯兵萬斛堆的先后順序弄反了,《晉書胡烈傳》明確記載:“烈為秦州刺史,及涼州叛,烈屯于萬斛堆,為虜所圍,無援,遇害。”由此可知禿發部起義在先,胡烈討伐在后,胡烈因為后援不至,遂為樹機能所殺。

    當時扶風王司馬亮時任都督關中雍、涼諸軍事,禿發部起兵之后,他派遣了將軍劉旂、騎督敬琰前去支援,然而二人不知為何屯兵不進,按律劉旂當斬。司馬亮為此上表晉武帝,說劉旂不進軍是因為自己的指揮錯誤。晉武帝回復:“高平困急,計城中及旂足以相拔,就不能徑至,尚當深進。今奔突有投,而坐視覆敗,故加旂大戮。今若罪不在旂,當有所在。”(《晉書司馬亮傳》)高平即今天的寧夏固原縣,關中四塞之一的蕭關即在高平附近,是河西連接關中的一條要道。高平距離萬斛堆四百余里,可知禿發樹機能再攻殺胡烈之后又圍困高平,或者胡烈遭到禿發部進攻之后退守高平,樹機能追擊,將高平圍困。而且晉武帝認為以高平的守軍加上劉旂所統兵力足以戰勝敵人,但劉旂不但不救援,甚至在距離高平較遠的地方屯兵,坐看友軍覆滅。因為司馬亮主動承擔責任,晉武帝也就沒殺劉旂,只是將司馬亮免職,調入京師,不久又任命為撫軍將軍。

    胡烈被殺之后,西北形勢急轉直下,晉武帝立即采取補救措施:一、以尚書石鑒行安西將軍、都督秦州諸軍事,與奮威護軍田章、安西軍司杜預共同討伐禿發部。杜預行至長安,晉武帝改任他為秦州刺史、領東羌校尉、輕車將軍、假節。二、以汝陰王司馬駿為鎮西大將軍、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坐鎮長安。三、對隴西五郡遭受外寇侵擾的百姓免去租賦,生活無著落者可向官府借糧。

    晉武帝所采取的補救措施可謂恩威并施,如果能順利執行,或許能迅速的平定叛亂。但是事情的發展往往事與愿違,晉武帝的人事安排再次出現了失誤。按照晉武帝安排,鎮西將軍司馬駿為西北最高軍事長官,其次是安西將軍石鑒,輕車將軍杜預是其下屬。問題就在石鑒與杜預二人,兩人早有矛盾。

    石鑒命令杜預率軍出擊。杜預認為此時敵軍兵強馬壯,而官軍孤軍深入,又人困馬乏,應該等到后續部隊趕到,再尋找時機,以優勢兵力進討禿發部。杜預又向石鑒提出了此時進軍的五不可、四不須(具體內容史書未記載)。石鑒為此大怒,奏報杜預擅自修飾城門官舍,滯留耗費軍需,派遣御史把杜預抓了起來,裝進檻車交付廷尉。

    杜預是晉初名將,頗曉軍事,時稱“杜武庫”。對于西北日后的形勢,確實有如杜預所言,所以《晉書尠葧傳》稱:“其后隴右之事卒如預策。”由此可知,石鑒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令杜預出兵很可能另有目的,或許是為了陷害杜預,杜預若進軍,在當時的情況下必不能勝,所以無論杜預進不進軍都將受到石鑒的懲罰。

    石鑒又將杜預押至長安問罪,只因為杜預娶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為妻,所以減輕了刑罰,以侯爵贖罪論處,不久又任命為度支尚書。后來石鑒回朝,杜預彈劾他虛報戰績,二人甚至在朝中大吵大鬧,晉武帝俱免二人之職。

    兩軍尚未交戰,晉軍卻出現將帥失和的情況,想要短期內平定西北已是不可能了。

    271年4月,北地胡進寇金城(今甘肅蘭州),涼州刺史牽弘出兵進討。一時之間“群虜內叛,圍弘于青山,弘軍敗,死之。”(《晉書映帝紀》)北地胡是生活在北地郡(西漢時的北地郡位于今寧夏甘肅交界一帶,東漢、西晉郡治內遷)的雜胡,青山位于今天甘肅環縣西。

    北地胡不屬于鮮卑,可知禿發部反晉之后,有不少別的族群加入,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晉書禿發烏孤傳》載:“泰始中,(禿發樹機能)殺秦州刺史胡烈于萬斛堆,敗涼州刺史蘇愉于金山,盡有涼州之地,武帝為之旰食。”史書上沒有關于涼州刺史蘇愉的更多記載,他可能是在牽弘戰死之后新任的涼州刺史,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當時西北形勢之惡劣,涼州已經完全為樹機能所占。

    侍中任凱、中書令庾純與車騎將軍賈充有過節,二人對武帝言道:“秦、涼覆敗,關右騷動,此誠國家之所深慮。宜速鎮撫,使人心有庇。自非威望重臣有計略者,無以康西土也。”(《晉書任凱傳》)并提議以賈充鎮守長安,以平禿發部。晉武帝同意,任命賈充為都督秦涼而州諸軍事。

    對于西北形勢的惡化,晉武帝用人失當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他在給賈充的任職詔書中承認了這一點:“秦涼二境,比年屢敗,胡虜縱暴,百姓荼毒。遂使異類扇動,害及中州。雖復吳蜀之寇,未嘗至此。誠由所任不足以內撫夷夏,外鎮丑逆,輕用其眾而不能盡其力... ...”

    其實賈充并無過人才干,只不過在司馬氏取代曹魏的過程中堅定的站在了司馬氏一邊,遂得重用,并非任凱所說的“有計略者”,若由他出鎮長安,西北形勢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還好賈充本人也不愿意離開京師,他以女兒賈南風與太子司馬衷的婚事為由留在了洛陽。

    如此一來,平定西北的大任又落在了鎮西將軍司馬駿的肩上。司馬駿是司馬懿之子,長晉武帝一輩,在皇室中最有威望,史書稱其:“善扶御,有威恩。”(《晉書司馬駿傳》)可見司馬駿本身就是最好的人選。不過司馬駿270年就任之后并不急著進討禿發部,而是勸督農桑,與士卒分擔勞役,甚至規定僚佐軍官都要至少屯田十畝。

    經過司馬駿數年經營,西北形勢開始好轉。274年8月,“涼州虜進寇金城諸郡,(司馬)駿討之,斬其帥乞文泥等。”(《晉書映帝紀》)這是禿發部反晉以來史料記載的晉軍第一次獲勝。到了275年2月,禿發樹機能已經抵擋不住司馬駿的攻勢,于是向晉軍質子請降。此時距離禿發部起兵差不多有5年之久。

    禿發部投降的記載是于《晉書映帝紀》,內容如下:“咸寧元年... ...二月... ...叛虜樹機能送質請降。夏五月... ...西域戊己校尉馬循討叛鮮卑,破之,斬其渠帥。”既然樹機能于2月送質請降,為何又與五月討伐?可能原因有兩個,或許樹機能是詐降,或許馬循討伐的不是禿發部落。我認為第一種可能性更大些。因為《晉書司馬駿傳》有載:“咸寧初,羌虜樹機能等叛,遣眾討之,斬三千余級。進位征西大將軍。”咸寧初年正是276年,可見禿發樹機能在這年2月投降,他又在當年叛變,而且是在5月之前叛變,僅僅老實了3個月。

    晉武帝以關中司馬駿部與西域戍己校尉(治高昌)兩個方向同時進討樹機能,都取得了不小的戰果。此前涼州曾發生內亂,議郎令狐豐殺敦煌太守,自領郡事,死后,其弟令狐宏繼位,這年2月涼州刺史楊欣將令狐宏斬殺。晉武帝命令司馬駿遣七千人代替涼州守兵,此舉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加強涼州防務。

    當時樹機能、侯彈勃等人打算劫持涼州佃兵,司馬駿獲悉,命平虜護軍文俶(即名將文鴦)督率涼、秦、雍三州軍馬前進,大軍壓境以威懾各部。樹機能迫于兵威,所領二十部首領以及侯彈勃等人反綁前往晉軍營門投降,于是“安定、北地、金城諸胡吉軻羅、侯金多及北虜熱冏等二十萬口又來降。”(《晉書司馬駿傳》)一次歸降就有20萬眾,可知各民族參與的反晉斗爭有多大的規模。這是樹機能的第二次投降,西北形勢已經得到控制,晉武帝便征調司馬駿入朝。

    如果西晉能對叛亂諸胡加以撫慰,晉武帝發動伐吳之役的后顧之憂早就解決了,然而禿發樹機能又在276年發動了第三次反叛,西北形勢再度惡化。陋屋偏逢連夜雨,同年7月,就在西北形勢持續惡化之時,又有鮮卑人阿羅多等部入侵邊塞。

    晉武帝首先派遣西域戊己校尉馬循進討鮮卑部落,斬首四千余級,生俘九千余人,阿羅多投降。

    277年3月,晉武帝派遣平虜護軍文鴦進討樹機能等人,獲勝。《晉書》稱這一年“西北雜虜及鮮卑、匈奴、五溪蠻夷、東夷三國前后十余輩,各帥種人部落內附。”史書未明確記載這些內附各族是否包括禿發部,筆者認為以樹機能多次投降的經歷,再加上被文鴦所敗,這應該是禿發部的第三次投降。

    對樹機能來說,投降與反叛實屬常態,沒過多久他第四次舉起了反晉的大旗。278年,涼州刺史楊欣與禿發樹機能黨羽若羅拔能等人戰于武威,晉軍戰敗,楊欣被殺。在此之前,司馬督馬隆曾上表晉武帝稱:“涼州刺史楊欣失羌戎之和,隆陳其必敗。”(《晉書氠蚚傳》)但是晉武帝并未重視,果然楊欣被殺,禿發樹機能又在279年1月攻陷涼州,于是“河西斷絕。”(《晉書氠蚚傳》)可見禿發部的這次反叛規模之大,關中與涼州的交通已經完全中斷。

    8、 馬隆平西北禿發部

    禿發樹機能的第四次叛亂影響極大,此時晉武帝已經為伐吳之役準備了近10年之久,大軍早已集結,如箭在弦上。西北的再次動亂已經打亂了晉軍的部署,對晉武帝來說,解決禿發部的叛亂已經迫在眉睫。就在這時,馬隆向晉武帝毛遂自薦,祈求領三千精兵討伐樹機能。

    《晉書氠蚚傳》詳細記載了馬隆平定禿發部的過程,其中有一段文字是關于晉武帝與馬隆的對話,全文如下:

    “帝每有西顧之憂。臨朝而嘆曰:

    ‘誰能為我討此虜通涼州者乎?’朝臣莫對。

    隆進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

    帝曰:‘必能滅賊,何為不任,顧卿方略何如耳。’

    隆曰:‘陛下若能任臣,當聽臣自任。’

    帝曰:‘云何?’

    隆曰:‘臣請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率之鼓行而西,稟陛下威德,丑虜何足滅哉!’

    帝許之,乃以隆為武威太守。

    公卿僉曰:‘六軍既眾,州郡兵多,但當用之,不宜橫設賞募以亂常典。隆小將妄說,不可從也。’

    帝弗納。”

    朝臣所謂的“六軍”是指禁軍,西晉時期禁軍有領軍、護軍、左右二衛、驍騎、游擊六部,遂稱之為六軍。

    馬隆當時的職務是司馬督,不過是個低級武官,他之所以能入朝議事,是因為晉武帝想要平定吳國,在全國大舉“壯勇秀異才力杰出者... ...擢而用之。”兗州有關部門認為馬隆“才堪良將”(《晉書氠蚚傳》),這才舉薦他入朝參政。我們從晉武帝與馬隆的對話中可知,當時滿朝文武對西北形勢已經無可奈何,晉武帝不得不寄希望于一個低級武官,而且破例允許馬隆自行招募三千勇士,而不是調用禁軍和地方州郡兵。

    馬隆得到的照顧不僅如此,他向晉武帝請求親至前往武庫挑選武器,晉武帝同意。然而武庫令卻只給馬隆曹魏時期留下的庫存腐朽器械,二人因此發生爭執。御史中丞彈劾馬隆,馬隆向晉武帝解釋:“臣當亡命戰場,以報所受,武庫令乃以魏時朽杖見給,不可復用,非陛下使臣滅賊意也。”(《晉書氠蚚傳》)晉武帝并不追究,又給了馬隆三年的軍資。

    馬隆為出征涼州準備非常充分,他所招募的士兵更是以一當十的勇士,募兵的最低限度是“腰引弩三十六鈞、弓四鈞,立標簡試。”(《晉書氠蚚傳》)西晉時期的一鈞等于現在的6.6公斤。也就是說,馬隆募兵的標準是腰力足以拉開237.6公斤的弩,臂力足以拉開26.4公斤的弓,總共募了三千五百名符合要求的士兵。我們從馬隆募兵的標準來看,并無對騎術有任何要求,可知這三千五百名士兵都是步兵,以弓弩見長,裝備大量的強弓硬弩。

    禿發部的生產方式以游牧為主,所以擁有大量騎兵,這是游牧民族在軍事方面獨一無二的優勢。所以當馬隆渡過溫水(位于武威東)之后,晉軍便一直被禿發部的騎兵跟蹤騷擾,行軍十分困難。如《晉書氠蚚傳》所載:

    “虜樹機能等以眾萬計,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后。”

    一般說得來,孤立無援的步兵一旦在開闊地帶遭遇騎兵,也就在戰斗中陷入被動。步兵雖然行動緩慢,但士兵之間的間隙小,若以密集的陣型防守,再加上強弓硬弩,騎兵若強攻的話往往占不到便宜。但是騎兵有著當時無與倫比的機動性,若步兵防御嚴整、無懈可擊,騎兵可繞至敵后襲擊戰斗力不高的輜重部隊。或者尾隨步兵,尋找破綻,伺機而動。只要騎兵不主動進攻步兵,步兵的選擇只有兩個--或守或走。守則受制于后勤補給,必不能久,走又容易陣型出現破綻,為騎兵所乘。正因為如此,步兵對騎兵往往要吃大虧,即便在陣地戰中戰勝了騎兵,也會因為行動緩慢而追不上騎軍,只能打成擊潰戰。但是步兵一旦被騎兵所乘,則無所遁逃,往往是全軍覆沒。

    關中距離涼州千余里,馬隆僅率三千五百步兵出征,西北路途艱險、胡族遍地,時刻要防備敵騎兵騷擾,我們完全可以想象晉軍千里行軍之困難。一旦晉軍為禿發部所乘,孤立無援之下必敗無疑。然而這支晉軍不但克服千難萬險順利的抵達武威,還邊行邊戰,殺敵數以千計,實屬不易。

    馬隆能夠順利完成任務,主要得益于三點:1、士卒精銳,所馬隆所率士兵都是他一手精挑細選出來的勇士。2、馬隆治軍嚴整而又有奇謀奇策,沒給樹機能留下可趁之機;3、準備充分,裝備器械的使用很有針對性,裝備了大量的偏箱車和腰弩。《馬隆傳》有載:“隆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鹿角車營,路狹則為木屋施于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

    偏箱車即是一種四輪木車,這種車只在側面裝有一面擋板,士兵站在車內,可防敵從側面襲擊,也能伺機發動反擊。《明史甠志四》記載:“景泰元年(1450年),定襄伯郭登請倣古制為偏箱車。轅長丈三尺(4米左右),闊九尺(3米左右),高七尺五寸(2.4米),箱用薄板,置銃。出則左右相連,前后相接,鉤環牽互。車載衣糧、器械并鹿角二。屯處,十五步外設為籓。每車槍砲、弓弩、刀牌甲士共十人,無事輪番推挽。外以長車二十,載大小將軍銃,每方五輛,轉輸樵采,皆在圍中。”

    明朝所造的偏箱車是仿造古人所制,馬隆做造偏箱車是則是依照八陣圖制作,《三國諸葛亮傳》記載:“亮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云。”所以偏箱車很可能是由諸葛亮所發明。明時期偏箱車的使用方法應該與馬隆所做偏箱車相同,唯一的區別是明朝士兵使用的遠距離殺傷武器主要是銃和槍炮,而不是弓和弩。

    按照《明史》的說法,偏箱車的主要用途有三個。一是運載物資;二是為行進中的步兵提供防御,可左右相接,鉤環牽互;三是兵士休息之時,可將偏箱車圍城一圈,組成簡單的營房,并在十五步外設置籬笆之類的障礙,士兵只在圍中活動。

    可知偏箱車的用途主要是運輸和防御,而且馬隆對偏箱車的使用十分靈活,“地廣則鹿角車營,路狹則為木屋施于車上”,防御很是嚴謹,沒有給禿發部創造有利的戰機。

    我們從馬隆募兵的考核標準可以推測出這支晉軍的主要武器是弓和弩,同時也能推測出馬隆所使用的弩遠比弓據有殺傷力,所使用的并非普通的弩,而是兩宋時期失傳了的腰弩。明《武備志》有如下記載:

    “茅子曰:中國之利器,曰弓與弩,自漢以后,虜弓日強,遂不可復及,唯弩之用為最。弩之力,腰開者可十石(708公斤,有點夸張了),蹶開者可二三石,古所云弓之強者不及也。晉馬隆平樹機能,猶借腰開弩,至宋而不得其法,不傳。故《武經》所載黑漆黃樺跳蹬等弩,皆蹶張也。”

    雖然馬隆招募的士兵臂力已超常人,但他們所使用的弓箭未必能在與鮮卑人的戰中取得優勢。對于馬背上的民族來說,騎馬和射箭是他們必須要掌握的技巧,而且弓箭結構簡單,極易制造,特被是在復合弓的廣泛使用后,中原軍隊所裝備的弓箭在技術上并不具備優勢。不過草原民族一般不使用弩,因為弩的結構和弓有很大差別,并不適合騎兵攜帶。馬隆對士兵開弩的要求是三十六鈞,是開弓的八倍,射程和威力必然也是弓箭的數倍,可以說是對騎兵作戰的殺手锏,如《晉書氠蚚傳》所言:“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

    晉軍雖然裝備了威力驚人的腰弩,但是鮮卑人在防護用具的使用上似乎比晉軍要有優勢。《晉書氠蚚傳》載:“奇謀間發,出敵不意。或夾道累磁石,賊負鐵鎧,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無所留礙,賊咸以為神。轉戰千里,殺傷以千數。”可見馬隆所部穿著的是犀牛皮做的皮甲,而樹機能所屬士兵披覆的卻是鐵鎧。毫無疑問,鐵鎧的防御性要高于犀甲。這段記載很有趣,晉軍在道路旁堆起磁鐵,鮮卑人因為穿著鐵鎧,所以不能前行,而馬隆所屬士兵都著皮甲,行動自如,鮮卑人以為他們是神兵天降。問題是,晉軍的磁鐵是從哪里來的?總不可能運著大量的磁鐵行軍吧,所以馬隆應該是因地制宜,在經過富于磁鐵礦物的山道之時,馬隆命令士兵換上皮甲,把路邊的磁石更集中的堆積起來。鮮卑人愚昧,不懂其中奧妙,以為晉軍有如神助。

    這里有個問題,當時鐵鎧已經很常見,而且晉軍的武器裝備都是由馬隆在洛陽的武庫中親自挑選的,為何他會選擇比鮮卑人更差的裝備?

    唯一說的通的解釋是馬隆為每名士兵裝備了兩套護具,一套是鐵鎧,一套是皮甲。鐵甲雖然防護性好,但笨重、不靈活,皮甲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點。而且長期的行軍作戰必有損耗,兩套鎧甲可提供替換,以晉武帝對次戰的重視程度,馬隆在軍資器械方面是很受照顧的。

    樹機能雖然擁有數倍于晉軍的兵力,但他始終奈何不了晉軍,我們從“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后”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樹機能一路上一直緊隨馬隆,以尋找晉軍破綻。馬隆深知步騎兵作戰的要點,始終結陣而前,沒給樹機能任何機會。一旦樹機能強攻,晉軍便以扁廂車為屏障抵擋騎兵突擊,又以強弓硬弩大量射殺敵軍,在戰斗中始終未落下風。

    晉軍如此且戰且行,最終順利率軍抵達武威。此前,涼州諸郡已與關中失去聯系,如孤懸于海外的飛地,所以馬隆抵達武威的意義非凡,不但鼓舞了守軍士氣,也打擊了叛軍的氣焰。參與叛亂的猝跋韓、且萬能等部當心馬隆將會討伐己部,于是率萬余落歸降,西北形勢開始好轉。

    自從馬隆西征,鮮卑人一直尾隨晉軍,馬隆沒辦法派遣使者回洛陽報告情況,所以《晉書氠蚚傳》有“音問斷絕,朝廷憂之,或謂已沒”的記載。后來馬隆的使者于一天夜里趕到洛陽,“帝撫掌歡笑。詰朝,召群臣謂曰:‘若從諸卿言,是無秦、涼也。’乃詔曰:‘隆以偏師寡眾,奮不顧難,冒險能濟。其假節、宣威將軍,加赤幢、曲蓋、鼓吹。’”(《晉書氠蚚傳》)筆者認為晉軍使者抵達洛陽的時間應該是在11月以前,當時晉軍已經大量集結于東南,前線將領也已經做好準備,就等晉武帝的伐吳詔書,形勢有如箭在弦上。但是西北一直是晉武帝的后顧之憂,這是他一直拖延伐吳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馬隆的捷報傳來,晉武帝這才放下心來,下詔即刻伐吳,而伐吳時間正好是11月。

    同年12月,馬隆開始反擊禿發部,他率領歸附西晉的沒骨能等部與樹機能決戰,樹機能被部下所殺,部族投降,涼州遂平。因平叛之功,晉武帝對馬隆及所率將士破例再次大加封賞。

    西晉平定吳國以后,晉武帝認為西平郡(今青海西寧)經歷十年戰亂,急需興復,以馬隆為平虜護軍、西平太守,將所領精兵,另加一支人數不詳的軍隊交與他指揮,屯據西平。

    當時平西以南生活著成奚部,史書沒交代成奚是哪個民族,筆者認為羌人的可能性最大。因為成奚部每為邊患,馬隆到任之后即率軍討伐,敵軍據險距守。馬隆示敵以弱,下令軍士帶著農耕用具,做出將要去耕種的樣子。成奚部以馬隆并無征討之意,而是想要屯田,所以防備稍稍松懈。馬隆抓住機會,因其無備,進兵擊破之。從此之后,成奚部老實很多,在馬隆擔任西平太守期間都不敢為寇。太熙初(290年),晉庭封馬隆為奉高縣侯,加授東羌校尉。

    馬隆鎮守平西十年,在任期間西北無事,是西晉穩定西北的磐石,如《晉書》所言:“積十余年,威信震于隴右。”然而晉武帝于290年病逝,太子司馬衷即位,楊駿、司馬亮共同輔政,當時略陽(治今甘肅秦安縣東南)太守嚴舒與楊駿通親,企圖取代馬隆之位,于是詆毀馬隆年老謬耄,不足以威鎮西北諸戎。晉庭便以嚴舒代替馬隆鎮守西平。結果嚴舒一到任,西北一帶“氏、羌聚結,百姓驚懼”(《晉書氠蚚傳》)。朝廷當心西北諸戎再次起兵反晉,被迫免去嚴舒,讓馬隆官復原職,但不久死在任上。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城市| 沙雅县| 宁蒗| 红河县| 磐石市| 尼木县| 麦盖提县| 通城县| 旬邑县| 察雅县| 周宁县| 米易县| 江北区| 曲阳县| 洪雅县| 酉阳| 滦平县| 永济市| 黑龙江省| 金乡县| 和龙市| 宣武区| 吉木乃县| 开阳县| 出国| 江达县| 肥东县| 霍林郭勒市| 二手房| 晋州市| 象州县| 东辽县| 望城县| 桦川县| 松潘县| 长宁区| 安顺市| 右玉县| 揭西县| 济南市| 九寨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