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帝國爭霸 正文 第209章 生不逢時

作者/閃爍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戰(zhàn)爭時期,帝國海軍對進攻力量的需求是永無止境,而最有力的進攻手段也就是依托于航母的艦載航空兵。

    顯然,航母肯定是多多益善。

    正是如此,如何在戰(zhàn)時獲得足夠多的航母,成為了帝國海軍必須認真考慮,并且著手解決的問題。

    “替代型航母”就是在此背景下誕生。

    只是,在開工建造之前,帝國海軍就已認識到,“替代型航母”只是應急之作,并不是理想選擇。

    如果只是用于護航作戰(zhàn),那么按照商船的標準建造,問題還不是很大,畢竟護航作戰(zhàn)行動都是在后方進行,很難遇到真正的挑戰(zhàn),而且能獲得包括岸基航空兵在內的其他作戰(zhàn)力量的支持與配合。事實上,第二次全球大戰(zhàn)當中,那些用商船改造的護航航母并不比按照軍艦標準建造的小型航母差。

    可問題是,要讓“替代型航母”去執(zhí)行其他的作戰(zhàn)任務,那就有點勉為其難了。

    顯然,對于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萬噸,最多能夠搭載50架艦載機的中型航母,肯定不止局限于護航作戰(zhàn)。

    前線指揮官調派護航航母執(zhí)行其他的作戰(zhàn)任務,簡直是再正常不過了。

    按照帝國海軍做的統計,第二次全球大戰(zhàn)期間,特別是在最初的3年里面,護航航母有大約70%的時間在執(zhí)行跟護航無關的任務,比如向前線運送作戰(zhàn)飛機,甚至是直接參與作戰(zhàn)行動。即便在戰(zhàn)爭后期,護航航母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做本職之外的工作。關鍵是,護航航母遭受的損失,僅有不到三分之一跟護航作戰(zhàn)有關,另外的三分之二都是在執(zhí)行非護航任務時所遭受。

    可見,實戰(zhàn)對護航航母的需求遠遠超過了設計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帝國海軍決定在“替代型航母”的基礎之上,研制一種性能更加強大的中型航母。

    這就是“增強型航母”。

    要說的話,“增強型航母”的發(fā)起時間并不晚,幾乎是跟“替代型航母”同時開始,只是推進速度慢得多。

    道理也很簡單,條件不成熟。

    不要忘了,大戰(zhàn)才爆發(fā),主要造船廠的頭號任務是建造航母、巡洋艦、驅逐艦、兩棲攻擊艦與大型攻擊潛艇等主力戰(zhàn)艦,即便是規(guī)模較小的造船廠,也承擔起了輔助艦船,以及運輸船只的建造工作。

    此外,建造艦船的數量,不但受到造船廠限制,還跟鋼鐵的產量直接掛鉤。

    帝國的大型鋼鐵廠幾乎都在沿海地區(qū),而且緊挨著港口,主要就是為了降低運輸環(huán)節(jié)的費用。

    其實,帝國的很多造船廠是由鋼鐵廠發(fā)展而來。

    毫無疑問,在大戰(zhàn)初期,就算有迫切需要,也要受現實約束,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最為關鍵的地方。

    要說的話,這也是“替代型航母”堅持采用商船標準的關鍵所在。

    如果采用軍艦標準,那么在立項的時候就會被否決,因為在戰(zhàn)爭初期,達到軍用標準的高強度合金鋼的產量根本就滿足不了造艦需求,連主力戰(zhàn)艦都沒辦法保證,更別說是重要性不夠高的輔助艦船。

    只是,帝國海軍沒有因此放棄“增強型航母”,至少設計工作沒受到影響。

    與“替代型航母”相比,“增強型航母”最突出的變化,也就是采用軍艦標準,以提高戰(zhàn)場生存能力。

    當然,肯定沒這么簡單。

    在戰(zhàn)術用途上,“增強型航母”被當成了大型航母與超級航母的補充對待,以提高艦隊的戰(zhàn)術靈活性。

    說得直接一點,用2到3艘“增強型航母”來替代1艘大型航母或者超級航母,能夠顯著提高在執(zhí)行低強度作戰(zhàn)任務時的戰(zhàn)術靈活性,讓特混艦隊不再受航母數量的限制,獲得更高的作戰(zhàn)效率。

    在具體應用上,主要針對的也就是低強度作戰(zhàn)任務,比如在登陸作戰(zhàn)行動當中為陸戰(zhàn)隊提供空中支援。

    嚴格說來,這正是在啟動“增強型航母”時所要達到的主要目的。

    在第二次全球大戰(zhàn)期間,帝國海軍的小型艦隊航母主要用于登陸作戰(zhàn),到后期更是直接編入登陸艦隊。

    從這個角度看,“增強型航母”更像是新時代的小型艦隊航母。

    當然,得益于技術進步,特別是艦載機大型化,“增強型航母”沒辦法小型化。

    只是,相對于增強作戰(zhàn)能力,更加得控制建造成本。

    道理也很簡單,如果太昂貴,不如建造作戰(zhàn)能力更加完善的大型航母。

    其實,這也是帝國海軍在設計階段提出的唯一要求。

    在“替代型航母”的基礎上,通過采用軍艦的設計標準提高生存能力,并且把建造成本控制在“替代型航母”的150%以內。至于具體的性能指標,比如載機數量與持續(xù)作戰(zhàn)能力可以略微降低。畢竟“增強型航母”也主要在后方活動,能夠方便的獲得補給,不存在得獨當一面的需求。

    按最初的設計方案,“增強型航母”也就是通過犧牲載彈量、載油量,并且縮減機庫面積來增強生存能力。簡單說,也就是利用節(jié)約下來的噸位來增強艦體結構強度,避免采用稀缺的高強度合金鋼。

    關鍵,其實就是建造軍艦必須用到的高強度合金鋼。

    別說是在梁夏帝國,放眼全世界,軍用標準的高強度合金鋼都是戰(zhàn)略物資。不止是建造戰(zhàn)艦需要,其他武器裝備也需要,比如陸軍的主戰(zhàn)坦克。即便是作戰(zhàn)飛機,部分零件也是由高強度合金鋼制造,比如起落架。

    在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后,包括高強度合金鋼在內的戰(zhàn)略物資,全都納入了分配體系。

    顯然,不是說想要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只是,用普通鋼材替代,必然會導致結構重量增加,從而對性能產生影響。

    按照最初版本,“增強型航母”的載機數量減少到了36架,也就是4個半中隊,載油量與載彈量都減少了四分之一,續(xù)航力降低到5000海里,持續(xù)作戰(zhàn)能力僅5天,還無法為艦載機提供全面維護。

    當然,這也跟其他性能指標提升有關。

    比如為了讓航速達到30節(jié),而且在動力系統超負荷運行時達到32節(jié),必須采用功率更大的燃氣輪機,導致耗油率提高,還占用了更多的內部空間,也就只能縮小彈藥庫與燃料庫等艙室的尺寸。

    可惜的是,該方案依然沒能獲得批準。

    不是因為性能太差,而是沒有配套的產能,即能夠建造中型航母的造船廠都沒有控制的船臺可用。

    關鍵還有,帝國海軍對“增強型航母”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

    以當時的情況,帝國海軍在東望洋方向上,至少需要用2年時間進行部署調整,然后才有望發(fā)起戰(zhàn)略進攻。前期的進攻行動,以攻打島嶼為主,投入的作戰(zhàn)力量不會太多,現有的特混艦隊已經足夠。再說了,紐蘭海軍已經被擊潰,短期內難以構成威脅,艦隊決戰(zhàn)的可能性并不大。

    此外,帝國海軍在近期的主要戰(zhàn)場其實是在梵炎洋。

    簡單的說,也就是支持南方次大陸那邊的作戰(zhàn)行動,包括封鎖梵羅國,阻止紐蘭共和國為其提供軍事援助。

    因為帝國海軍在梵炎洋上有很多軍事基地,比如在梵炎洋中心位置的迪戈基地,所以對帝國海軍來說,面向梵炎洋作戰(zhàn),對艦隊的要求反到不太大,主要依靠岸基航空兵,以及掩護運輸船隊的護航艦隊。

    從這個角度看,帝國海軍最緊缺的其實是用于護航作戰(zhàn)的“替代型航母”。

    正是如此,在“替代型航母”大批量建造之時,“增強型航母”遲遲沒有上馬。

    不過,這并非壞事。

    等到帝國海軍需要“增強型航母”的時候,高強度合金鋼的產能提升了十幾倍,不再需要為建造材料犯愁。

    關鍵還有,建造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

    當然,帝國海軍也對“增強型航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往簡單說,也就是以中型航母的噸位,獲得相當于超級航母60%的戰(zhàn)斗力,填補大型航母不足產生的空缺。

    顯然,帝國海軍把“增強型航母”當成了大型航母的替代品。

    其實,這也是必然結果。

    道理也很簡單:超級航母太昂貴,不但沒法大批量建造,巨額的維持費用也讓帝國海軍難堪重負。

    哪怕是在戰(zhàn)爭時期,帝國海軍也不可能無限制擴充艦隊規(guī)模。

    再說,并非任何戰(zhàn)斗都需要出動超級航母。

    至于大型航母,效費比顯然不夠理想。

    比如,“陳炳勛”級的建造成本大約是“薛遠征”級的80%,而在高強度戰(zhàn)斗當中的作戰(zhàn)效率僅相當于“薛遠征”級的65%。關鍵是,在低強度戰(zhàn)斗中,“陳炳勛”級的效費比不比“薛遠征”級高多少。

    換句話說,大型航母有點高不成、低不就。

    此外,在“陳炳勛”級之后,帝國海軍沒再建造過大型航母。

    顯然,只是重新設計就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因此大型航母并不是理想選擇,完全沒有效費比可言。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調整了“增強型航母”的性能指標,要求用6萬噸的艦體,獲得相當于超級航母60%的戰(zhàn)斗力。

    顯然,這個要求一點都不低。

    簡單的說,也就是保持“陳炳勛”級90%的戰(zhàn)斗力,排水量降低24000噸。

    即便采用最先進的造艦技術,也有很大的難度。

    不說別的,要想讓戰(zhàn)斗力達到超級航母的60%,至少需要配備3部彈射器,也就對動力系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便采用最新型號的燃氣輪機、回熱蒸汽發(fā)射器與彈射器,所能減少的噸位都很有限。

    正是如此,在動工建造之前,帝國海軍對性能指標做了調整,降低了要求。

    按最終的要求,“增強型航母”只配備2部彈射器,2套動力系統與2套推進系統,艦載機的出動率相當于“薛遠征”級的50%,而續(xù)航距離、持續(xù)作戰(zhàn)時間與最高航速等性能指標則有所提高。

    顯然,“增強型航母”最終演變成了中型航母。

    不要忘了,在過去幾十年里,帝國海軍一直排斥中小型航母,可最終還是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從技術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增強型航母”其實是在走下坡路。

    不過,也不能由此完全否定該項目的價值。

    在戰(zhàn)術層面上,“增強型航母”解決了帝國海軍在戰(zhàn)爭中的頭號難題。在不大規(guī)模擴大艦隊規(guī)模的前提下,增強了艦隊作戰(zhàn)的靈活性,彌補了由于大型航母與超級航母不足產生的兵力缺口。

    只是,關鍵是在技術層面上。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在設計“增強型航母”期間所啟動的新型裝備的研制工作。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后來取代了蒸汽彈射器的電磁彈射器。

    雖然早在大戰(zhàn)爆發(fā)之前,帝國海軍就在著手研制電磁彈射器,但是受技術,以及現實需求的影響,沒有明顯的進展。主要是,現在所使用的蒸汽彈射器,完全能夠滿足海軍的各項要求,因此在研制新式彈射器的時候,并沒有太過明顯的緊迫性,也就導致海軍不愿意投入太多經費。

    “增強型航母”的出現,為研制電磁彈射器提供了理由。

    道理也很簡單,不管是配備2部,還是3部彈射器,電磁彈射器都是達到海軍提出的戰(zhàn)術性能指標的唯一選擇。事實上,只需要2部電磁彈射器就夠了,而配備3部電磁彈射器能讓“增強型航母”的出動效率達到超級航母的水準,從而讓“增強型航母”成為貨真價實的主力航母。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開始重視電磁彈射器,并且投入大量資金用來研制電磁彈射器。

    雖然沒有能夠趕在大戰(zhàn)期間研制成功,不然帝國海軍也不會降低性能指標,但是戰(zhàn)時進行的這些研究,為戰(zhàn)后的研制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并且成為帝國海軍在戰(zhàn)后繼續(xù)推動電磁彈射器研制工作的關鍵因素。

    道理也很簡單,需要投入海量資金的前沿技術,在戰(zhàn)時就已取得突破,或者說已經投入了足夠的資金。

    要說的話,“增強型航母”是一種能夠改變海軍面貌的產物。

    可惜的是,誕生得稍微晚了一點。

    如果提前兩年,甚至一年開始大規(guī)模建造,“增強型航母”很可能成為帝國海軍的絕對主力。結果是,等到帝國海軍決定大規(guī)模建造“增強型航母”的時候,已經沒有相關的戰(zhàn)術需求。

    結果就是,到大戰(zhàn)結束,“增強型航母”僅建造了8艘,而且都在戰(zhàn)后出售給盟國。

    大戰(zhàn)期間,帝國海軍的主力,依然是以“薛遠征”級為首的超級航母!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密县| 龙游县| 龙川县| 黄山市| 稷山县| 镇原县| 湖州市| 绥宁县| 灵山县| 右玉县| 信阳市| 嵩明县| 兴化市| 眉山市| 斗六市| 都昌县| 贵阳市| 麻阳| 芮城县| 巍山| 常德市| 古浪县| 宁河县| 寻甸| 玛曲县| 祁阳县| 金坛市| 温州市| 濉溪县| 漾濞| 铜川市| 盐边县| 靖江市| 忻州市| 都江堰市| 大兴区| 浏阳市| 台安县| 揭西县| 轮台县| 祁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