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我竟然是白骨精 第二十一章 僧家的待客之道

作者/我乃女王大人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好了,前文說了那么多古人的待客之道,那么咱們今天又可以說說近現代一些名人的待客之道了。

    說道近現代名人的話,魯迅先生肯定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絕對繞不開的一個名字,因為他說的名言名句實在太多了。

    而對于他的待客之道的話,相比大家都很好奇是吧,那好,作者菌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魯迅先生的飲食習慣和待客之道。

    可能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生命中的最后九年192710,193610是在上海度過的。

    作者菌通過閱讀魯迅的文稿及親友們的回憶,關注到了先生的日常飲食,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魯迅先生的飲食喜好和待客之道。

    首先,雖然魯迅先生的籍貫是紹興,系南方人,但他卻喜歡吃北方飯,吃油炸的東西,吃硬的東西。

    盡管他的胃不好,每飯后必吃胃藥丸一兩粒以助消化,但他還是樂此不疲。

    魯迅平時自家吃的菜是“老三樣”,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筍炒咸菜,一碗黃花魚。

    這樣的菜是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常菜。

    如果來了客人,那魯家的飯局還算豐盛的,“魚、肉都是用大碗裝著,起碼四、五碗,多則七、碗。”

    盡管魯家有兩個年老的女傭,但女主人許廣平還是親自下廚房,可見對客人的尊重。

    魯迅當年在上海是自由撰稿人,平均每月收入77圓約合今人民幣2萬多元,可算中產階級水準。

    自己飲食的簡單,招待友人菜食的豐盛,也反映出了魯迅的自律與大氣。

    還有魯迅先生喜歡喝茶,曹聚仁先生在魯迅評傳中說“魯迅愛喝清茶,他所愛的不是帶花的香片,而是青澀的龍井茶。”

    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喝咖啡是很流行的,西裝革履,一杯清咖,似乎摩登而時尚。

    然而一襲長衫布袍、一杯清茶的魯迅,還是恪守著自己的喜好。

    “每一個和他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工作越忙,煙也抽得越多,每天總在五十支左右。”

    曹聚仁敘說道,然而,魯迅的抽煙也像吃菜那樣己儉客優。

    他常備有綠聽子的煙,四五角一聽,大都是“黑貓牌”廉價品,他自己抽。

    白聽子是“前門牌”,平時放在書桌的抽屜里,來了客人作招待之用,客人走了就又放回。

    對于魯迅的喝酒,蕭紅曾寫道“魯迅先生喜歡吃一點酒,半小碗或一碗,多半是花雕。”

    可見魯迅喝酒是頗有節制的。

    曹聚仁曾回憶道“他的父親是個酒鬼,喝醉了時常發酒瘋罵人,這一印象給他很深刻,他因此節制自己,不讓酒來使他糊涂了。

    至于對零食的喜好,魯迅先生喜吃零食,是海派人文的一種生活時尚。

    的確,魯迅先生平時也喜歡吃零食糖果,他招待客人常用的零食是向日葵子,也就是香瓜子。

    他曾專門寫過一篇零食的雜文,“上海的居民,原就喜歡吃零食,假使留心一聽,則屋外叫賣零食者,總是實繁有徒。”

    先生對于零食還有自己的理念“那功效,據說,是在消閑之中,得養生之益,而且味道好。”

    先生病了,是“什么也吃不落了。”

    蕭紅寫到“許先生每餐親手端到樓上去,魯迅挺勉強地吃一兩口,但有時竟然原樣一動也沒有動又端下來了。”

    讀到這樣的文字難免有些憂傷,一個人生命的隱退,似乎也是從舌尖上開始的。

    通過解讀舌尖上的魯迅先生,感覺讓我們仿佛走近了這位曾經生活在虹口大陸新村的上海居民,有如隔壁鄰居家的大周先生有木有。

    去某朊友家做客,請我吃他最喜歡的北海道白色戀人餅干。

    此外說完魯迅,還有齊白石先生的待客之道。

    可能了解齊白石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比較“摳門”,但其實,這個摳門是老時代人的惜物的特性,大部分人都有。

    像是在街上買東西,包鞋、包書,包糖食的紙分大小都留著,起畫稿用。

    北京畫院曾經展覽過,穿衣鏡上面都藏著包書紙片,上面寫著難以辨認的藥方。

    “內聯升”的包鞋紙上,畫了一個持弓搭箭的人,旁辪注明畫時執弓的手要下移一寸,廢紙上畫了一個瓷瓶,上面有鴛鴦荷花,據說是在古董庖看到回來臨寫的,說可以給小兒輩當傳家畫稿。

    “可當水田幾畝”,客人帶了鹵肉來,鹵肉外面包著大白菜的葉子,齊白石仔細把白菜葉子抖干凈,吩咐家里人把這片菜葉子切切,碼上鹽加點秋油,自己也吃得很開心

    不過有一個人,卻是例外,194年秋天,趙清閣第一次走訪北平,10月13日下午,她帶著好友鳳子、鳳子新婚的丈夫沙博理,和電影制片廠的徐廠長等人去跨車胡同拜訪齊白石,那一天,我們看到的一個截然不同的齊白石。

    趙清閣的北平之行,除了拜見各種舊雨新知,也有很好玩的細節,比如某日和一位“老北平”同行,主動提出要去參觀大胡同,為創作而收集妓院的素材。

    見男的不好意思,她便很大方地告訴他“去年在上海洪深老夫子就帶我去過一家妓院吃花酒,還有陽翰笙等等幾個朊友。人家知道我們是為寫作去的,一點都不大驚小怪。也正是那次的觸動,我才想寫一個現代李香君的電影劇本。”

    在去看望齊白石之前,趙清閣已經見過了梁實秋、朱自清的遺孀陳竹隱和梅校長,龔業雅的陪伴下去拜訪了“穿著豆綠色緞子晨衣”的林徽因。

    194年時的林徽因,已經病得很少出門,但趙清閣還是說她“風韻秀麗”。

    林徽因對于自己的身體很不滿意,說出門看場電影都要帶著毯子,“偶爾寫寫小詩,都是脫離現實的,沒意思”。

    她最羨慕的女人是凌淑半,因為她出國去倫敦了。

    趙清閣便說起之前為凌淑半餞行,在上海請客,來的人很多,有“白薇、許廣平、陸小曼等。”

    提到陸小曼,林徽因便不言語了。

    趙清閣見齊白石,是因為她早年在開封學畫,一度也在上海美專跟名家倪貽德學西洋畫,她手繪的國畫小品多為古人山水臨摹,后來她在張道藩的引薦下,拜了白石老人為女弟子,這當然便是不一樣的情分。

    那時候,齊白石身邊的女人是曾任北京卋和醫院護士長的夏文珠。

    齊白石看見趙清閣,“分外高興,親自打開柜子拿出上好的香片叫夏女士沏茶。又取錢叫女傭去買了許多花生、葡萄招待我們。他像對待心愛的孩子似的,親切地直管撿大個的葡萄往我手里送”

    齊白石問趙清閣有沒有繼續畫畫,趙清閣說,正在寫電影劇本,畫畫的事,她“赧然搖頭,答道顧了文事,廢了畫事,辜負長著他看著我遲疑地說唔,二者不能兼顧?可惜去年在上海我看了你的畫,覺得你是應當畫下去的。”

    當天看過齊白石現場作畫,趙清閣要告辭了,可老人死活不依,還堅持要到外面的湖南飯館請吃晚飯。

    夏女士幫著老人穿上一件新玄色團花緞長袍,換了一雙新粉底雙臉布棉鞋。

    夏女士笑著和我說因為他喜歡你,他常看你送給他的,他夸你寫的文章好。去歲他在上海時不少人仰慕他的大名,并不學畫也拜他為師,他礙于情面,只好接納。

    在一個宴會上我看到了他,開始僅知道我為文人,后來知我學過畫,引起他的注意,他愿教我。

    飯后,白石老人慷慨贈畫給趙清閣。

    并且看在趙清閣的面子上,給予鳳子和沙博理作為新婚賀禮的畫,也只收了象征性的紙張費。

    果然如王森然說齊白石,凡女弟子求畫,有求必應,而且多是精品。

    白石老人又贈她照片,墨筆題了“清閣女弟子長相見十六歲白石老人”。

    沈建中為趙清閣編的散文集長相憶,在緬懷白石老人里,她現身說法,替畫家節儉辯護,至于說他“小氣“,也是無稽之談。

    看到他送畫給朊友們從不收錢,至多收點紙張費。

    一九四年、一九五一年,我每到北京去看望他,他總要送我字、畫,也從不收潤筆。

    我不能白受他的贈畫,便回贈他一些禮物聊表謝意。

    我買過一件團花緞子袍料給他,他笑著說我穿慣了布衣,這種講究的綢緞衣朋穿在身上不自在。但他還是很高興地收下了,記得有一天他請我上館子吃飯,穿的就是這件團花緞夾袍。”

    那次趙清閣在北平,還曾在頤和園臨風把酒,又獨自到陶然亭公園懷古凢吊,既看了石評梅和高君宇兩位戀人的墓,也特地寺訪賽金花的墓址卻不得要領。

    她可能不知道,白石老人還癡迷于賽金花。

    至于我們都關心的那位大師的名字,她只在日記里提起了一次,且后面加了“先生”二字,有些不可思議的老實誠懇。

    而說完齊白石先生,還有僧家的待客之道也值得一說,畢竟唐僧也是僧家嘛,總得說說他們的待客之道是什么。

    如果大家仔細的話,可能會發現,在佛門中一直流傳有一副對聯“客至莫嫌茶飯淡,僧家不比世情濃。”

    對聯真實而形象地道出了僧家的待客之道。

    從古至今的大德高僧,他們對待來客都是平平淡淡,從不像世間人那樣熱情,更不會有貧富貴賤之分。

    也許在許多俗人的眼中,出家人顯得有些不近人情。

    可是在僧人的心中,真正的情誼就像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對待來客,不需要豐盛的筵席,也不需要華麗的言辭,在一種平淡自然的生活中,讓人感受到僧家的情誼。

    趙州從諗禪師是臨濟宗著名高僧,一生接引教化學徒數不勝數。

    有關他的語錄也歷代傳揚不衰。

    趙州禪師對待來客不論貧富,一律同等。

    一次趙州禪師在室內坐禪,侍者向他報告說有大王來禮拜他。

    徒眾們本以為趙州禪師會親自下禪床迎接,出乎眾人意料的是,趙州依然安坐不動,絲毫沒有表現出客人到來的喜悅。

    大王禮拜趙州后,弟子中有人問趙州“大王來nb您,為什么不起禪座,”言語中充滿了對趙州不近人情的不解。

    面對弟子們疑惑的神情,趙州禪師告訴弟子“你們不懂得我的待客之道。若是下等人來,我會出三門迎接;中等人來,我會下禪床迎接;上等人來,我在禪床上迎接。你們不可認為大王是中下等人,這樣會委屈大王。”

    大王聽過趙州禪師的這番解釋,心中十分歡喜,盛情邀請趙州禪師到官府中說法。

    其實,趙州禪師這番解釋不過是權巧方便之說,這樣既維護了大王的自尊,也表明了禪師平等待人的態度不因一個人的富貴或貧賤而以不同的態度來對待。

    在佛門中有許多高僧在對待別人時,將別人是否有虔誠心作為對他們或熱情或平淡的標準。

    從不因一個人的貧富改變對他們的態度,相反,他們重視貧窮而虔誠的信仰者,而輕視那些雖富有而傲慢的人。

    有一則故事說,曾有一個很窮的女人,她懷著虔誠的心,將自己僅有的兩文錢供養三寶,寺院中的方丈和尚親自為她回向。

    到后來世事多變,這位窮女人因為布施的功德做了皇后。

    一天,她坐著轎,在隨從的前呼后擁下來到寺院修大供養。

    她本以為方丈會親自到寺門口迎接,并且親自為她主持誦經祈福。

    出乎她意料的是,方丈和尚非但沒有到三門口迎接,而且只讓徒弟去為她誦經回向,他本人并沒有親自主持。

    這位皇后感到很不滿意,就去責問老和尚說“從前我很窮苦的時候,到這兒來才布施兩文錢,你卻親自為我回向;今天我帶這么多財富來供養,你怎么只讓徒弟來為我回向,”

    老和尚回答“那時的兩文錢,是你全部的財產,你是真心,我不能不替你回向;今天你做了皇后,擁有億萬財富,你拿的這點錢不過是九牛一毛,而且還是懷著貢高我慢的心來供養,我讓徒弟給你回向已經足夠了。”

    一席話說得皇后滿面羞愧,啞口無言。

    類似這樣平等待客的事例還有許多,景德傳燈錄卷十四“惟儼禪師傳”中記述了朗州刺史李翱參禮藥山今湖南灃縣惟儼禪師的公案李翱初到朗州任刺史,因仰慕藥山惟儼禪師的聲名,就親自入山去拜訪他。

    李翱到時,惟儼禪師正在手執經卷,聚精會神地閱讀經典,見到李翱前來,他仍然讀他的經書。侍者見惟儼禪師沒理睬李翱,就提醒他說。

    “太守在此”而李翱也是一個急性子的人,見惟儼禪師如此冷落他,就隨口說道“見面不如聞名。”

    說著就要告辭而去。這時惟儼禪師呼喊李翱的名字,李翱馬上應答。

    惟儼禪師說“你怎么相信你的耳朵卻不相信你的眼睛。”

    李翱趕忙拱手謝罪。同時問惟儼禪師。

    “如何是道,”惟儼禪師就用手指上指下說。

    “會否。”

    李翱說。

    “不會。”

    惟儼禪師就說。

    “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明白了惟儼禪師話語的禪意,心中十分高興,就作了一首偈語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

    在這則公案中,惟儼禪師明明知道李翱刺史前來,卻仍然誦經不輟。

    他不因李翱是一位刺史而對他討好逢迎,從而表明了惟儼禪師從不媚俗,平淡待人的高尚品格。佛門中常說

    “世情看淡一分,則道念增長一分。”

    我想此話是有一定的道理。

    出家本來是舍棄世俗之情而求無上佛道,若是出家人也像俗人一樣來對人對事,與一個俗人又有什么兩樣呢。

    僧人之所以以平淡自然的態度來對客,正是反映了他們遠離俗念,清凈高潔的品質。

    也許,一位初到寺院中的信徒,對僧家這種待客方式很有點不習慣,可是,當你真正了解了僧家素心待人的情況后,你會真正地對僧家這種樸素而簡單的待客方式由衷地贊嘆,大家覺得呢。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友谊县| 兰考县| 仙游县| 甘泉县| 伊通| 如东县| 苏尼特左旗| 庆阳市| 瑞丽市| 虹口区| 礼泉县| 奉贤区| 团风县| 黔西县| 嘉兴市| 荔波县| 页游| 西畴县| 新疆| 建阳市| 佛山市| 肥乡县| 阆中市| 甘德县| 恩施市| 商河县| 广昌县| 兴业县| 安阳市| 仙居县| 商水县| 邛崃市| 板桥市| 隆德县| 双桥区| 松滋市| 永清县| 都兰县| 枝江市| 寿宁县| 永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