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部聊天 室記事VI)
A Brook 溝水詩
Liu Pu (aged8) 李去非 英譯
(Ming Dynasty,1368—1644)
A brook in front of my gate, 門前一溝水,
Runs to the east night and day. 日夜向東流。
“Hey, where are you heading, mate?” 借問歸何處?
“I’m to t’vast ocean far away!” 滄溟是住頭!
192.隔代親
慕竹:He was a painter _______ picturtes were not well-known in his lifetime.這個空填什么?
思梅:這么小兒科的問題也問。當然是填“whose”啦。
宇軒:填“who”或“whom”行不行?
思梅:“who”在定語從句中指人,作主語,“whom”在定語從句中指人,作賓語,而“whose”在定語從句中作定語,既可指人也可指物,意思是“某某的”,在定語從句里不翻譯成“誰的”。
慕竹:我明白了,謝謝思梅。這句話怎么理解呢?
思梅:你的問題真多。
慕竹:恥于學者懶于問,我是勤于學才問。
思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生前默默死后名”。
慕竹:這話聽起來倒新鮮,咋就是死后名了呢?
思梅:許多名畫家有過類似命運。畫的價值可能是當時沒有被人發現吧。有些東西的價值不是一下就能發現的。
宇軒:這叫隔代親。
慕竹:什么叫隔代親?
思梅:這個問明月,明月語文好。
明月:這不是語文好不好的問題,應該屬于生活常識問題吧。我沒經歷過,詳情不清楚。但我聽大人們說起過,說孫子輩跟爺爺輩親。可能是爸爸媽媽管教嚴,爺爺奶奶們溺愛多一些。
慕竹:但對畫的認識與隔代親有什么關系呢?
思梅: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
宇軒:但當時為什么不被人們認識呢,非要等到生后幾代才被人認識?
明月:說得好像有那么點意思,盡管形式上相差有些遠。隔代親
隔代認識,的確是已隔代啦。思前想后可能是,不同的年代人們的認識觀價值觀審美觀存在著差異吧。比方說,處在一個人心浮躁物欲橫流的大環境下,怎么可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去認識事物呢。
慕竹:這樣說我似乎明白了一點。“伯樂不常有,千里馬常有。”隔代也會有隔代的春秋。
思梅: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盡管認識來晚了點。
宇軒:認識的確需要時間,生活環境也要考慮。物質精神,同等重要。認識的角度不同,評判就會有差異。境界高低,認識有別。
明月:說的不無道理。環境影響,舉足輕重。比方說,是鯨魚就不能生活在池塘,空間太小鯨魚們施展不開。
慕竹: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思梅:什么可能?
慕竹:同行相輕。
思梅:你咋這樣看問題?不要把人想的那么壞嘛。
宇軒:也不是沒有可能。他人光芒太強,會黯淡了自己。一味地否定他人,就不會沖撞自己。
明月:貌似心理不健康,事實也是存在的。但畢竟是小概率,還是要相信真理。鯨魚們需要空間廣闊,人的認識也需要時空。還是那句話,是金子總是會要發光的,是真理總會光芒萬丈的。等待需要耐心,不急于這一世。人類進化是個漸進過程,隔代的春天也一樣美麗。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