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仙瞠目結舌,但還是照做,精赤著身子一出房門,瞬間冷的一哆嗦,走到院中盤腿坐下。
清凈和尚也走到了小半仙的面前,講述氣了涅槃功法的第一重境界分化。
“佛法以心為本,以身口為末。心涅槃功法一共分為四重境界,第一重名為空心靜坐。空心靜坐,百無所思,以為究竟,即著空相,斷滅諸法。”
聽了這句口訣后小半仙生出許多疑,比如么、我是因何而生?我是因何而滅?生滅之后是否還有生滅?”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見自性自凈,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這些之中小半仙認為最重要的警示當然是無常了,身體會敗壞、感受會起落、意念不能長住,都是一種無常的遷流。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滅定業。
佛不能滅的定業,誰能滅呢?
小半仙再想估計也只有靠自己了。
那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道見如來。
那什么才能見天道呢?小半仙覺得心才能見天道,所以應先求自己的心。
“第二重名為心體離念。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
此時!
清凈和尚說著這涅槃功法的第二重功法口訣,小半仙也牢牢的記在心里。
一個真正的“覺者“,一定是體驗了無常與無我的人,認識了世間為緣起性空的無常,才能體現智慧!
知悉了在無我空性中眾生平等,就能有自然的慈悲。
佛家又說,不生不滅,非有相非無相、諸法的本來為真理,是用來對照充滿生滅的、分別的、混亂與執著的紅塵世界。
小半仙覺得假如這種說法是真的,那么在蔚藍的天空與海洋,在飄浮于空中的草香、在白雪積了又融的山頭、在春夏秋冬都翠綠的山林中,也都飽含著真理。
佛教里有四念處,就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習無常,觀法無我。”
念念觀照身體、感受、乃至心念的流動,來證得因緣的空性。
如果!
依照佛教的說法,人是從緣而生的,在某一個時空中,由色受想行識的習氣,匯聚了眼耳鼻舌身意,假合了地水炎風空就形成了自己的人身。
等到緣盡了,四大毀壞,一切都歸于空無,只留下在種子里的識,等待下一個因緣的會合,如此不斷的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這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輪回。
“第三重名為如來五眼。如來五眼:見色清凈名為肉眼;見體清凈名為天眼;與諸色境乃至善惡,悉能微細分別,無所染著,于中自在,名為慧眼;見無所見名為法眼;無見無無見名為佛眼。”
此時!
清凈和尚講起了第三重功法,聽的小半仙有些入迷了。
佛的最根本的教化“苦、集、滅、道“。
說的雖然都是苦,其目標是教眾生離苦。
因此!
佛法雖以人生的苦難出發,卻不是為讓人們痛苦而存在的。
反之!
是為了走向平安、坦然、喜樂而存在。
不然!
佛也不必一再向我們宣講“極樂世界“了。
真正的三昧不是遠離散動,而是定亂等持,在平靜之境,善心一處住不動固然好,在亂緣之中,能真心體寂,自性不動,不是更高妙嗎?
三昧!
講的是自性的平等與法界的平等。
無我指事物不具有絕對的自性,但并不是虛無主義
事物之所以無我,是因為它隨緣生滅,緣起則生,緣滅則滅,這便是因果。
在佛教,特別是禪宗,由于強調開悟、強調空,往往使人認為佛教是主智的宗教。
像達摩祖師將傳心做為禪的核心,并說心只能以禪定才能把握,這常使人誤以為心是靜止的。
到了六祖慧能,為避免靜止的理解,把禪的核心強調為“見性,定慧乃是一體“。
小半仙覺得少添因果很簡單,比如求人的地方愈少,依賴人的地方愈少,也就更能看清人間世相,可以維持一種平安歡喜的心情。
那觀世音菩薩念自己的佛號得大自在,我們如果每天多一分反觀自照,也就會多一分自在。
而一個自在的人,就會觸機智慧,那是由于他心有所安,包容廣大萬事自然都有一個智慧的定位了。
難得糊涂,難得歡喜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最后一重名為心外見法。外見法即是外,若悟自心,即離生死,即是涅槃。”
如果!
專心潛修,自然無人無我無是非,那些貪嗔、嫉妒、惱害之心也少了。
小半仙知道,自身修行得好,也就遠離了世間八法,對境無妄心,就是禪定。
此定不著定相痕跡,行住坐臥不離其中。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涅槃重生。
此法唯有萬境皆空,方能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萬法皆空的這個空是緣起性空,無而顯、顯而空,不是不存在。
世間萬物,草木眾生的究竟本質是空性,卻仍有你我的顯現,事物的究竟本質是空性,仍有因果的顯現。
小半仙知道在不揀擇的情況下,自身也要維持自心的明凈,而只有在明凈冷靜的情境,自身的智慧才顯露出來,這也就是禪宗最重要的教法,為修行第一要義!
小半仙靜靜聆聽,這一切與家傳所授有很大區別,涅槃功法注重體悟自性,激發自身無限潛能!
而半仙家傳所授的功法,就比如斬天劍勢注重的是引導天地自然之力為己用這兩種功法完全不同的方式。
“佛與眾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
清凈和尚繼續與小半仙講訴起來這功法的大概意思。
說完這戲清凈和尚頓了頓,這功法其實有個弊端。
“修煉這功法最不可或缺的是悟性,我那老友曾收過三名徒弟,一名修習三年才入第一重門徑,又用了十年得窺第二重境界,至此止步不前,終其一生不能入第三重。另兩名一生也只能入第二重。”
小半仙喉結微動,三年才入第一重門徑.......這樣豈不是他一輩子都要打光棍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