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簪笑道:“主人不必擔心,祖師走的時候,已經命蕭天樞看住小紅馬了,小紅馬現在應該已無大礙!”
翾楚說:“這還差不多,他可是救過我命的人呢!”
碧玉簪笑道:“要是我的話,一定也會舍命救主人的!”
翾楚笑道:“呵呵,不用舍命,以后遇到這種事,先保命要緊,然后留著小命,告訴師父,讓師父救我……”
碧玉簪笑道:“遇到緊急的情況,那妖精把你吃了的情況下,我們不拼命,等祖師回來了,你早都沒了……”
翾楚說:“不過也是,可是你們就不怕嗎?”
碧玉簪說:“也怕,但是保護主人是本能,畢竟沒有主人,我們存在的還有什么意義呢!”
翾楚說:“就不怕這個世界上從此以后就沒有你了嗎?”
碧玉簪笑道:“若不是主人的話,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啊,我只不過是一枝碧玉簪罷了!”
翾楚笑道:“好吧,這沒法了解你們的世界,不過也能理解得了。”
碧玉簪說:“主人很怕死嗎?”
翾楚點點頭說:“從小時候記事起,應該是兩歲左右就怕了,曾經怕的哭了一天……”
碧玉簪笑道:“主人正好修仙,可以長生不死!”
翾楚笑道:“誒?對呀,你說你跟著師父這么久,肯定對長生不老有心得?”
碧玉簪笑道:“道教關于“長生不死”信仰理論的闡發,是以水崇拜氣生人、生天地萬物觀念為理論根據的。正是根據氣生人的觀念,道教把人的生命看作是由氣構成的,因而提出了“長生不死”的秘訣及其途徑。”
翾楚說:“不是說氣生神么?這氣又能生人?”
碧玉簪笑道:“人的生存與氣密切相關。《抱樸子》說:“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以至萬物,無不須以氣生者。”道教還把精神看成是一種氣。《太平經》說:“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老子想爾注》則把人的精神說成“精氣”,“人之精氣滿藏中。”基于人的生命由氣或精氣構成的觀念,道教提出了“長生不死”的秘訣:保存精氣。《老子河上公注》說:“專守精氣使不亂,則形體能應之而柔順。”“人能抱一,使不離身則長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氣也。”精氣能使身體內部得到調理,所以,人必須守住精氣,使不離身。人的身體精氣長存,則可以長生不死。”
翾楚說:“長生不死是我最大的夢想……”
碧玉簪說:“所謂長生不死,既要求**不壞,又要求精神長存,并與**相結合。然而,從一般常識的角度來理解,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總是要死的,人死形體便要腐爛。但是,道教對此有解決的辦法——修煉成仙。所謂修煉,就是要使人的**變得和“氣”一樣輕,同時,使人的精神能夠長居其中。
這樣,就可以“**飛升”,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修煉方法之一便是所謂“服氣”。“服氣”就是“食氣”,而不食五谷,以便把身體煉得輕如“氣”。可見,所謂長生不死就是把**修煉得輕如氣以升天,真是玄而又玄。”
翾楚說:“既然人是氣所化,那人死后又成鬼,是什么狀態呢?”
碧玉簪笑道:“人死后復歸“氣”的狀態。”
翾楚看看師父還沒來,便說:“人成仙升天以后的存活狀態如何呢?”
碧玉簪笑道:“道教的說法是“與天地共其元”。《太平經丙部》這就是說,成仙的人與天地合為一體,成為“氣”的狀態。可見,道教“長生不死”、“成仙”理論,完全是建立在氣生命觀基礎上的。
至此,我們認為,“氣”生命觀是道教理論大廈的最主要的基石。道教的宇宙觀理論、“長生不死”理論都是建立在“氣”生命觀基礎之上的。“氣”的原始意義本來很單純,即原始水崇拜中構成天地萬物的“水氣”。
翾楚說:“照這樣說,氣這種五行的東西,居然包含了許多東西?”
碧玉簪說:“經過歷代思想家,尤其是道教的廣泛引申和反向推論,“氣”竟無所不包,變得非常復雜、含混模糊了。但道教的“氣”仍具水氣的形態特征。如道教論及“氣”的形態時說它“清微不見”,“元氣無形,洶洶隆隆,臥者為地,伏者為天。”只有水氣才具有這樣一種看不清摸不著、四處彌漫、上天入地的特征。可見,以“氣”為核心的道教理論實源于水崇拜的氣生命觀。”
翾楚說:“宇宙之間,大千世界,森羅萬象,蕓蕓眾生,其事業取向不一,但有一個共同的追求,是生存。人們在一世中不但追求生存,而且還希望在生存中愉快健康地生活。自古以來,人們探討養生之道的極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價值的是道教。”
碧玉簪笑道:“道教的養生之法,起源于黃老,歷史久遠。廣成子授黃帝以長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是高道廣成子傳授與黃帝的養生之法,而黃帝就依這一養生宗旨而成正果,同時根據他修煉成功之法,將修煉境界分為三等,即“真人”、“圣人”、“賢人”。雖有三種之不同,但均以順應天地陰陽之運度為宗旨,以食欲有節、起居有常、絕情去y,使形與神俱為中心思想。”
到了春秋時代,老子仍遵依廣成子傳授黃帝“守一處和”這一養生理念,進一步在其著作《道德經》中闡述了養生之道。如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在這里當神魂講,“魄”作j氣與身形講,這與《內經》中講的“故能形與神俱”是同一道理。常人思慮過甚,七情逞狂,六欲放dang,使人神志紊亂,魂不守舍,心腎不j,陰陽失調,所以老子讓人神形相守,魂魄相會,自然長生。”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