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飽喝足后,四個人回到了學校,遠遠的發現大禮堂燈火通明,不會吧,這么晚了,還有人在大禮堂。“我們過去看看吧。”小迪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
“好啊!”夢云也想看看。我們四個人走了過去,大禮堂里胖子,眼鏡,和青春痘都在,正在糊著東西,軍師和卡哇咿正在布置禮堂正中的舞臺。青春痘一看到我們就大呼小叫的,“你們去哪了,找你們四個一天。”
“干嘛,我們去游樂園玩了。”小迪說。
“大家都被抓來當壯丁,布置話劇舞臺了,你們居然還有心思跑去玩。”青春痘說。
“沒人和我們講啊!”夢云說。
“別聽青春痘胡說,我們也剛來。”眼鏡說。
“這家伙。”小迪撇了撇嘴。
“話劇要開始表演了嗎?”我問道。
“那是,軍師說,如果不出意外,周三晚上就開演。”
要說話劇,有以下的藝術性:第一,舞臺性。古今中外的話劇演出都是借助于舞臺完成的,舞臺有各種樣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員表演劇情,一利觀眾從各個角度欣賞。
第二,直觀性。話劇首先是以演員的姿態、動作、對話、獨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并用化妝、服飾等手段進行人物造型,使觀眾能直接觀賞到劇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綜合性。話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其特點是與在舞臺塑造具體藝術形象、向觀眾直接展現社會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適應的。
第四,對話性。話劇區別于其他劇種的特點是通過大量的舞臺對話戰線劇情、塑造人物和表達主題的。其中有人物獨白,有觀
眾對話,在特定的時、空內完成戲劇內容。
中國話劇誕生于1907年,至今已走過百年風雨歷程。《雷雨》、《茶館》、《蔡文姬》等經典名作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戲劇人。以林兆華、徐曉鐘為代表的話劇導演在繼承焦菊隱先生“話劇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礎上,將戲曲美學融入話劇創作,實現了百年話劇與傳統戲曲的詩化“聯姻”。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中國戲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閨的古典佳人,伴著唐風宋韻的高嘆低吟,沿著南戲、元雜劇的歷史軌跡一路蓮步輕移而來。正是傳統文化的燭照濡染,使戲曲“離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虛擬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縱橫之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無畫處皆成妙境”;寫意的舞臺簡約空靈,無花木卻見春色,無波濤可觀江河;唱念坐打中“匯千古忠孝節義、成一時離合悲歡”,處處體現著戲曲自身詩的藝術表現和詩的抒情美。舉例言之,京劇《秋江》“行船”一場,老艄翁搖槳渡陳妙常追趕赴考遠行的潘必正,舞臺上既沒有水也沒有船,全憑演員的形體動作表現顛簸搖蕩的情景,時而急流險灘、時而風平浪靜,表現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