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明朝幾代皇帝北伐之后,出關已經毫無異議,都認為必須徹底滅掉盤踞在漠北的滿清勢力,否則一旦他們恢復元氣,一定會南下爭奪中原。 但滿清跟元順帝不一樣,元順帝是跑到了蒙古,可嘉慶是跑到了伊犁(新疆)。明軍北伐的目的,是為了消滅北元政權,按照這個邏輯,大周出關也應該是出玉門關,去伊犁。 這存在一個巨大的困難,嘉慶走逃伊犁,跟周軍要追擊嘉慶,必經之地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河西走廊。據偵查,嘉慶所過之處,帶走了所有的府庫,帶不走的全部焚毀,破壞沿途的驛站,堵塞水井。最后在哈密派駐了軍隊,堵住了河西走廊。 這樣一條河西走廊,不可能供應一只對軍需非常依賴的部隊,大炮過不去,火藥過不去,甚至糧草都過不去,這怎么打仗?在慢慢向前一步一步重建前進基地之前,對伊犁只能望而興嘆。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還要不要出關? 出關是肯定的,周瑯出關的目的,只有蒙古草原那廣袤的領土,和那片領土上蘊含的豐富資源。 出關的基本條件也已經達到,就是那些關口全部控制。就像第一時間拿下山海關一樣,之后在周瑯離開北京之前,居庸關、古北口、張家口這一系列關口也都拿下來了,茍全攻下山西之后,沒有參與川陜作戰,就一直在收復山西北邊那些關口,現在基本上大周已經掌控了明朝時代的疆域,九邊也全都拿在了手里。 但是經過大半年的征戰,雖然大多數只是武裝行軍,戰斗烈度沒有北京之戰那么大,可跨越數省的作戰,對這個時代的軍隊來說,還是太艱難了。拿破侖為什么失敗,從法國打到俄羅斯,長途跋涉恐怕是最大的困難。也只有中國軍隊才有這種動輒橫跨千里的大作戰,但就算中**人,也依然感到吃力。 而且蒙古草原太大,如果進入草原深處作戰,不會比這次更輕松,對運輸補給也是一個災難。因此周瑯打算采取低成本的懷柔政策,而不是政府策略。他在北京俘虜了那么多蒙古王公,此時就派上了用場,派他們出關去招降蒙古諸部,成功了當然可惜,要是這些王公趁機跑了,那也沒損失什么。 周瑯一直對抓不抓嘉慶興趣不大,他跟朱元璋的顧慮不同,他毫不擔心嘉慶還能回來復辟,歷史一去不回頭了,一個正在邁進工業化的國家,是不可能重回王朝時代的。除非周瑯把國家弄得天怒人怨,否則中國的發展方向已經改變,不再是基于農業,而要轉向手工業和商業的時代,接著就是大工業和工業革命時代。 在這種情況下,嘉慶就是在關外的根基扎的再厚,能夠帶來四十萬控弦之士也只能在現代軍隊的打擊下成為炮灰,就是成吉思汗復生,也不可能帶領冷兵器軍隊征服這個世界了,何況嘉慶? 假如嘉慶因此控制了中亞草原,周瑯倒覺得也不是什么壞事,至少阻止了俄國人對這一代的政府。嘉慶的政權雖然落后于時代,可相比中亞草原的游牧社會,那還是有很大的進步性的,加上滿清對統治游牧民族很有一套。如果連游牧之王蒙古人都能被他們馴化,中亞草原上的哈薩克牧民應該也不是問題,以前控制力薄弱,那是因為太遠,現在近在咫尺,也許他們就真的把中亞地區控制牢靠了。 嘉慶的政權說到底還是一個漢化的政權,如果他們能夠掌控中亞,到時候大周如果有需要,征服這里也會更容易一些。 但是周瑯高看了嘉慶的能力,他手下的知識水平可能真的比中亞牧民高一些,可八旗卻打不過這些牧民。 自從進入伊犁之后,嘉慶發現,原本對大清恭順的中亞部落集團,竟然開始露出了獠牙,多次越過邊墻,進入伊犁境內劫掠,安集延人(浩罕汗國),哈薩克人都有參加,伊利將軍深感頭疼,但小股劫掠完全沒法防備。 好在因為滿清在伊犁設置了駐防八旗,伊犁大體還在清廷手里掌控,伊利將軍也對嘉慶表示了恭順,給嘉慶帶來的軍隊和文武官員都做了安頓。 為什么來伊犁,這其實是一個在太原時候的選擇,當時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出關去蒙古,然后繞道盛京,回祖地,依靠盛京八旗立足,一個是去陜西。但當時朱珪告訴他,一旦去了盛京,那么陜甘四川三省劫不復存在,陜西的王杰又上奏說他招募了四十萬秦兵。嘉慶那時候還沒有完全絕望,陜甘、四川的物資、人力也實在是不忍放棄,于是就逃到了陜西。 等到敵人兵臨西安府的時候,嘉慶就已經沒有選擇了,除了悶頭往甘肅跑,其他方向都不安全,跑到了甘肅,對方追來就只能往伊犁跑。 嘉慶當然不想放棄東北祖地,可哪里其實也沒有什么,只有遼寧得到了開發,吉林開發了半個,黑龍江一片荒蕪,就算開發了的遼寧,相比關內的來說,其實也很荒涼,整個東北才有一百二十萬人口。 在人口數千萬的陜甘四川面前,還沒放棄復國迷夢的嘉慶不難選擇,可東北也不能放棄,哪怕現在他到了伊犁,依然不能放棄東北,不是不愿意放棄那里的地,而是不能放棄那里的人。 東北人口雖少,可是軍隊卻多,還是沒有受到關內風氣腐化的關外八旗。東北各地駐防八旗,主要集中在盛京周邊。這些八旗兵跟入關前的滿洲人已經不同,他們被稱為“新滿洲”。是從更北邊的寧古塔、吉林烏拉等地部落中抽調組建的。 由于康熙時期的封禁政策,這些新滿洲所在地區,沒有繁華的街市,生活相對簡樸。清廷給這些從各地部落征募來的士兵,按口授田,但也只是一個名義,東北不缺地,允許這些人隨意開荒,勤懇的旗人收獲頗豐,不但能養活自己一家老小,還能把馬養的膘肥體壯。 唯一的缺陷是,關外八旗知識水平普遍落后,作風野蠻,從關外調入關做官的旗人,往往受到北京八旗的歧視,看不起他們。為什么文化落后,是因為早在康熙年間,就沒人愿意去東北當官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新補奉天副都統查庫,規避不赴任”受革職處分;盛京將軍安珠護亦“每向人言,愿來京師作部院文官”。有寧愿革職的副都統,也有愿意來北京做小吏的盛京將軍。說明哪里真的是沒人愿意去,這還是康熙年間的事兒,乾隆時期,關內更加繁華,就更沒人去了。 所以關外八旗的士兵是本人滿洲人,連官員都不得不從當地選拔,導致官員素質很差,官場的風氣也很壞。但有一點好處,這些粗鄙的漢子忠心,讓嘉慶頗為感動。因為他一封調令過去,盛京將軍就帶著一萬多八旗整體橫穿蒙古草原奔赴伊犁助戰。還讓寧古塔將軍把管轄下黑龍江一帶的部族,比如索倫部(鄂倫春人),赫哲部能帶到伊犁的都帶過來。 加上外聯外藩蒙古,又征召了一批牧人,青海、西藏諸部王公多多少少也有來投奔的。這些軍隊加上嘉慶從陜甘帶出來的幾萬軍隊,加上伊犁駐防的幾千八旗,總兵力達到十萬人。許多一路從北京跟著嘉慶逃到伊犁的八旗子弟,雖然勇力不足,可是知識水平還算是不錯,這一路的“遠征”也算是磨礪出來了,讓他們帶著,分駐邊地各個卡倫(邊境哨所,有的深入哈薩克草原),總算是遏止住了中亞牧民的自發劫掠。 之后穩定內部,此時清政府對伊犁的管轄是十分松散的的,只有哈密等少數地方有漢人的屯墾群落,伊犁周邊是土爾扈特四部游牧地區,南疆是回部諸番,與各部頭領會盟,保證大清會繼續厚待諸部,要求諸部派兵助戰,又增添了兩萬兵力。 進度如此順利,嘉慶仿佛換了一個人一樣,忘記了關內的市井繁華,習慣了瀚海的戈壁風沙,在廣袤的地方待久了,人的胸懷似乎也變得寬廣了一樣。抓緊時間訓練士卒,打造兵器,籌集糧草,還多次深入哈薩克草原圍獵,狠狠震懾了哈薩克汗國一番。 說是震懾哈薩克汗國,不如說是震懾俄國。 因為哈薩克實際上已經被俄國人控制了。哈薩克一直分為三部分,稱大中小三玉茲內部斗爭一直很激烈,除了個別強勢的首領崛起能夠一統哈薩克外,大多數時間都是各自為政,甚至互相攻伐,因此很難抵擋外敵,康熙到乾隆時代,一直被伊犁境內的準格爾蒙古人壓制,淪為準格爾的附庸。 可準格爾太不知道好歹,反復跟滿清交戰,分別多次被康熙和乾隆打的覆滅,最后一次是1850年代,乾隆再次擊敗準格爾,徹底結束了準格爾對哈薩克的控制。但草原上少了一個霸主后,權力真空馬上被沙皇俄國填了進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