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極殿大朝會結束,朱大明回到乾清宮,休息了一會,繼續前往文華殿與內閣議事。如今閣臣只有兩位,非大朝之日孫承宗多數時候還都不在,所以朱大明得抓住機會與兩人溝通,盡快定下來增補閣臣的事宜,今天明確了閣臣增補的基原則,朝堂之上沒人明確反對,這是這次大朝的一個重要成果。
進了文華殿,李國鐠與孫承宗都已在座,他們見了皇帝,趕緊起來行禮,禮畢坐定。朱大明先道:“如今朝務繁忙,而內閣只剩卿等兩位,孫愛卿如今又兼直隸總督,常駐通州,朕意內閣再增兩位閣臣,今日就想與卿等議議增補閣臣事宜。李愛卿、孫愛卿以為如何?”
李國鐠今天進位皇極殿大學士、升任內閣首輔,這是他幾個月前完想不到的,新皇帝剛剛登極之時,李國鐠處境尷尬,背著閹黨的嫌疑,不安于位,就是因為皇帝的信任,站穩了腳跟。
與此同時,三法司與錦衣衛在查辦魏逆及閹黨案的過程中,從魏忠賢、田爾耕私邸舊檔之中發現了很多朝臣黨附魏逆的線索,但涉及到李國鐠的的確是一條也沒有,他的閹黨嫌疑從而逐漸消除,雖然仍有朝臣不恥于同他為伍,但是再沒有人拿這個閹黨的嫌疑事了。畢竟查無實據的話,就要以誣人之罪反坐了。
而孫承宗今天成功舉薦同鄉成基命升任吏部尚書,自覺皇帝對自己已經是恩遇太過,朝野已有議論,如今增補閣臣,自己不能太多。正想著,就聽見李國鐠對皇帝道:“陛下圣明。陛下即位以來勵精圖治,朝中魏黨為之一空,算得上是眾正盈朝。臣以為增補閣臣,如今正當其時。”然后頓了頓,接著道:“關于閣臣增補,陛下此前旨意甚明,凡無尚書或者督撫經歷,則不能入閣。是以臣以為,增補閣臣人選可在如今京師和南都六部尚書之中選取,京師六部可優先選取。”
督撫之中當然又是總督優先,而朱大明看好的總督,只有袁崇煥和袁可立可為閣臣,但這兩個人又是新任總督,實在不能隨意更換。因此,人選基上就限定在京師六部尚書的幾個人中間了。吏部不用了,成基命剛剛接任。兵部也不必了,孫承宗已是閣臣。剩下的就是四個人了。
想到這里,朱大明道:“如此算來,這次閣臣增補,當優先在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和工部尚書之中選取。”
李國鐠、孫承宗對視一眼,道:“臣等以為,理當如此。”皇帝內心傾向于什么人,他們經常與皇帝見面議事,還是有底數的。所以,接下來李國鐠道:“陛下曾有旨意,閣臣增補以知兵事者優先,如今孫閣老兼任直隸總督,常駐通州,臣以為,增補之閣臣中似應有一位兼任軍機大臣。禮部尚書徐光啟、工部尚書李邦華皆以知兵而著稱,此二人或可入閣辦事。”
這正是朱大明想要的結果。但是殿中有中書舍人記錄君臣奏對情況,所以他不得不多兩句,以免自己的意圖太過明顯:“刑部、戶部如何?”
這次是孫承宗回答:“陛下,內閣和軍機處事務繁雜,晨昏當值,刑部尚書喬允升年過七十,陛下當有體恤老臣之意。而戶部尚書畢自嚴新任尚書,雖擅錢糧之事,卻無知兵之名。與禮部尚書徐光啟比較則資歷略顯不夠,與工部尚書李邦華比則缺督撫之任。是以臣以為首輔所言乃是持正之論。臣附議。”
議完增補閣臣之事,李國鐠又奏報了審理閹黨案的進展,并提交了三法司擬定的閹黨名單及論罪情況,朱大明當然是先留下,之后再看。
孫承宗則稟報了薊遼督師府撤銷搬遷及直隸總督府選址建設情況,一切進展順利,如今北直隸各邊鎮、州府,軍務政務上的上下隸屬關系,都已經理順。軍屯司位于通州的募民屯墾衙門也已搬入直隸總督府,徐光啟牽頭組建的農事院也已經基就緒,之前布置的各項事務也是運轉正常。軍屯司從江南購買的糧米已經運達通州,足以應付源源不斷前來應募的災民、難民等流民的吃飯問題。
而戶部為京師及九邊采購的糧食也正陸續運抵通州運河兩岸的戶部倉場,此前的混亂無序已經大大好轉,所有的一切都在逐步走上正軌。聽了兩人的稟報,朱大明也很高興,勉勵他們再接再厲,然后結束了文華殿議事。
回到乾清宮剛剛用過午膳,就聽見王承恩過來稟報,禮部尚書徐光啟、工部尚書李邦華請求覲見,朱大明當然是立刻召見。先是見了徐光啟。
徐光啟精神矍鑠,狀態很好,先是了農事院的安頓情況,然后又談了遣人到閩粵兩地收購土豆、甘薯、玉米良種等進展,最后則談到了歷法修訂的必要,并提議聘請西洋傳教士入職欽天監,還提到了幾個西洋傳教士希望入宮覲見皇帝的事情。
看著徐光啟最后忐忑的神情,朱大明很快就打消了他的疑慮,對他道:“農事院采購土豆、甘薯、玉米良種,在北方推廣種植等有關事宜,由愛卿權負責,需要朕出面協調內閣、軍機處或者六部其他衙門的,愛卿盡管開口。愛卿所為乃利國利民之事,朕自會力支持。至于愛卿所西洋傳教士之事,若其果有真才實學,朕沒有不用之理。欽天監如今歸卿掌管,卿可列出名單,需要授予何種職務,朕自然不會吝嗇。至于入宮覲見之事,卿為禮部尚書,只要合乎禮節,卿可預作安排。”
完這些,朱大明頓了頓,又道:“今日文華殿議事,朕與內閣議定增補閣臣兩員,首輔與次輔皆向朕推薦愛卿,朕也很是贊同,只是不知愛卿意下如何?”
聽到皇帝提起文華殿議定增補閣臣兩員的時候,徐光啟已經有了預感,因為皇帝不會無緣無故跟他這些,表面上雖然依舊云淡風輕,但內心深處其實早已不再淡定了。帝制時代,能夠入閣拜相,是每個文臣夢寐以求的人生理想,所讀圣賢書、所學文武藝都是為了這一天啊。
徐光啟雖然學通中西,但儒家的底色還是改變不了的,聽了皇帝最后的問話,已是略微有些激動了,起身離座,躬身道:“臣無異議。能為圣天子拔擢,臣不勝榮幸。”
朱大明就擔心明末這些大臣發什么文人脾氣,明明心里想做,嘴上非不要,還得皇帝三顧茅廬三番五次勸,好像不這樣就顯不出皇帝的重視及其自身的品行一樣。還好,朱大明雖在史書上看了不少這樣的事例,但現實中還沒有遇到這種人。
徐光啟顯然也不是這種人。朱大明請徐光啟重新坐下,然后又了一會孫元化聯絡西洋傳教士湯若望以及遣人赴濠鏡澳購買葡萄牙人火槍火炮的事情。
孫元化受領任務以后,第一時間聯絡的人就是徐光啟,并通過徐光啟聯絡上了湯若望,因為湯若望遠在西安傳教,一時也趕不過來,所以徐光啟就為孫元化牽線搭橋,聯系上了目前在京津地區傳教的耶穌會士首腦龍華民,龍華民非常積極,很快就派遣自己的助手,耶穌會教士羅如望、熊三拔,與孫元化會面,最后由羅如望陪同孫元化二子孫和鼎、孫和斗,帶領錦衣衛人員及火器局工匠,迅速南下,搜購火槍火炮以及葡萄牙槍手炮手和工匠等技術人員。
而略懂鐵礦開采冶煉及西洋火炮鑄造的熊三拔,則作為孫元化的助手,在遵化、遷安、豐潤、開平等地一帶勘探鐵礦和煤礦,最終還是選擇在水陸交通都很方便的通州籌建新的槍炮鑄造廠。通過軍機處報告給皇帝后,皇帝當即同意,再次撥銀三十萬兩建設新址,并令其將京師城內王恭廠的火藥庫和火器局,及其工匠技師兩千余人,都搬遷到通州新廠。
因為徐光啟精通西洋火炮等學問,而且孫元化又是徐光啟的同鄉兼親傳弟子,所以徐光啟到通州之后,朱大明就令孫元化多向徐光啟請教,并令徐光啟就近指導。徐光啟對于把槍炮鑄造廠建在通州并不是很滿意,他想建在遵化,畢竟那里邊地都是鐵礦、煤礦,還有茂密的森林可做木炭煉鋼,但朱大明在孫元化的報告上還是批準同意建在通州。
不光是考慮通州水陸交通發達,還有一個不能出口的重要原因,就是歷史上崇禎二年的時候,遵化被帶領的建虜軍隊攻陷,財物人口殺擄一空,將西式火槍火炮鑄造廠建在那里不安。
另外,建在通州也有通州的好處,前來北直隸屯墾的流民,多數都要先到通州應募,有不少未及應募,就被孫元化以工代賑招到了槍炮廠的新址工地,如今孫元化正帶領著原來火藥廠火器局的工匠技師和上千名以工代賑雇來的青壯民夫熱火朝天地搭建工舍廠房呢。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